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不都是早診早治嗎?憑什麼甲狀腺乳頭狀微小癌可以密切觀察?

大家好,病友們都叫我東姐!

談癌色變!癌症給我們的印象就是危及生命,必須早診斷早治療早切除。但是,這個觀念在甲狀腺乳頭狀微小癌(以下簡稱PTMC)這裡發生了變化:我國和美國醫學界關於甲狀腺診治的指南均提出,部分PTMC可以密切觀察而非立即手術治療。

在中國抗癌協會甲狀腺癌專委會公眾號分享的一篇文章,北京協和醫院基本外科李小毅教授給出了解釋。原來,這一說法來自於著名的前瞻性臨床研究。以2014年Yasuhiro-Ito教授等人發表於Thyroid的研究為例,在不手術的密切觀察下,僅5%患者在5年內超聲發現腫瘤增大(>3mm),10年內僅8%;淋巴結轉移率在5年和10年內僅為1.7%和3.8%。所有觀察後手術者共191例(15.5%),平均隨訪75個月後,無死亡和遠處轉移,僅1例複發。因此研究者認為,「推遲治療」並未影響患者的預后結局。在Ito教授研究中,這些進行觀察的PTMC需同時具備如下4個條件

1、腫瘤不靠近氣管或喉返神經;
2、無臨床發現的淋巴結轉移,即cN0;
3、活檢顯示不是惡性程度高的乳頭狀癌亞型;
4、患者知情同意。

其實,對這項研究的質疑聲也是一直不斷地:隨訪時間短、患者例數過少、遠期療效不明、轉移情況被低估,等等。李教授指出,這項研究起於上個世紀90年代,在當年人人都在「切腫瘤」的背景下研究者依舊能夠堅持對部分PTMC患者推遲手術治療,是非常積極的探索。儘管隨訪時間還不夠長,但研究結果仍然展現了低危PTMC在較長時間內的自然發展過程,且給出了支持觀察的直接證據(平均隨訪5-6年),對指南和實踐有深遠影響。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客觀證據支持PTMC是低危癌:有研究在屍檢人群中發現,普通人中偶發甲狀腺腫瘤的概率為5.3%-8.6%,日本某研究甚至達到17.9%。韓國近30年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PTMC的20年疾病特異生存率超過99%,局部或區域複發率僅2%-6%,遠處轉移率僅1%-2%。

同時,從美國第8版甲狀腺診治指南新版分期中也能看出觀念改變的端倪:新分期將年齡分界進行上調(45歲變為55歲),T分期標準調整,增加了生存預后權重;N分期標準未變,但生存預后權重變小。

就現實情況來說,過度積極的治療低危PTMC,的確會帶來許多難以避免的副作用,如長期口服甲狀腺素、手術疤痕、喉返神經損傷等問題。但是,李教授總結指出,目前對於低危PTMC患者,真正遵照指南和臨床研究的結果實施臨床觀察,還存在相當多值得考慮的因素,其中包括:

1、臨床因素:是否有規範的臨床和影像學檢查,以避免將淋巴結轉移陽性誤判為陰性?
2、患者依從性:是否具備良好的醫患關係和依從性?
3、醫療團隊:團隊是否具有較高水平的多學科協作以及完善的隨訪體系?
4、倫理:是否有相關的知情同意書籤署和法律支持?
5、價值醫學:是否能一定程度上保證治療結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因此必須遵循分類、分層原則正確篩選出低危患者,然後在患者腫瘤條件允許並且密切配合,同時具備隨診醫療條件的基礎上,隨診觀察才是最安全的。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