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女婿余光中帶著「鄉愁」走了 6歲首次跟父親出門就是游西湖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里寫下了《鄉愁》。

那一年,他寫這首詩只花了20分鐘就一揮而就。沒想到,一首《鄉愁》傳誦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40多年來,這首詩在海內外華人間被廣為傳誦。

我們都曾在課本上讀著他的《鄉愁》長大。

2012年10月23日,杭州。

12月14日,余光中在高雄病逝,享年89歲。據台灣媒體報道,余光中此次病重,原先只以為是天氣多變、氣溫偏低,到醫院檢查后決定住院靜養,沒想到疑似有些小中風,肺部感染、轉進加護病房。旅居在外的女兒們也從國外趕回,謝絕採訪。結果僅1天之隔,就告別人世,親人與文壇好友都異常傷痛。

Advertisements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余光中其實和杭州淵源頗深。他是地道的杭州女婿,岳父是浙江大學教授,曾在園藝系做主任。夫人范存我在杭州出生。

5年前,余光中和夫人一起回杭州尋根。2012年10月24日,他在西湖邊參加2012西湖國際詩會時,曾告訴都市快報記者,「6歲的時候,父親第一次帶我出門旅遊,就來到了杭州西湖。我夫人也是在6歲時爬的北高峰,原本是來避暑,沒想到變成了避難,因為遇上了日本飛機的轟炸,回不了家,直接去了樂山。」

余光中和夫人在杭州翻看自己寫的詩稿

那一次,他剛剛過完85歲生日。他在夫人的陪同下走進詩會現場,朗誦起屬於他的《斷橋殘雪》——「黑底相襯匾書的金字,正是『雲水光中』,十景起點,湖光向西南開展,就算橋真的斷了,多少故事與柳線爭長,怎能就了斷,一陣風來,皺了西子的妝鏡。」

Advertisements

在余光中眼裡,每一次來杭州去西湖,它永遠跟6歲第一次見到時那樣美。「西湖的美是永恆的,無論是蘇東坡之前,還是之後。它一直都是如此美麗動人,吸引著中外遊客來膜拜這位女神。」

余光中在西湖邊朗誦他為西湖寫下的詩歌

余光中,1928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是當代詩壇大家、著名批評家和優秀翻譯家。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世紀,熟知的詩作有選錄課本中的《車過枋寮》《翠玉白菜》《鄉愁》等,散文作品有《我的四個假想敵》《聽聽那冷雨》,翻譯則以《梵谷傳》最經典、最為人所知。

梁實秋曾稱讚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生於1902年的梁實秋和余光中是兩代才人,可謂各領風騷。余光中於1987年在文章中曾謂「如無實秋的提掖,只怕難有光中的今天」。

余光中9歲因戰亂而逃離故鄉,母親把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擔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後來又輾轉避難於重慶。在巴山蜀水深處,余光中度過了中學時代。十幾歲的余光中一心嚮往的是逃離這個閉塞落後之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正是為了這個夙願,余光中在考大學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外文系,他覺得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一路徑。同時考取金陵大學與北京大學外文系的余光中,因為母親的挽留,選擇留在南京。1947年,就讀金陵大學外文系。原以為可以就此駐足故鄉,卻沒料到迎來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又是因為戰爭,余光中輾轉南下,直至定居台灣。

「如果我十二三歲,我的底蘊還不夠我寫《鄉愁》。正因為那時我已經43歲,古典名著、舊小說、地方戲這些我都讀過,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雖然幼稚,但已經很深入,印象很深,所以我不會,也不容易拋棄這個東西,再加上,我父母的鄉音都一直蠻重的。」

余光中一生漂泊,從江南到四川,從大陸到台灣,求學於美國,任教於香港,最終落腳於台灣高雄的西子灣畔,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藝術的熏陶研習,讓余光中在中西文學界享有盛譽,往返於兩岸多國,卻依然從未有過「歸屬感」。他詩文的主題,多離不開「離鄉」「鄉愁」「孤獨」「死亡」,讀他的詩,迎面而來的是一種入骨的蒼涼與頑強。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手書《鄉愁》

都市快報記者 潘卓盈

攝影 朱丹陽 江玥 編輯李師禮

運營人員: 楊亞茹 MX004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