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醫改效果如何?國務院醫改辦:重點建設五項制度

中國網直播2月12日消息:今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深化醫改和改善醫療服務情況發布會。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主任王賀勝說,新一輪醫改啟動以來,以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保、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監管等五項制度建設為重點的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體系政策框架已經基本確立,深化醫改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人民群眾獲得感顯著提升。

一、優質醫療資源逐步下沉,基本建立分級診療制度

健全完善分級診療政策體系,著力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醫療聯合體建設,推動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各地差別化設置不同等級醫療機構就診報銷比例,引導患者合理有序就醫。

一是全面啟動醫聯體建設。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建立責權一致的利益引導機制,鼓勵大醫院和基層形成服務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管理共同體。積極推廣城市醫療集團、縣域醫療共同體、跨區域專科聯盟和遠程醫療協作網4種模式,所有三級公立醫院和1千餘家社會辦醫療機構參與醫聯體建設。

二是持續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安排中央投資474.8億元支持近2000個縣級醫院和近11萬個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醫療服務條件,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平性和可及性。繼續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激發基層機構活力。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在3萬多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中醫綜合服務區。全國1.3萬家醫療機構開展遠程醫療服務,遠程醫療已覆蓋所有國家級貧困縣。超過一半的三級醫院開展日間手術試點。醫療服務網路更加健全,縣域內就診率進一步提升。

三是進一步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人才隊伍建設,穩步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通過全科專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轉崗培訓等多種途徑,加快壯大全科醫生隊伍。安排中央投資50億元支持314個全科醫生規範化臨床培養基地項目建設。連續8年實施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教育,為中西部鄉鎮衛生院招收培養了4.3萬名定向本科醫學生,實現中西部每個鄉鎮衛生院1名從事全科醫療本科醫學畢業生的全覆蓋。截至2016年底,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達20.9萬人,每萬人口擁有全科醫生1.5人,較2012年底增長近一倍。推動改變基層服務模式,將間斷性服務轉變為連續性、責任式的健康管理,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切實落地,加快形成「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基層」的合理就醫秩序。各地堅持以需求為導向,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定多層次簽約服務包,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組建家庭醫生團隊,重點為老年人、孕產婦、兒童、殘疾人等人群提供服務,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簽約範圍。

二、全面破除以葯補醫機制,逐步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取消了實行60多年的藥品加成政策。改革地區緊緊圍繞破除以葯補醫、創新體制機制、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三個關鍵環節,建立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

一是逐步完善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和治理機制。逐步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推動政事分開、管辦分開,加快實現醫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加強公立醫院黨的領導。完善醫療機構綜合績效考核,將服務評價、內部管理、持續發展,以及控制費用、調整收入結構等醫改目標導向體現到對公立醫療機構的績效考核中。

二是穩步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按照「騰空間、調結構、保銜接」的路徑,取消藥品加成,按照「總量控制、結構調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則,同步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重點提高診療、手術、康復、護理、中醫等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逐步理順不同級別醫療機構間和醫療服務項目的比價關係,推動建立新的補償機制,公立醫院公益性明顯強化。做好價格調整與醫保制度銜接,減輕群眾的就醫負擔。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價格、公立醫療機構提供的特需醫療服務價格,以及其他市場競爭比較充分、個性化需求比較強的服務價格。全面推進按病種收費改革,積極推進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收付費方式改革試點工作,初步建立有利於費用控制、操作簡便、便於監管的新型醫療服務定價機制。

三是持續發展社會辦醫。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各地制定新的區域衛生規劃,向社會公開醫療機構設置和規劃布局調整等信息,為社會辦醫預留床位、診療科目、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空間,取消對個體診所的規劃布局限制。優化審批流程,將營利性醫療機構的設置審批改為後置審批。民營醫院數量達到1.8萬家,占醫院總數的60%。有10.5萬名醫師多點執業,其中到社會辦醫的超過60%。

四是加快發展健康產業。制定出台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政策文件,鼓勵社會資本積極進入健康服務領域,進一步擴大市場開放,強化政策支持,不斷加強健康服務人才供給,強化科技和產業支撐,推動健康醫療與養老、旅遊、體育、互聯網、食品等領域融合,不斷滿足群眾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的健康需求。積極推進醫養結合,推進中醫藥融入養老全過程,目前全國80%以上的醫療機構為老年人開設了挂號就醫的綠色通道,50%以上的養老機構能夠以不同形式為入住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服務。

五是不斷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創新人事管理方式,著力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靈活用人機制。鼓勵地方對編內和編外人員同崗同酬。健全績效考核制度,建立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繫的分配激勵機制,做到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嚴禁給醫務人員設定創收指標,切斷與藥品、耗材等直接利益聯繫。按照「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並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後主要用於人員獎勵」的要求,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在30個省份的68個城市順利實施,並逐步擴大試點範圍,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六是大力改善群眾就醫感受。從2015年起,在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實施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推動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通過優化服務流程、信息化手段、推行日間手術等措施減少排隊次數、縮短繳費和候診時間,4100餘家醫院可以為患者提供信息查詢和推送服務,是3年前的4倍,超過86%的醫院實現同級檢查檢驗結果互認,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有效減少了患者在醫院內的重複排隊、繳費、檢查等情況和往返醫院次數。實現「一預約兩縮短」:所有三級公立醫院都已應用信息技術普遍開展預約診療;3年來門診患者全程候診平均時間縮短超過10分鐘,有些醫院縮短超過1小時;一半以上三級醫院開展了日間手術,有效緩解了住院手術難、住院等候時間長的問題,平均住院日縮短到10天以內。

三、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

在較短時間內織起了全世界最大的全民基本醫療保障網,參保人數超過13.5億,參保率穩固在95%以上。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籌資和保障水平大幅提升,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由2008年的80元提高到2017年的450元。進一步擴大保障範圍,發布2017年版醫保藥品目錄,新增375個藥品,增幅17%,其中包括39種國家談判藥品;將29項醫療康復項目納入醫保基金支付範圍。重特大疾病保障機制逐步健全,醫保「救急難」「救貧困」的托底功能加快完善。

一是基本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著力促進城鄉居民享受公平待遇,按照統一覆蓋範圍、籌資政策、保障待遇、醫保目錄、定點管理、基金管理要求,加快整合城鄉居民醫保制度。福建、安徽、海南等地積極探索創新,理順醫保管理體制,切實發揮醫保對整個醫改的牽引帶動作用。

二是穩步推進基本醫保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建成國家異地就醫結算信息系統,建立異地就醫資金結算機制。堅持與整合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和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相結合,在引導參保人員有序就醫的前提下,減少患者「跑腿」「墊資」的壓力。開通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基層定點醫療機構進一步增加,實行跨省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有效減少人均墊付資金,不斷縮短結算資金周轉期。全國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部接入全國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系統,實現全國聯網。

三是全面建立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2012年開始在全國試點推廣大病保險制度,目前已覆蓋10.5億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參保人。部分省份建立了職工大病保險制度,並與基本醫療保險、大額醫療費用補助、補充醫療保險、醫療救助等制度緊密銜接。改革完善大病保險承辦機制,基本實現商業保險機構承辦全覆蓋。2016年大病患者合規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在基本醫保基礎上平均提高12個百分點左右,1100多萬人受益,有效減輕了大病患者看病就醫負擔。

四是大力實施醫療救助制度。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對象範圍從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拓展到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低收入救助對象和因病致貧家庭重病患者。積極推進醫療救助與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及相關保障制度銜接,全國96%的縣(區、市)實現了醫療救助與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一站式」結算。

五是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為解決需要急救的患者因身份不明、無能力支付醫療費用等原因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的問題,2013年啟動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已累計救助近70萬人次,解決了醫院承擔緊急救治任務的後顧之憂,有效防範了衝擊社會道德底線事件的發生,彰顯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社會主義特色和本質。

六是持續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進一步加強醫保基金預算管理,大部分統籌地區開展了按病種、按人頭、按服務單元等支付方式改革,多元複合的醫保支付方式逐步建立。醫保經辦機構和定點醫療機構間的談判協商機制與風險分擔機制不斷完善。超過200個城市實行按病種付費的病種數達到100個以上,按項目付費佔比明顯降低,逐步使藥品、耗材等由醫院的贏利端轉變為成本端,對醫療、藥品領域改革起到強大撬動作用。開展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收付費改革試點。同步推進醫療機構臨床路徑管理,組織制定臨床路徑總數超過1200個,著力保障醫療質量安全。

七是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穩步推進保險業參與各類醫保經辦工作,大力發展健康保險產品,滿足群眾多樣化健康保險需求。100多家保險公司開發了涵蓋疾病險、醫療險、護理險、失能收入損失險等四大類3500多個保險產品。16家保險公司在全國30個省(區、市)承辦大病保險業務。

八是大力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大病保險起付線降低50%,提高封頂線,推動建立健康扶貧補充保障機制,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個人自付比例從2016年的43%下降到2017年的19%。實施「三個一批」行動計劃,截至2017年底,已經分類救治420多萬名大病和慢性病貧困患者。截至2017年10月,因病致貧返貧貧困戶已經脫貧493萬戶,占因病致貧返貧總戶數的46%,脫貧速度與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基本保持同步。

四、全流程改革發力,日益完善藥品供應保障

實施藥品生產、流通、使用全流程改革,調整利益驅動機制,促進醫藥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保障藥品安全有效、價格合理、供應充分。同步改革耗材採購辦法,全國所有省份對全部或部分高值耗材實行陽光採購,山東、寧波等地還積極推行耗材集中採購,切實擠壓虛高價格。

一是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在所有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88%以上的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並實行零差率銷售。完善基本藥物目錄,現有品種520個,保證基本藥物的公平可及。推動優先使用基本藥物,加強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與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體系的銜接。

二是著力提升藥品供應保障能力。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建立供應保障分級聯動應對機制,開展了短缺藥品基礎信息核查和監測分析,綜合運用定點生產和市場撮合、應急生產和進口、加強供需對接和協商調劑、完善儲備、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強化罕見病用藥政策等6類靶向精準措施,分類比較好地解決了130多個臨床急需藥品短缺問題。改革藥品審評審批制度,鼓勵兒童藥品研發,暢通特殊人群用藥及罕見病用藥、臨床急需藥品的審評審批專門通道。提高藥品審評審批標準,開展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鼓勵藥物研發創新。改革完善仿製葯供應保障及使用政策,開展仿製葯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促進仿製葯研發創新,提升質量療效。

三是加快推進藥品招標採購工作。以省(區、市)為單位進行藥品網上集中採購,新一輪採購平均降價15%左右。鼓勵跨區域聯合採購和專科醫院開展藥品、高值醫用耗材等聯合採購。公立醫療機構藥品採購「兩票制」在綜合醫改試點省和前四批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全面推行,進一步規範流通領域各方行為,流通環境明顯改善。

四是不斷完善藥品定價機制。深入推進藥品價格改革,取消除麻醉和第一類精神藥品之外絕大部分藥品的政府定價,實際交易價格主要由市場競爭形成。通過完善藥品採購機制、發揮醫保控費作用、強化價格行為監管、健全藥品價格監測體系等綜合施策,引導市場形成合理價格。對部分專利藥品、獨家生產藥品採取國家價格談判。

五是持續規範藥品使用。開展基本藥物目錄評估,研究制定優先使用國家基本藥物的激勵政策。開展醫院總藥師制度建設試點。加強葯事管理,落實處方點評等制度,重點監控輔助性、營養性等高價藥品,規範用藥行為。

五、政策設計逐步健全,加快建立綜合監管制度

圍繞轉變政府職能,按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要求,完善監管模式,提升監管效能,逐步建立政府監管主導、第三方廣泛參與、醫療機構自我管理和社會監督為補充的多元化綜合監管體系。

一是逐步完善監管機制。完善綜合監管「雙隨機、一公開」機制,建立黑名單制度,重點強化醫藥質量和醫療衛生服務行為監管,完善標準和質量控制評價評估體系,加強醫藥衛生機構准入和運行監管,強化事中事後監管,規範從業機構和人員的行為。

二是積極創新醫保監管方式。加強對醫療保險經辦、基金管理和使用等環節的監管,完善醫療保險對醫療服務的監控機制,推進醫保智能監控系統應用。將醫保對醫療機構的監管向醫務人員延伸,逐步實現對門診、住院、購葯等各類醫療服務行為的及時監控。

三是持續強化藥品全流程監管。以基本藥物為重點,加大藥品生產、流通等環節的監管力度,推動藥品監管全品種、全過程覆蓋,抓好藥品抽驗和不良反應監測,保證安全有效。

四是著力提升醫療衛生機構監管科學性。落實區域衛生規劃,加強對醫療衛生機構的規模、結構和布局監管。實行綜合績效評價,推動醫療衛生機構注重社會效益、規範服務行為、提升服務質量,促進可持續發展。

王賀勝說,總的看,醫改持續強勁向縱深推進,關聯性、標誌性改革全面啟動,普惠型、兜底型民生建設相繼推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加快建立,信息化和大數據在破解醫改難題方面作用凸顯,多項主要健康指標已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人民健康水平實現「一升兩降」。

運營人員: 楊亞茹 MX004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