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靜脈輸液中也有「PM2.5」

「打點滴」、「打吊水」是大多數人對醫院的記憶,靜脈輸液在醫療界素以快而有效著稱,可是這種給藥方式卻並非完美。它無色無味甚至無毒,長期積累卻可能會給身體帶來傷害,它就是輸液中的「PM2.5」——輸液微粒。

揭開輸液微粒神秘的面紗

輸液微粒,它是指在靜脈輸液過程中進入人體內不能被機體清除掉的顆粒雜質。它的直徑一般只有1~25μm,也可為50~300μm,或者更大。

因為我們的肉眼只能看到50μm以上的顆粒物,所以我們幾乎是看不到它們的。

而這種小顆粒在大量輸液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就像PM2.5在我們周圍的空氣中雖存在卻無形,在我們吸入的每一口空氣中都多少有一些一樣。

這些討厭的輸液微粒是從何而來的呢?

有一些藥品原料的生產工藝不夠先進,在生產過程中會混入一些雜質,製成成品葯后,隨著存放時間延長也會產生微粒污染藥物;在藥品配製成輸液的過程中,室內的空氣交換和無菌操作不正規也可能帶入微粒;

Advertisements

輸液用的瓶子、袋子和橡膠塞受到溶液的侵蝕也會發生理化反應,產生一些細小的顆粒;輸液操作中切割安瓿和膠塞反覆穿刺加藥等人為因素均可能導致玻璃微粒或者橡膠微粒意外落入液體中,形成液體「PM2.5」。

就算輸液微粒進入我們的身體應該也不會「見血封喉」吧。

沒錯。少量的微粒不會有明顯的病徵,可是這是一個量的積累過程,一旦進入我們體內的微粒數量足夠龐大,危害就來嘍。

在輸液過程中,微粒會附著在血管壁,當它們逐漸彙集成較大微粒時,就有可能阻塞口徑較小的血管,造成局部血管阻塞和供血不足,嚴重時會導致組織缺血、缺氧,甚至壞死。

此外,微粒的聚集還會刺激機體產生異物反應或過敏反應,被細胞吞噬形成肉芽腫,而這些肉芽腫就可能存在癌變的風險。

Advertisements

既然輸液微粒這麼可怕,我們就得想想辦法整治它們。

斷流先竭源,我們要嚴把藥品質量關,規範相關人員操作,加強環境衛生管理。

如果條件允許的的話我們可以建立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讓藥品集中調配,嚴格把控,提高輸液質量。

在給病人輸液前,我們也可以用精密過濾輸液器過濾藥液,層層阻攔,把好藥液進入我們體內前的最後一關。

以上都做到我們終於可以放心大膽輸液了!

且慢。即使是藥品質量、用法和配置操作這些都沒有問題,你也未見得會萬事大吉。

質量再好的注射劑和液體,都達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標準,所以,世界上所有國家對輸液用液體的質量標準中,採取的都是限量標準政策。

據我國藥典2010版規定,100毫升以上靜脈注射液每毫升含10μm以上微粒不得超過25粒,含25μm以上微粒不得超過3粒,不得檢出50μm以上的微粒。

雖然每一份合格的注射液含有的微粒都在可接受的範圍,但如果輸注了大量的靜脈輸液,微粒的總量就會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

所以,「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對靜脈輸液我們要清楚其利弊,避免濫用,也不用誇大風險,刻意迴避。

輸液微粒雖比不上PM2.5名氣大,不太為人們所熟知,可是跟大氣PM2.5比起來,輸液微粒的組成成分更複雜、檢測更困難、危害性也不容小覷。用藥是為了治病,可治病用藥的選擇有多種,只要能達到理想的治療目的,盡量首選無創醫療,才是阻止輸液「PM2.5」入血最有效的手段。

文 | 北醫三院藥劑科 畢玉、杜雅薇

編輯 | 孫靜

運營人員: 黃醒夢 MZ016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