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諾貝爾文學獎」電影

1.《老人與海》

原著作者:海明威[美國]

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在某種程度上,海明威的小說反對動畫,他追求的是最大程度的真實:把你所知道的最真實的句子寫下來。而多用來呈現虛構故事的動畫,與通常所說的真實南轅北轍,甚至可以說,脫離現實是動畫的基本責任。一部動畫短片的容量,很難裝下《老人與海》的全部意義,就像梗概與正文的區別,這部奧斯卡最佳短片儘管發出了不辱電影的光彩,卻無法跨越電影與文學兩種不同藝術介質的分歧。

2.《紅高粱》

原著作者:莫言[中國]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初次執導劇情長片,張藝謀以初生牛犢之勢釋放了一次他急待噴發的才華。「剛開始拍的電影總是有一些特別的品質,也許以後你還能拍出更好的、更成功的電影,可是這第一次的急切感和純真卻再也不會出現了」,張藝謀的職業軌跡印證了德國導演施隆多夫的這句話。回看才華如此橫溢的作品,再看千禧年後老謀子的詭異表現,這種變節般的變化正如莫言所說:「我真切感到種的退化」。

3.《鋼琴教師》

原著作者:艾爾芙麗德·耶利內克[奧地利]

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

電影講了一個女教師與男學生的畸戀故事。導演邁克爾·哈內克像個冷酷的解剖手,幹練、利落、充滿才能,小說大篇幅的心理描寫沒構成他的障礙,鏡頭冰冷無情而無比豐富,完美地描述了過度扭曲以致變態的人物心理。在這部電影上映幾年之後,耶利內克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些榮譽在他們刺探的人性面前,實在有點不足輕重,如果有什麼能慰藉痛苦與黑暗,他們一定會扔掉那些至高無上的世俗榮耀。

4.《恥》

原著作者:庫切[南非]

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

這是一部非常入世的作品,準確地說,庫切以藝術家的身份幹了一件社會學家的事兒。同時,他又很悲觀、很消極,不相信救贖和變好的可能,只和真實站在一起。導演史蒂夫改編的電影,在表層意義上保持了對原著的忠誠,暴力、強姦、種族歧視等一一被呈現到銀幕上,主演約翰·馬爾科維奇奉獻了令人信服的表演,觸目驚心的畫面,將人的恥辱感一點一滴蔓延到觀眾身上。

5.《鐵皮鼓》

原著作者:君特·格拉斯[德國]

1999年諾貝爾文學獎

如果說長不大的奧斯卡是個傻子,那麼這是一部關於傻子的作品。透過一雙異於常人的眼睛,為我們展示了人類歷史上那段最黑暗的歷史。但戰爭並非電影的主角,而是一個巨大的背景板。導演施隆多夫對原著做了大膽而成功的改編,遺憾的是,電影只止於小說的第二篇,計劃中的第三篇終未拍攝。

6.《伊豆的舞女》

原著作者:川端康成[日本]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

寫《伊豆的舞女》時川端康成20來歲,出演這部電影時山口百惠14歲,他們在生理上符合純愛的最佳年華。導演西河克己攜初登銀幕的山口百惠,對小說進行了一次道德的改編。內斂而豐盈的美,哀而不傷的情感,這是一切日本藝術的特質。

7.《憤怒的葡萄》

原著作者:斯坦貝克[美國]

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

這是西部片大師約翰·福特導演的一部現實主義佳作,講一個農民家庭從俄克拉荷馬州流落到加利福尼亞州的故事。斯坦貝克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和關注,在電影中得到了完整體現。原著曾在美國一些地區引起軒然大波,它的命運和電影中的農民一樣,在暗如黑夜的苦難中守望著火光一樣的尊嚴,最終,頑強地活了下來。

8.《日瓦戈醫生》

原著作者: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前蘇聯]

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

導演大衛·里恩擅長執導史詩電影,除了《日瓦戈醫生》,代表作還有《桂河大橋》、《阿拉伯的勞倫斯》。正如日瓦戈醫生被時代裹挾,帕斯基爾納克一生也被歷史碾壓著,獲得諾貝爾獎成了他人生的一大麻煩。電影流暢的敘事使震撼和感動效應如流水汩汩而出,導演在事實上維護了原著的內核精神。

9.《柳暗花明》

原著作者:愛麗絲 · 門羅[加拿大]

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

門羅的中短篇小說讀起來像長篇一樣,不是說瑣碎冗長,而是豐沛綿長的感覺。《柳暗花明》講的是老年人的情感,同為女性的導演薩拉·波莉冷冷地刻畫了老之殘酷的形態,一起慢慢變老,是最浪漫的事,也是最殘酷的事,她的電影沒有迴避令人難堪的細節如老年人的性,但整體上一直散發著溫暖的光暈。

10.《魂斷威尼斯》

原著作者:托馬斯·曼[德國]

1929年諾貝爾文學獎

托馬斯·曼的作品有著令人嘆為觀止的嚴整和完美,維斯康蒂以貴族般的挑剔細緻地複製了小說關於美、生命和藝術的大量探討。導演的老派技法在批評者那裡被攻擊為缺乏創造力,而他以巨大的耐心捍衛了古典的力量,他是忠於現實的現實主義者,考慮到時代環境,《魂斷威尼斯》的同性元素可以說是他忠於現實的例證之一。

更多電影請關注電影集中營官方微信:vipidy,第一時間分享各種電影,視頻資訊,微電影,微視頻,為百萬用戶推薦最新最熱門的電影大片!關注即有機會得當下熱門電影票哦!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