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貼春聯,小細節中深藏大歷史!

從神荼鬱壘的桃符,到后蜀的孟昶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再到對聯天子朱元璋提倡家家戶戶貼春聯。千百年的文化傳承,貼春聯成了過年傳統習俗。

但在涵江,春聯就有點與眾不同了,紅紙上方留有兩寸長的「白紙額頭」,稱為「白頭春聯」或「白額春聯」。「頭戴白巾,身披紅袍。胸膛刻字,脊背挨柴。」民間流傳的這首詩句,形象生動地表達這種特殊形制的春聯。

關於「白額春聯」,還有一段深刻的歷史。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興化府城(今莆田城)在農曆十一月二十九被倭寇攻陷,並被佔據達兩個月之久。直到次年正月廿五日,興化城光復,逃亡百姓才返回家中。這時,年節已過,人們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後,於二月初四重新做歲,俗稱「做大歲」。

Advertisements

原先探亡時,家家戶戶都貼白聯,但在初四「做大歲」,又要按慣例貼上大紅春聯,在哀思親人與吉慶佳節的矛盾中,人們選擇了一個折衷的辦法,即在剛貼過的白聯上面,覆蓋大紅的春聯,將白聯露出一截,以示心有餘哀。

直到今天,涵江的春聯上,那抹白額與象徵著喜慶吉祥的紅色,形成鮮明的對比與警示,讓人格外珍惜團圓的時光。

貼春聯的時間

按照各地習俗的不同,貼春聯的時間也稍有差異,一般都在臘月二十八、二十九貼。俗話說:「十八,貼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謠里有「二十九,貼倒酉(意即貼春聯)」。民間傳說春聯為天上的神仙,當春聯撕破后,就會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報告家家戶戶的情況,希望天神能給民間的家庭帶來好運等。

如何貼春聯

通常春聯有兩幅直聯一幅橫聯,貼春聯有很多講究。面對大門時,上聯在右,下聯在左,橫額文字順序為從右至左。解放後由於橫式書寫格式改為由左向右,春聯也可以上聯在左,下聯在右,橫額順序也是從左至右,適合人們的閱讀習慣。若是將兩種春聯貼法「混合使用」,就不太妥當。

Advertisements

「福」字倒貼有學問

「福」字倒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親王府。據傳故事是這樣的: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寫了許多個「福」字,讓人貼於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大管家跪在地上奴顏婢膝地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福晉聽罷心想:怪不得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高興便重賞了管家和那個貼倒福的家人。事後倒貼「福」字之俗就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並都希望過往行人或頑童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