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筆記整理,給那些熱愛哲學和思考之人!

如果你喜歡哲學,那西哲是肯定要了解的。否則就會容易掉入到獨腿走路的「不穩狀態」,單憑中國哲學一家是無法對世界作出全面和多元的精準分析的,所以西哲作為一個有效補充我們思維的學問一直被很多中國哲人所重視。今天哲學詩畫把這份整理后的西哲筆記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夠增長見識,提升認知,從中能夠學到西哲里的思想精髓。

第一章 希臘哲學的精神和問題

一、希臘哲學在西方哲學史的地位

1,希臘哲學奠定了一切後來的西方思想體系的基礎。

2,希臘哲學幾乎提出和提供了兩千年來歐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問題和答案。(想想真的是太不可思議了)

3,希臘哲學提供了人類思想從神話式的原始形式演進到複雜多樣的體系的一個最好的例證。

當然它這種地位是與希臘哲學處於哲學的素樸階段聯繫在一起的,應在歷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臘哲學的產生問題

(一)從外部條件來講

1,以人類活動經驗的積累和生產技術的發展為條件。

2,東方民族文化產生的影響。

(二)西方哲學從希臘哲學開始,是希臘哲學產生的內在原因起最主要作用。

1,希臘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條件有助於激發智慧和意志,開闊人們對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躍了批評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於理性的發現。

(三)古希臘神話中的哲理是古希臘哲學重要的思想淵源。

從古希臘神話的特徵中可見到神話中的哲理特徵。克塞諾芬尼:「凡人們幻想著神是誕生出來的,穿著衣服,並且有著凡人一樣的音容相貌。」

三、希臘哲學的特點

(一)希臘哲學研究的問題由外在的自然向內在的人類本身轉移的特點。

表現為自然哲學到邏輯學、倫理學、心理學、政治學等的發展,最後形成亞里士多德的綜合哲學體系,他把前幾種學科融會貫通到了一起。

(二)希臘哲學的思辨特點。

總結起來主要有5個——1,靜觀;2,辯證;3,演繹;4,理智; 5,實踐;

四、希臘哲學的重要範疇

想要理解希臘哲學,下面這些範疇或概念需要掌握好

1,自然;2,本原;3,基質(始基);4,存在(是者);5,理性(邏各斯);6,靈魂(心靈);7,原子;8,宇宙;9,神;

對希臘哲學中的範疇的含義的理解,尤其要根據其在文中的關係來進行理解。

第二章 早期自然哲學

希臘早起自然哲學的4大流派

(一)認為本原是一且變化的哲學派別:伊奧尼亞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及其追隨者)

(二)認為本原是多且不變的哲學派別:畢達哥拉斯派

(三)認為本原是一且不變的哲學派別:愛利亞派

(四)認為本原是多且變化的哲學派別:元素派和原子論者

一、米利都派

(一)代表人物:泰利斯

哲學觀點:1,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本原論)2,認為萬物都充滿著神靈。(泛神論)

(二)阿那克西曼德

哲學觀點:1,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無定」(無限者)。2,認為萬物的生成是「無定」分化,萬物的消亡則是萬物歸復於「無定」。3,認為事物的生成必然伴隨著另一些事物的消亡。他把這叫做「補償原則」,這也意味著他第一次明確的表達了運動必然性和事物發生原因的觀念。

(三)阿那克西美尼

哲學觀點:1,認為「氣」是世界的本原。2,認為氣有冷和熱兩種性質,以及與之對應的濃聚和稀疏兩種運動,萬物就是根據這兩種運動由氣轉化而成。

以上米利都派三個代表人物的哲學觀點之間的聯繫:

從他們的各自觀點看,他們都認為萬物產生於一個本原,或者說萬物可用一個原因來說明,而且都承認萬物的運動變化。但是,在對本原進行說明和規定上,在對本原與萬物之間的生成與被生成的關係的說明上,他們之間存在著差別,而且這種差別體現了當時的哲學對一與多的關係的認識在不斷擴大和豐富。

二、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的哲學觀點要比米利都派更豐富,尤其是在關於運動和變化問題的認識上。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火,世界上的所有物質都由火轉化而來。

(一)火本原說

包括2個方面的意思:1,從外在形態看,火是萬物的本原,萬物是火轉化而成。2,從內在本性看,萬物與火一樣,有著同樣永恆不變的原則。

(二)邏各斯學說

認為邏各斯在「火」中是直接表現的,但在其他萬物中則是內在的,要靠理性、探索才能發現它。

(三)辯證法的出現

以下關係是從赫拉克利特開始出現的

1,向對立面轉化的關係。2,對立和諧的關係。3,對立也是同一的關係。4,對立是相對的關係。

三、畢達哥拉斯派

畢達哥拉斯哲學觀點主要是「數本原說」。

(一)認為一切事物的性質都是數的規定性,萬物表現於數字。

(二)認為數字先於事物而存在,是構成事物的基本單位。(現代數學的鼻祖,如果沒有畢達哥拉斯學派,數學可能會更晚才被發現和重視)

四、愛利亞派

愛利亞派產生於義大利南部的「愛利亞」城,流行於公元前6世紀與公元前5世紀之間,實際創始人和主要代表是巴門尼德,其他代表人物有克塞諾芬尼、芝諾。

(一)克塞諾芬尼, 他的理論表現為一種「神學」,主張「一神論」,反對多神論。 他的神學觀點的哲學意義在於他講的「神」所具有的唯一性、絕對性、普遍性和不變性,具有對世界的根本和最高存在原則的規定性質,這一點是後來愛利亞派哲學的中心思想。另外,他講的「神」只有靠抽象思維才能領會和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哲學範疇的意義。

(二)巴門尼德, 他的哲學不僅僅代表了希臘早期自然哲學里的觀點,而且他對自己的哲學觀點的論證是思辨的,即通過分析概念的邏輯關係來得出結論,證明觀點,他的思想的思辨性和論辯性具有早期自然哲學的最高水平,對後來哲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他的主要哲學觀點:

1,提出「是者」(存在)是世界的本原,認為它最具對世界的概括性和統一性。

2,認為對「是者」的認識有如下兩點是重要的:(1)「所是的東西不能不是」,「不是的東西必定不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感覺讀起來有點繞口呀,這點對於初學者來說,有些不好理解)。(2)「能夠被說和被想的與是者是同一個東西」(能被思維者和被存在者是同一的)。

因此他反對認為「是者既是又不是」這樣的看法。

3、他認為「是者」有如下的性質,並進行論證:(1)不生不滅。(2)連續性。(3)完滿性。 在他看來,這三個性質與用感官把握的世界的性質是相反的。

4、與他的「是者」或「存在」論一致,他區分了「真理」和「意見」兩種認識對象以及相對應的兩種認識能力。理性世界由「真理」構成,感官世界由「意見」構成。

巴門尼德的哲學思想的意義:

(1)他用「是者(存在)」這個從具體感性事物中經人們頭腦反映出來的事物的共性,作為世界的本質或本原,這是人類認識的一種極大進步,表現了從個別向一般的進步,體現了人類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

(2)他在哲學上提出了「存在」和「非存在」、本體和現象、真理和意見、一和多、永恆和生滅、運動和靜止、可分和不可分、連續與間斷等對立概念和現象,蘊含著辯證法的因素,給後人提供了可繼續探索的一系列問題。

(3)他在西方哲學史上最早提出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的觀點。

(4)他在哲學史上開了邏輯論證方法的先河。

(三)芝諾, 他以提出否定運動的論證而著名,而且使用的是反證法,亞里士多德因此推他為辯證法的創始人。

芝諾否定運動的4個著名論證:(1)「二分法」。(2)「阿基里和烏龜賽跑」。(3)「飛矢不動」。(4)「一倍的時間等於一半的時間」。

除此外,芝諾還有否認「存在是多」的思想。

芝諾哲學論證的意義:(1)就他的論證本身而言,他向人們提出了連續和間斷、無限和有限、整體和部分的矛盾,深化了早期自然哲學家關於一和多、不變和變之間關係的討論。(2)他的論證揭示了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矛盾方面。

五、元素派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劃分,「元素派」指在希臘早期自然哲學中那些把世界本原歸結為組成事物的不可分割的物理單元的哲學家。主要包括主張「四根說」的恩培多克勒、主張「種子說」的阿那克薩戈拉以及原子論者。

(一)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說」

1,認為火、土、氣、水是組成萬物的根,萬物因四根的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離而消失。

2,認為萬物的生成和消滅是無休止的循環運動,四根在運動中是不生不滅的。「從多中生一」和「從一中生多」(這點很類似於老子的「道」)。

3,認為四根的組合和分離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們是「愛」和「恨」兩種力。四根實際上變成了六根,而且「愛」和「恨」被賦予了道德和審美的價值。

4,在四根說的基礎上,恩培多克勒提出了認識是「同類相知」的理論。

同類相知:由於人和外部事物都有著同樣的本原,當構成人的根和構成事物的同類的根相接觸時(叫「流射」),人體感官就會產生感覺。人的思想則是「流射」順利的、全面的、清晰的感覺。

(二) 阿那克薩戈拉的「種子說」

1,認為構成萬物的細小微粒是種子。對於「種子」他認為它們在數量上無限多,在體積上非常細微,在種類上與可感性質相同。

2,他認為種子本身沒有致使種子結合和分離的力量,產生萬物的能動力量在元素或種子之外,叫做「心靈」。他第一個把「心靈」理解為獨立的、純粹的精神力量。

3,與恩培多克勒不同的是,他提出認識是「異類相知」。

異類相知:指認識是由事物的相反性質所造成的相反活動。

阿那克薩戈拉認為,可感性質包含著性質對立的不同種類的種子,在數量上佔優勢的那一類種子決定了這一可感性質,但可感事物中還包含著少量由其他類種子構成的感覺不到的性質,正是這些感覺不到的性質使得那個可感事物的性質被感覺。

六、原子論

原子論也叫元素論,不過它比其他元素論要簡單得多,使得其在說明世界時更簡單明了。創始人是留基波,典型的原子論者是留基波的學生德謨克利特。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

(一)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

「原子」即絕對的充實,指最後不可分的物質微粒。

「虛空」即不充實,指空的空間,它相對於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動場所,因此它同原子一樣實在。

(二)原子的性質

1,原子本身是不生不滅的,原子的結合使萬物產生,物質也因原子的分離而消失。

2,原子在數量上是無限的,但在性質上沒有差別,是相同的,僅在形狀、體積和位置排列上有差異。

3,原子處在漩渦運動之中(現代天文學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傢伙在科技那麼貧瘠的時代,竟然有如此論斷,太厲害了),漩渦運動就是事物生成的必然性。這時物質自動的思想,排斥了元素派用外在因素來說明運動的缺陷(比如地球不僅繞著太陽公轉,而且還自轉)。

(三)認為心靈和靈魂實際上是精細的球形原子。

(四)在關於人的認識問題上提出了影像論和約定論。

1,影像論(流射說):認為感覺是可感對象中的印象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的印象。

2,約定論:認為對於像聲音、顏色、味道等的感覺,不是依事物的本性生成,而是人為造就,也就是約定的。

德謨克利特還有根據原子論而發揮的倫理思想——主張物質生活方面要知足、適度,以便在心靈上求得安適寧靜,他的哲學提倡一種合理的幸福主義。否認有所謂不死的神的存在,把神的存在歸結為原子的運動和原子結合分離的必然性,因此神靈也會死,實際上這宣告了無神論。

第三章 智者運動與蘇格拉底

一、智者運動

(一)智者和智者運動

1,智者:(1)「智者」原義——有智慧的人。(2)「智者」在此所指——即「職業教師」,專門指那些以傳授智慧為職業、並在公眾事業中有所成就的人。而「智慧」在當時那個年代,主要指演說和辯論的技巧。

2,智者運動:由智者的思想及影響所形成的反傳統潮流,既有啟蒙的意義,同時也對原來的文明具有很大的破壞性。

(二)智者在社會政治批判上的兩種學說

1,「自然說」——該學說在討論人的問題時,認為應按照人自己的本性來決定自己的命運,不應受外在法律和習俗的約束。

在智者看來,法律和習俗等不是人與生俱來的東西,至於對人的本性(即「自然」)是什麼,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弱肉強食說」(斯拉西馬庫)、「天生平等說」(希庇阿斯)等。

2,「約定說」——指非自然的社會屬性,該說強調人和動物、社會和自然物的區分,主張用社會力量約束和改善人的本性,尤其改變和制約人性中的惡的成分。

對於人需要什麼樣的社會,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提出民主制度,有的提出法制社會,有的認為德治社會是最好的。

3,「自然說」和「約定說」是智者對人共同生活的性質的不同看法,但是,它們都是在對傳統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世襲觀念的批判中形成的,是那個社會的時代產物。

4,智者批判精神的原則——懷疑主義、虛無主義和相對主義。懷疑主義提倡:凡事在沒有證明其正確或真實之前,都先不要相信;虛無主義提倡:世界是無定的,所有事物到最後都歸於一種虛空;相對主義認為:沒有絕對性質的事物存在,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有前提條件的。

(三)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1)命題的本義:應把它放在智者運動的背景中來理解。它是表達一種感覺主義認識論的命題,用柏拉圖對它的理解來講,意思指「事物就是對我顯現的那個樣子」(即叔本華的「世界是我的表象」)。

(2)命題被後人發展出的各種含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主觀主義、唯我主義、個人主義、主觀唯心主義等命題的產生。

2,高爾吉亞的三個命題.

(1)無物存在。

(2)如果有物存在,人也無法認識它。

(3)即便可以認識它,也無法把它告訴別人。

這極端誇大了認識的相對性和局限性,是一種否定認識的絕對性,直至否定認識、否定認識對象本身的觀點。

(四)智者運動的意義

1,智者運動的消極影響:對文明的極大破壞性,對哲學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哲學自掘墳墓」。

2,智者運動的積極意義:是創新的必要環節。

它激發人們的思想,要求哲學、宗教、習俗、道德以及建立在它們之上的制度來辨明自己的合理性。

(1)智者否認認識的可能性,那就使人有必要說明能夠認識的道理,迫使哲學尋求認識的標準。

(2)智者抨擊傳統道德,迫使道德反對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來保衛自己,找出是非的合理原則。

(3)智者抨擊傳統的宗教信仰,迫使思想家認為有必要提出更圓滿和更純粹的神的觀念。

(4)智者批評國家和國家的法,必然引起有關國家的哲學理論的發展,把這種理論建立在比較可靠的基礎上,而且必須追溯到根本的原理。

二、蘇格拉底

「思想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的觀念和理想統治西方文明達兩千年之久,而且繼續影響今天的思想。」這是西方思想和哲學界的普遍評語。在中國,學哲學的沒人不知道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的德性——

(一)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的命題

1,命題的提出與智者運動的關係。

2,命題的含義——一切哲學思考從認識自身開始,然後才是其他。

3,命題的意義——(1)重新激發對真理的追求。(2)第一個把哲學從天上拉回人間。

(二)蘇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識」的命題

1,命題的含義——認為人的德性是指過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藝術,是一切技藝中最高尚的技藝,而這種技藝是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說德性就是知識。

2,命題的意義——具有知行合一、真善一體的教育意義(從「知行合一」這點來看,是比中國的王陽明要早)。

(三)蘇格拉底方法或蘇氏法

1,獲得知識要有正當的方法。

2,方法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無知」。

3,蘇格拉底哲學思維催生法———即「精神助產術」。主要分為3項:(1)概念定義方法之一:歸納法。(2)概念定義方法之二:演繹法。(3)形式:對話和問答。

方法一實例:蘇格拉底讓歐提德穆斯學習到「正直」的含義。

方法二實例:蘇格拉底給「好公民」尋找定義,讓很多學到知識可以通過演繹推理得出。

(未完待續,因為還有兩個重量級的人物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沒說呢)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