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主要心理學家及其理論

人物

主要理論及其觀點

馮特

1879年,著名心理學家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建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從此心理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也標誌著心理學上第一個思想學派---構造主義的開始。

詹姆士

機能主義的創始人,主張研究意識。但是,他們不把意識看成個別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過程。

華生

①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髮表了《在行為主義者看來的心理學》,宣告了行為主義的誕生。行為主義有兩個重要的特點,第一否認意識,主張心理學研究行為;第二,反對內省,主張用實驗方法。行為主義是現代心理學上的第一勢力。

②華生的刺激-反應說。華生認為組成行為的基本單元是刺激-反應,這兩者之間的聯繫是直接的,不存在心理、意識的中介。學習的實質在於形成習慣,學習的過程乃是形成習慣的過程,即刺激與反應間牢固聯結的過程。習慣的形成遵循頻因律和近因律。

苛勒

①格式塔心理學的創始人有韋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整體不能還原為各個部分、各種元素的總和,部分相加不等於全體;整體先於部分而存在,並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與意義。

②完形-頓悟說。作為早期的認知學習流派,該理論認為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形。

③格式塔心理學家從理解事物關係的角度對經驗類化的遷移理論進行了重新解釋,並通過實驗證明遷移產生的實質是個體對事物間的關係的理解。習得的經驗能否遷移,取決於能否理解各個要素之間形成的整體關係,能否理解原理與實際事物之間的關係。苛勒所做的「小雞啄米」實驗是關係轉換理論的經典實驗。

弗洛伊德

①奧地利維也納精神病學醫生,創立精神分析學派,該學派重視異常行為的分析,並且強調心理學應該研究無意識的現象。

②壓抑說。這種理論認為遺忘是由於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引起的,如果這種壓抑被解除,記憶也就能恢復。這種現象首先是由弗洛伊德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的。

③人格「三我結構」。弗洛伊德將人格結構分成三個層次: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慾望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遵循快樂原則。自我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超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次,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遵循道德原則。

艾賓浩斯

德國心理學家,對人類記憶和遺忘現象進行試驗研究的創始人,他在記憶實驗中創製了無意義音節字表為試驗材料和重學法(又稱節省法)的統計處理方法。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學習后的不同時間裡的保存量是不同的,即遺忘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在識記后的短時間內遺忘比較快、比較多,以後保持量漸趨穩定地下降。

奧爾波特

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質理論。他把人格特質分為兩類:一類是共同特質,指某一社會文化形態后,大多數人所有的、共同的特質。另一類是個人特質,指個體身上所獨具的特質。個人特質又可分為三種:首要特質、中心特質和次要特質。

卡特爾

①卡特爾提出了基於人格特質的一個理論模型。該模型分為四層,即個別特質和共同特質,表面特質和根源特質,體質特質和環境特質,動力特質、能力特質和氣質特質。

②根據因素分析結果,按心智能力功能上的差異,將人的智力解釋為兩種不同的形態。一種形態稱為流體智力,另一種形態稱為晶體智力。流體智力是一種以生理為基礎的認知能力,晶體智力則是以習得的經驗為基礎的認知能力。

巴甫洛夫

①巴甫洛夫提出了兩個神經活動的基本規律:興奮和抑制的擴散與集中;興奮和抑制的相互誘導。

②巴甫洛夫(1927)用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解釋氣質的生理基礎。他依據神經過程的基本特徵,即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的強度、平衡性和靈活性,劃分了四種類型。

③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主要有條件作用的獲得與消退、刺激泛化與分化,「兩個信號系統理論」等。

斯皮爾曼

英國心理學家斯皮爾曼通過實驗提出,智力由兩種因素組成:一種是一般因素,簡稱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能量,是決定一個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種是特殊因素,簡稱S因素,它是保證人們完成某些特定的作業或活動所必須的,如繪畫、唱歌等。

吉爾福特

①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提出了智力三維結構論。他認為,智力是一個由不同方式不同信息進行加工的各種能力的綜合系統,是一個包括內容、操作和成果(產品)的三維結構。內容是指思維的對象。它包括視覺圖形、聲音形象、符號、語義和行為五種。操作是指智力活動的反應方式。它包括認知、記憶、發散性思維、輻合性思維和評價五種。成果是指智力活動的產物。它包括單元、類別、關係、系統、轉換、寓意六種。吉爾福特認為,每個維度中的任何一項,都可以與其他兩個維度中的任意兩項結合而構成一種智力因素。因此,形成的智力因素總共有150種(5×5×6),其中每一種智力因素都是一個特殊的能力。

②據美國的吉爾福特研究,輻合型認知方式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常表現出輻合思維的特徵,表現為搜集或綜合信息與知識,運用邏輯規律,縮小解答範圍,直至找到最適當的唯一正確的解答。而發散型認知方式則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常表現出發散思維的特徵,表現為個人的思維沿著許多不同的方向擴展,使觀念發散到各個有關方面,最終產生多種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確的答案,因而容易產生有創見的新穎觀念。

斯騰伯格

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論,認為一個完備的智力理論必須說明智力的三個方面,即智力的內在成分,這些智力成分與經驗的關係,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這三個方面構成了智力成分亞理論、智力經驗亞理論和智力情境亞理論。智力成分亞理論認為,智力包括三種成分及相應的三種過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識獲得成分。智力情境亞理論認為,智力是指獲得與情境擬合的心理活動。智力的經驗亞理論認為,智力包括兩種能力,一種是處理新任務和新環境時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種是信息加工過程自動化的能力。

加德納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了智力多元理論。他認為,智力是由以下七種能力構成:語言能力;邏輯數學能力;空間能力;音樂能力;運動能力;社交能力;內省能力。對傳統的智力觀念提出了新的詮釋,為我國新課程改革「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與支持。

推孟

比納——西蒙量表經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推孟的翻譯和修訂后,改名為斯坦福——比納量表,用智商代表智力水平,它所反映的是智齡和實足年齡的關係。用智齡和實足年齡的比率來代表的智商,稱作比率智商。

韋克斯勒

①韋克斯勒提出了離差智商,採用年齡組的平均分和標準差來確定智商,也就是使用一個人的智力測驗分數在整個年齡組中所處的位置來計算智商。韋克斯勒智力測驗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智力測量工具。

②按韋克斯勒的智力分類法,在全人口中,智力分佈基本上呈正態分配,即兩頭小,中間大。普通智力或智力中常的人占的百分比最大,智力水平很高或很低的佔百分比最小。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