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針灸處方——胃痛治療方:益氣通經方

歡迎關注,閱讀,收藏並轉發!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益氣通經方《針灸大全》

【處方】太淵、魚際、足三里、胃俞、肺俞、腎俞、兩乳下1寸(中庭)

太淵穴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別名大泉、太泉、鬼心。屬手太陰肺經。輸穴、原穴。八會穴之脈會。在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搏動處。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及橈動、靜脈。主治咳嗽,氣喘,咯血,咽痛,胸痹,腕掌關節痛,無脈症等。直刺0.3-0.5寸,避開動脈。艾條灸3-5分鐘。

魚際穴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手太陰肺經。滎(火)穴。在手拇指本節(第一掌指關節)后凹陷處,約當第一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布有橈神經淺支和從拇指流向頭靜脈的小靜脈支。主治咳嗽,咯血,咽喉腫痛,發熱,及扁桃體炎,小兒營養不良等。直刺0.5-1寸。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

Advertisements

足三里穴

經穴名。屬足陽明胃經。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為人體常用的防病保健要穴,具有補脾益氣、和胃調中的功效。最早見於《素問•針解篇第五十四》:「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針灸刺激足三里穴,對治療消化系統疾病、足膝腰部疾病、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療效,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防禦疾病能力,對改善和緩解抑鬱症、神經衰弱也有一定的作用。直刺1-2寸。

胃俞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胃之背俞穴。在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布有第十二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有外側支,並有肋下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主治胃脘痛,胸脅痛,嘔吐,翻胃,腹脹,腹瀉,痢疾,鼓脹,及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等。斜刺0.3-0.5寸。

Advertisements

肺俞

經穴名。出《靈樞•背俞》。屬足太陽膀胱經。肺之背俞穴。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布有第三、四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有外側支,並有第三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和頸橫動脈降支。主治咳嗽,氣喘,咯血,骨蒸潮熱,盜汗,及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肺結核,蕁麻診,皮膚搔癢症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腎俞

經穴名。出《靈樞•背腧》。屬足太陽膀胱經。腎之背俞穴。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布有第一腰神經后支的外側皮支及外側支,第二腰動、靜脈后支。主治遺精,陽萎,遺尿,溺血,泄瀉,頭昏,目眩,耳鳴,耳聾,虛喘,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水腫,腰痛,及腎炎,腎盂腎炎,支氣管哮喘,坐骨神經痛,神經衰弱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10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中庭穴

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任脈。在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5肋間,即胸劍結合部。布有第六肋間神經前皮支和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主治胸脅脹滿,嘔吐,呃逆,噎膈,以及心絞痛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功用】補中益氣、通經止痛

【主治】氣虛胃寒疼痛

【操作】太淵操作時避開橈動脈,直刺0.3 ~0. 5寸。魚際直刺0..5~0. 8寸。足三里直刺1 ~2寸。肺俞斜刺0.5~0.8寸。腎俞直刺0. 5~1寸,中庭平刺0. 3 ~0. 5寸。針刺用補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本方還可用灸,各穴均可灸21壯,針與灸法可以交替使用。

【方義】太淵屬手太陰肺經,為肺經的輸穴、原穴,肺俞屬足太陽膀胱經,為肺經的背俞穴,魚際屬手太陰肺經,為肺經的滎穴,三穴合用,具有宣肺益氣的作用。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為胃經的合穴,胃的下合穴,「合治內腑」,可疏調胃腑氣機,和胃止痛。胃俞屬足太陽膀胱經,為胃經的背俞穴,有益氣補中,通經和胃止痛的作用。腎俞屬足太陽膀胱經,腎經的背俞穴,具有益氣溫陽的作用。中庭屬任脈,屬局部選穴,具有理氣和胃的作用。上述諸穴合用,共奏補中益氣,通經止痛之功效


歡迎關注中醫骨科筆記公眾號~:

請關注後點擊樓下傳送門,那裡有你想要的所有的內容:

傳送門:

中醫骨科筆記總目錄<=====這個是可以點擊的福利<<<<<<<<<更多精彩請點擊左側鏈接:4~7月的精彩內容分類總結


百度搜索「中醫智庫」,即可體驗「中醫智庫」,獲取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名家醫案。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