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戰鬥力很強嗎

為什麼說吳三桂的軍隊戰鬥力強呢?首先大家要清楚,吳三桂是明朝的正規軍,接受過正規化的軍事訓練,在與清軍的長期鬥爭中也積累了豐富的戰爭經驗,就是武器裝備和人員素質上也是李自成所不能比的,比如你拿以前我們共產黨的小米+步槍和解放后三軍協同作戰的解放軍比就不是一個檔次的.雖然李自成的軍隊也是經受了戰爭考驗,有著不怕犧牲的優良傳統,而且李自成的軍隊大部分都是貧苦農民出身,不造反就沒有出路.換句話說起義的人都是有些不怕死的.在冷兵器時代誰指揮的好,誰的軍隊勇氣強誰勝,所以我覺得真要拼還是李自成的軍隊厲害些.但是17世紀的中國還有火炮的因素,清軍能在短時間內攻取中國,比如揚州之戰,僅用7天就炸開揚州城門,再如贛州之戰,南明的軍隊因為缺乏火炮圍攻1個月而不下,反而清軍攻南昌用大炮一轟就破城了,因此李自成在無法取得原明代火炮製造技術的前提下要想反敗為勝是很困難的,潼關,多澤用大炮擊垮苦守一個月的李自成軍隊,西安因此棄守,並不是說李自成軍隊戰鬥力不如清軍.當然在前期清軍征服北方的過程中,很多地主階級處於階級仇恨,對李自成的反攻倒算是很頻繁的,這種情況直到清下江南,李自成覆滅,頒布剃髮令,圈地令后,漢族知識分子和地主階級才醒悟過來,全國掀起了反抗民族壓迫和民族征服政策的浪潮.

Advertisements

誰取得政權除了軍隊之外還有經濟基礎這個重要因素,為什麼我強調這一點呢?因為大規模的戰爭給養需要糧草,需要各種戰爭資源,比如人力,武器,等等.明朝之所以還能抵抗清的入侵在於中國的幅員廣大,又有經濟發達地區的財力支撐,雖然遭受了內憂外困但仍能勉強支撐,可是李自成則不然,他的統治區是遭受了自然災害極為嚴重的地區,人,財都不充分,而且還沒有完成對統治地的改造,各種反叛勢利潛伏著.沒有糧草就意味著養不活軍隊,沒有火炮就意味著對敵缺少威力大的攻擊武器,這是李自成敗退後不能支撐的重大理由.另外決不能小看吳三桂的地位,吳三桂在山海關之戰後參與了攻打陝西,接著又下四川,在清軍被李定國在桂林,衡陽打敗八旗軍戰鬥力下降后被徵調到四川對付劉文選,孫可望,其後又參與了三路圍攻李定國的西南攻略.直到雲南,緬甸俘虜永曆帝為止.可以說吳三桂一直是明亡之後各路反清軍隊的大敵.如果沒有吳三桂,在南面抵抗的南明可以存活的更長久些.而在吳三桂造反的時候,其兵峰也很厲害,能夠打到湖南,北上四川,打的清軍不能還手,說明其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Advertisements

李自成的主要對手清軍其實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強大,清在打李自成的時候,除了騎兵強於他外,並沒有其他特別大的優勢,關鍵還是李自成北京撤退的影響實在太大了,敗兵之將不言勇,山海關之戰造成了軍心不穩,連敗之後籠罩著一股悲觀氣氛,先前參加他軍隊的那些為了富貴混入軍隊的人離他先去,加上打的敗仗越多,軍資穭重就丟的越多.越來越沒法與清軍抗衡,清軍入關后,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李自成從原來控制北方的全國性政權變成了只佔據陝西湖北的地方性政權,而隨著戰局的進一步惡化,根據地越來越小,這種種的變化都是連鎖反應.因為清入主北京后已經成為全國性的政權,關外源源不斷的後續部隊和軍事物資調集到關內,關內的兩路清軍在南明靜坐,"借虜平寇"思想下,得以輕易順利的包圍陝西,總之李自成的失敗還在於他未能佔據有全國性的壓倒地位,未能先統一中國南方,如果是的話,划江而治還尤為可知.我們國家通過三大戰役消滅了國民黨主力,才得以順利渡長江,這是因為國民黨的軍隊已經完全沒有抵抗作用了.

李自成除了國內要推翻明朝外,還有關外的重大威脅,所以說他在攻打北京之前就應該考慮到如何對付清,在國內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攻自然是沒問題,可是長江以南還控制在明朝手中,西南在張獻忠手裡,他在國內的對手都沒消滅怎麼談的上大局已定呢?等到大局已定的時候即使他在山海關失敗,國內也沒有與他爭雄的對手,他有民心所向,後方支援不愁打不敗滿清.等到這個時候已經不是改朝換代的國內問題,李自成建立的政權和清的鬥爭上升到民族矛盾,這是關係到一個民族的生存問題,就好像宋雖然弱,但是講究民族存亡的時候都是一致對外了.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個天下不是指姓朱的明還是姓李的順,而是整個民族,整個國家.因此我覺得如果到了這個時候天下人都會出來站到李自成這一邊,他就不會失敗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