日本最主要的傳統戲劇:日本能劇

上次我們講了日本能樂,這次再來講講與它密不可分的能劇。

日本的能劇和狂言的產生可以追溯到8世紀,隨後的發展又融入了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如雜技、歌曲、舞蹈和滑稽戲。

今天,它已成為日本最主要的傳統戲劇。

這類劇主要以日本傳統文學作品為腳本,在表演形式上以面具、服裝、道具和舞蹈組成。

能劇的名稱

所謂的"能樂"是"式三番"、"能"、以及"狂言"表演的傳統戲劇。

但是按照戲曲、戲劇技法和演員的不同又有所區別。

廣義上的"能"與"能樂"相通;

狹義上則指"式三番"以及"能"。

從中世紀以來,長期被稱為"猿樂"、"申樂"、"猿(申)樂之能",但從明治時代改稱為"能樂"后,能樂就成為了一般的通稱。

能劇的起源和發展

能劇和狂言屬於兩種不同的戲劇類型形態。

「能劇」表現的是一種超現實世界。

其中,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化身形象而出現的,由他來講述故事並完成劇情的推動。

現實中的一切,則是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現,用來表現幽靈、女人、孩子和老人。

「狂言」則是以滑稽的對白、類似相聲劇一樣的形式來表演。

無論是能劇還是狂言,劇本所採用的語言均為中世紀時的口語。

如今,能劇和狂言遇到的最大威脅,想必就是青年人對古老戲劇失去了興趣,這點倒與中國有些相似。

就其廣義而言,能戲包含了喜劇形式的狂言,它在14世紀形成一個獨特的藝術形式,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專業戲劇。

雖然能戲和狂言是密不可分的,但他們在許多方面也大相徑庭。

從根本上講,能戲是一種舞台藝術,其重要性在於,稀有的美學氛圍裡面的儀式和暗示,而狂言的主要意義在於讓人發笑。

能劇的內容

以下為簡單介紹。

能是以主角演員的歌舞為中心,與伴奏之唱念及奏樂所構成的音樂劇。

演員使用面具是能的特徵,而能的面具則稱為能面。

戲劇的要素是由舞蹈(舞)、唱念(謠)和奏樂(囃子)構成。

其中負責舞與謠等實際表演技巧的是主角(仕手:シテ,能的主角)、配角(脅:ワキ,能的配角)以及狂言演員(狂言方);負責音樂伴奏的是樂師(囃方),由笛樂師(笛方)、小鼓樂師(小鼓方)、大鼓樂師(大鼓方)和太鼓樂師(太鼓方)組成。

主角負責主導齊唱(地謠)以及演出進行的管理;

演出進行由輔佐員(后見)執行。

配角、樂師和狂言演員合稱為三役。

表演注意事項

對於能劇演員來說,最重要的是表演時戴上的面具。

能劇面具對於能劇表演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就像商家的招牌,對他們來說就是聖物,掛上去絕對不能再掉到地上一樣。

能劇演員尊面具為聖。

他們表演時穿的衣服、襪子等都可以給人看,唯獨面具,像珍寶一樣放在鋪上錦布的木盒中,別人不可以隨隨便便看。

而且在戴面具的時候,表演者都會小心翼翼地從木盒中取出面具,兩手捏著面具的兩側,把面具的正面對著自己的臉,說:「我要演你了」。

這是千百年來的傳統,每個能劇表演者表演前都會這樣做。

說完,就小心翼翼地把面具反過來戴好。

在戴上面具之後,演員即不再是自己,而是面具上所表現的人物。

能劇即將上演的時候,由於表演者穿的衣服過於寬大,需要別人幫忙穿,假髮也需要別人幫忙戴好,但是,唯獨面具,絕對要自己戴上。

他們相信,一個面具,是一個角色的靈魂,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而能劇的面具,大致可以分為男、女、老、幼、靈、鬼六大類,表演能劇而戴錯面具,是十分失禮的。

下面簡單介紹下戲劇的要素:舞蹈(舞)、唱念(謠)和奏樂(囃子)。

「舞」是能劇的主幹要素。

雖然在定義上,能劇中存在著明確的舞蹈部分和演劇部分,但實際上後者也定有各式各樣的「型」。

也就是說,「舞」的要素也可泛指在能劇中以身體各部位所表現、詮釋出的一切動作。

能舞的特徵為,在圓形運動中,使用著極端的折足與身體獨特的準備姿勢——「構え」。

折足是一種足底緊貼舞檯面,不舉起腳踝部份的特殊運步法(ハコビ)。

為了能順利地使用此運步法,必須採取膝蓋彎曲、身體重心落在下半身的姿勢,這種準備姿勢就是所謂的「構え」。

演員藉由運步[ハコビ]和準備姿勢[構え]兩種技法將身體擺出造型,並由此表現出能舞蹈中具有詩學般官能的部分。

日文中「舞」一詞主要是以能為中心的用語。

能的舞蹈從沒被稱作過跳舞——「踴り」。

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說法。

根據繼承柳田國男理論的渡邊保之論述,相對跳舞含有飛躍或是跳躍之意,「舞」一詞具有「迴轉」「まわる」、也就是圓形運動之意,這一點被看作是能舞的特色。

能舞所具有的特色是,在三面面對觀眾的正方形舞台上,演員邊意識三方觀眾的視線,邊做出划圓般的動作。

能裡面以言語來表現所有的劇情部分稱為謠。

謠分為沒有調子變化的台詞部分(コトバ)和有調子抑揚變化的部分(節)。

台詞為科白,等同於對話,只有劇中演出者才能使用。

有調子抑揚變化的部分(節),通常又被分為合拍(拍子合)和不合拍(拍子合ハズ)兩部分。

戲曲自身、戲曲的詞章、科白被稱為謠的同時,這些詞章、科白里獨特的調子或是抑揚變化的部分(節)也被稱作謠。

在能的戲曲里,除了登場人物的科白之外,還包含了被稱作地謠的齊唱表現手法。

地謠不僅是舞的部分的背景唱曲,也包含了登場人物的心理描寫或情景描寫,這種表現手法成為日本特有的演劇形式。

地謠只唱有調子、抑揚變化部分(節)的謠。

若是說台詞的謠是屬於論理的、散文形式的對話,那麼有調子、抑揚變化的部分(節)的謠則是為將感情帶到高潮如同詩般的言語,基本上使用著美麗的文句和聽起來動人的音調變化作為主眼。

實際上,在能裡面,演出者若在劇中有對話的場合,那麼一般情況下,一開始會先使用台詞做雙方對話,到了單方感情達到高潮的同時,中途就轉換為有抑揚變化的部分謠。

  • 囃子

能的音樂要素為謠和伴奏(囃子)所構成。

在一曲當中複雜地組合了,只含有謠構成的場面、謠和囃子一同演奏的場面、只含有囃子的場面等。

簡單而言,囃子若是和謠一同演奏,囃子發揮了輔助謠的功能。

囃子獨奏的場合,可以透過3種或4種樂器緊密地演奏成獨立的樂曲。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