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諾卡氏菌病的病因癥狀及防治

(患諾卡氏菌病魚的加州鱸)

魚諾卡氏菌病的流行與危害

魚諾卡氏菌病是一種傳染病,是一種典型危害嚴重的慢性細菌病,多發於海水魚和淡水養殖的加州鱸、烏魚等養殖品種。據了解,諾卡氏菌屬於革蘭氏陽性菌,諾卡氏菌感染在苗期或初期通常是隱性的,感染和發病過程極其漫長,通常在成魚期才出現典型癥狀和顯著性危害。諾卡氏菌的來源很大可能是作為餌料用的冰鮮魚。該細菌不引起敗血症或急性免疫反應,但漸進性侵襲魚類各種細胞包括白細胞,危害魚類的生長。

諾卡氏菌病的流行季節較長,從每年的4月~11月均有發生,發病高峰在6月~10月,發病魚常為1齡或2齡魚,水溫在15℃~32℃時都可流行,以水溫在25℃~28℃時發病最為嚴重。該病的特點是潛伏期長,其病情發展緩慢,但是發病率和死亡率都較高。自然發病率可達到15%~30%,嚴重的達到60%以上。養殖烏魚、加州鱸患諾卡氏菌病後的死亡率可高達80%以上。因此,一旦發現養殖魚類有諾卡氏菌病發生,應及時治療,治療越早,感染數量越少,治癒率越高,給養殖生產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就會越小。

(患諾卡氏菌病魚的肝臟)

魚諾卡氏菌病的癥狀

魚諾卡氏菌病典型的癥狀是病魚消瘦,皮膚結節和潰瘍病變,鰓蓋糜爛,鰓絲基部出現乾酪樣結節和壞死灶。內部器官呈現的是白色結節病變,初期容易於分枝桿菌(魚結核病)和發光桿菌病(巴氏桿菌病或假結核病)的病變相混淆,特別是在混合感染時。白色結節通常1-2mm大小,在腎臟、脾臟和肝臟最為明顯和多見。在魚體體質好時,結節可以慢慢固化而痊癒。固化的結節呈黑色硬結(黑色素巨噬細胞聚集之故)。

感染諾卡氏菌的病魚,初期體表無明顯癥狀,僅出現反應遲鈍、食慾下降、身體發黑、常浮於水面。隨著病情逐漸加重,魚體黑色逐漸加深或出現了白色、淡黃色結節,病灶出現潰爛出血,尾鰭也有潰爛出血,並逐漸死亡。在鰓、前腎、肝、脾、鰾等內臟組織中有白色或淡黃色結節出現,結節作塗片會發現大量諾卡氏菌。但也有的病魚內部癥狀不明顯。烏魚和加州鱸感染該病後腹部腫大,內有少量透明至黃色液體,而且在心、卵巢、肌肉都有結節。

病魚有時出現拖底癥狀,造成魚體腹部和尾部受損潰爛,無法吃食,瘦死嚴重,解剖可發現各臟器均存在白點,肝腸出現白點一般認為是諾卡氏菌病,發病後期主要癥狀表現為魚體內各臟器出現白色節點,這是魚體免疫系統為了抵抗病菌進行自我保護的表現,免疫細胞對病菌進行吞噬形成節點,但是隨著細菌感染到一定程度,白色節點會出現破裂,造成深度感染,諾卡氏菌病可擴散至魚體的每一個部位,一般在養殖密度大、水體環境惡化和高溫季節較易發病,脊椎骨上看到的黃色薄膜其實是附在脊椎骨外層的一種病變組織。

我國養殖魚類諾卡氏菌病病原體僅包括2種諾卡氏菌,即主要分離自淡水魚類的星狀諾卡氏菌(Nocardia asteroides)和主要分離白海水魚類的鉚諾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感染星狀諾卡氏菌的癥狀可分為軀幹結節型和鰓結節型。其主要癥狀為在軀幹皮下脂肪組織及肌肉發生潰瘍,形成外觀形狀不規則白色隆起的癤瘡,剖開癤瘡流出白色稍帶紅色的膿液,內臟器官如心臟、脾臟、腎臟及鰾處也有白色結節或於鰓絲基部形成乳白色大結節,引起鰓循環障礙后鰓絲呈蒼白色。感染鰤諾卡氏菌的病魚起初體表無明顯癥狀,僅反應遲鈍,食慾下降,上浮水面。隨著病情加重,部分魚體表變黑或出現了白色或淡黃色結節,潰爛出血,尾鰭也有潰爛出血,並逐漸死亡。在鰓、前腎、肝、脾、鰾等內臟組織中有白色或淡黃色結節出現,結節作塗片會發現大量諾卡氏菌。但也有的內部癥狀不明顯。烏鱧和虹鱒患該病腹部腫大,內有少量透明至黃色液體,而且在心、卵巢、肌肉都有結節。

藥物治療難以奏效的原因

1.病原菌損傷免疫器官

諾卡氏菌一旦感染魚體,對受感染魚體的肝臟、腎臟等內臟器官的損傷較大,由於重要的生理和免疫器官受到嚴重損傷,為藥物治療帶來了困難。

2.沒有高效漁用藥物可用

諾卡氏菌屬於革蘭氏陽性菌,在我國允許使用的漁用藥物中,鮮有抗革蘭氏陽性菌的藥物。雖然有人推薦使用利福平等抗革蘭氏陽性菌的藥物治療魚類的諾卡氏菌病,但是,這種藥物尚不是我國允許使用的國標漁葯。

3.致病菌對抗菌藥物的感受性不清楚

致病菌對藥物的敏感性是人們選擇抗菌素類藥物和決定用藥劑量的基礎。水產養殖業者在採用藥物治療諾卡氏菌病之前,大多沒有這種致病菌對各種抗菌素類藥物感受性的數據,也沒有測定致病菌對各種藥物的感受性。在這樣的前提下,採用任何藥物治療諾卡氏菌病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屬於盲目用藥,而沒有依據地盲目用藥是難以在治療中湊效的。

4.缺乏用藥技術參數

由於沒有烏魚和加州鱸對各種抗菌素藥物的藥物代謝動力學資料,所以,難以確定準確的用藥劑量和制定科學的給葯程序。現在我國漁用抗菌素藥物連續使用時間為3天~5天,實踐證明這樣的用藥程序難以徹底治癒諾卡氏菌病的。

預防措施

由於藥物治療諾卡氏菌病的難度相當大,因此,對於該病的控制還是要「預防為主、防重於治」。

1.做好檢疫工作

應選擇健康的苗種,放養時對損傷、擦傷和已有病症的魚種一定要選出,儘可能選擇在氣溫較低的季節到發病較少的繁育場購買魚種。

2.定期給予免疫增強劑

在飼料中添加免疫多糖類物質,在疾病流行季節之前連續投喂兩周以上。通過增強魚類的非特異性免疫能力,達到免疫預防疾病的效果。

3.投喂新鮮餌料

盡量投喂新鮮的天然餌料和優質的配合飼料。高溫期投喂不要過飽,一般為攝食量的60%~70%;若發生疾病,要及時調整飼料,降低飼料中的脂肪含量,適當提高蛋白質的比例,加大維生素C的使用量,保持飼料的新鮮度,增強餌料的誘食性和適口性等。

4.加強管理

定時巡塘,留意觀察魚群的活力、攝食情況,及時撈出殘餌和死魚,環境突變時須注意預防水質、底質的惡化,可定期用生石灰調節水質。在疾病流行季節應該加強消毒措施,建議使用0.2克~0.3克/立方米二氧化氯全池潑灑進行養殖水體消毒。

治療方案

一般藥物想要進入節點殺滅病菌難度很大,療效甚微。目前該病沒有特效藥,主流做法是內服抗革蘭氏陽性菌的藥物,但由於療程較長,費用過高而難以被養殖戶接受,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法是在前期做好預防,防止諾卡氏菌的感染。

首先檢查是否有寄生蟲,如果有蟲必須先進行殺蟲處理;接著對魚塘進行消毒改底,建議選用碘製劑消毒藥,隔1天用1次,進行1次~2次;消毒完後進行調水,確保氨氮、亞硝酸鹽、pH等指標正常,在調水過程中同時拌料內服氟苯尼考+鹽酸多西環素+三黃粉,按產品說明書用量加大一倍使用,以免造成損耗和魚體攝入劑量不足,1天喂1次~2次,持續5天~7天,隔3天~4天後視病情嚴重程度可再消毒1次,並按照以上方法再內服1個療程,也可拌料內服氟苯尼考+三黃散+維C(用量按具體產品說明),1餐1次,連用5次。

在外用消毒的同時,如果是投喂冰鮮料的,先用鹽與冰鮮進行攪拌(50千克冰鮮兌2.5千克鹽),也可拌料內服磺胺間甲嘧啶(含量10%,100克兌50千克冰鮮料)等磺胺類藥物,也可以選用恩諾沙星(含量5%,100克兌50千克冰鮮料)或諾氟沙星,每餐投喂,持續3天~5天;此外平時養殖過程中可以使用一些中草藥(穿心蓮、黃連、黃岑、黃柏等)拌料投喂進行預防。

如果是投喂浮水飼料的,建議使用10%多西環素100克+10%磺胺二甲50克+10%恩諾沙星100克,同時搭配一些保肝的中藥,拌料20千克~30千克內服,1天1次,持續3天~5天;還可以在飼料中加入少量抗生素和護肝類的中藥一起內服,以起到保健的作用。

水體消毒時,也可使用2~4克/立方米苯扎氯銨即潔爾滅進行養殖水體消毒,可使用聯磺甲氧苄啶即復方新諾明0.04克/千克飼料拌餌治療,或用利福平、強力黴素等抗生素治療。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