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享)老中醫運用炙甘草湯治療心律失常驗案

導讀:「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懂點中醫的朋友都明白,要順利找到一位好中醫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看一個醫生水平如何,從他的臨床醫案、病案記載就能明白一二。即日起,小編會邀請或編輯整理一些疑難病經典案例,讓同道學習、互相提高,讓病家「對號入座」,以便找對醫生看好病少走彎路。

摘要:患者 李××,男,74歲,因「心悸半年」就診。中醫診斷:心悸。西醫診斷:心律失常。辨證為:氣血陰陽虛弱,心脈失養證。治以氣血陰陽並補,寧心安神。用炙甘草湯療效確切。

關鍵詞:炙甘草湯、心律失常、心悸。

陳學忠教授系全國名老中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科研40餘年,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臨證時強調辨證施治,善於透過現象抓住疾病的本質,遣方用藥嚴謹,筆者有幸從師侍診,收益頗多。

其中陳老運用炙甘草湯治療心悸(心律失常)一案,療效確切現總結如下:

李XX,男,74歲,因「心悸半年」就診,患者於半年前無明顯誘因開始出現心悸,以早晨、夜間心悸發作明顯,曾於天津某三甲醫院就診,作普通心電圖、動態心電圖、心臟彩超等檢查,提示「心律失常、頻發房性早搏」,未見心臟器質性病變,予穩心顆粒口服,心悸稍有減輕,但癥狀緩解不明顯,仍頻發早搏。患者自行停服穩心顆粒,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多家醫院就診后,長期口服「倍他樂克、氨氯地平」,並在某知名中醫館服中藥30餘劑,癥狀稍有減輕,但不顯著。目前患者心悸,以早晨及傍晚心悸癥狀明顯,早搏10餘次/分,夜間睡眠差,視物模糊,動則易出汗,下肢乏力,大便正常,夜尿增多(約5次/晚),精神欠佳。舌體胖大淺齒印,舌質淡,苔黃膩。脈結代,略沉。

中醫診斷:心悸。

辨證:氣血陰陽虧虛,心脈失養證。

治則:氣血陰陽並補,寧心安神。

方劑:炙甘草湯加減。

處方:

炙甘草15g 桂枝15g 茯神20g 遠志15g 酸棗仁15g 丹參30g 甘松15g 曬參15g 琥珀(沖)6g

麥冬15g 五味子12g 淫羊藿20g 生地黃30g 生薑3片 大棗30g

用法:

4劑,水煎取汁600ml,每次150ml,一日三次,飯後溫服。

複診,患者精神明顯好轉,早搏次數減少,肢軟減輕,心慌癥狀基本消失,睡眠改善,動易出汗及夜間出汗好轉,雖然仍有早搏,但自覺心悸癥狀基本消失。脈沉,脈結代較前明顯緩解,舌胖大齒印,苔略黃,以前方為基礎調整藥物:炙甘草20g 桂枝20g 茯神30g 淫羊藿30g 加浮小麥50g,4付服5天。

再診:

早搏次數明顯減少,無心慌、心悸,睡眠改善,出汗減輕。效不更方,繼續以上方為基礎予丸藥鞏固。

按: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其證是由傷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雜病陰血不足,陽氣不振所致,該患者老年腎陰陽虧損,導致氣血陰陽不足,故出現上述諸症。

陰血不足,血脈無以充盈,加之陽氣不振,無力鼓動血脈,脈氣不相接續,故脈結代;陰血不足,心體失養,或心陽虛弱,不能溫養心脈,故心動悸。治宜滋心陰,養心血,益心氣,溫心陽,以復脈定悸。

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養血為君,《名醫別錄》謂地黃「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配伍炙甘草、人蔘、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麥冬、五味子滋心陰,養心血,充血脈,共為臣葯。

患者苔黃膩,故本方去阿膠之滋膩,沿用原方補脾之品,脾健痰消,膩苔消退。佐以桂枝、生薑辛行溫通,溫心陽,共以溫通血脈,諸厚味滋膩之品得姜、桂等則滋而不膩。患者年老腎虛,予淫羊藿補腎助陽,達心腎相交而脈自平。琥珀鎮驚安神、遠志安神益智、茯神寧心安神,神寧則脈平,心悸自消。甘松本為理氣醒脾、溫中開胃、散寒止痛藥,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其對心律失常有較好作用,本方中琥珀、甘松合用以行氣活血,鎮靜安神,「胃不和則卧不安」,胃和眠自可,神安則心寧,心悸癥狀緩解。諸葯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足,陰陽調和,則心動悸、脈結代,皆得其平。患者自汗盜汗,加浮小麥斂汗,汗收陽固,其眠也安。

討論:陳老抓住患者系老年,長期睡眠質量差,心悸與失眠並見,互為影響,患者有高血壓病史,結合病史特點,氣血陰陽不足,故治以氣血陰陽並補,注重養心、寧心,且抓住腎陽虛以淫羊藿補腎助陽以達心腎相交目的,諸法皆在調節心脈失養,困擾患者的痼疾得以緩解,療效肯定,陳老借鑒現代醫學研究,使用甘松用於治療心悸,不拘泥於古方古籍,肯定現代中醫中藥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藥方,藥效,因人,因病而異,文章僅供參考

關注微信公眾號:四川德仁堂(scdrtjt),了解最齊全、最健康、最服務的健康平台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