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蟹·食蟹·詩蟹

「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

蟹,又稱螃蟹、河蟹,還有「介士」、「無腸」等稱謂。秋高氣爽,正是賞菊啖蟹時節。兒子知道我愛吃螃蟹,前幾天買來了幾隻大閘蟹,我十分高興,就蒸熟了,持酒食蟹,以解饞欲。邊吃邊也讓我想起了有關螃蟹的一些逸聞來……

捉 蟹

「西風響,蟹腳癢,九月圓臍十月尖」。每當西北風一起,成熟的螃蟹就會成群結隊爬向江河去繁殖後代,故說螃蟹腳癢,這時也正是捉蟹的好時光。記得兒時在故鄉杭州,我與小夥伴們利用螃蟹「腳癢」要爬動的特點,選擇一條靠河道的小溪,在小溪上用稻草搭一個圓錐型的小草棚,棚內放幾張小凳或一小門板,用來坐或者睏,另置一塊平整的青石,用來擱油燈或小馬燈。待天完全黑后,我們便鑽進小草棚,點亮小馬燈,等待螃蟹。俗話說「蝦有蝦路,蟹有蟹路」,螃蟹一見燈光就會爬過來,當聽到螅螅蟋蟋的聲音時,這是打頭陣的螃蟹來偵察了,我們立刻就屏息靜氣地守候著,連氣都不敢喘一下。螃蟹十分機靈,只見它鼓起兩隻有柄的眼睛,警惕地東張張西望望,又揮舞著兩隻毛茸茸的大蟹鉗,小心翼翼地東探探西觸觸,口裡還不時地吐著美麗的汽泡,慢慢地向燈光橫行過來。這時,可千萬不要心急,捉第一隻螃蟹一定要狠、准、穩地出手,用大姆指與食指將第一隻螃蟹捉牢。如果下手不準讓第一隻螃蟹跑掉,它就會從原路逃回,向同類通報敵情,螃蟹就再也不會爬過來了。那麼,這一夜就白費功夫,只好打道回府。持燈捉蟹,樂趣無窮,只要穩健、耐心,碰得好,一夜間能捉得三四斤,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餐。

Advertisements

食 蟹

螃蟹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為美食之象徵,故有「蟹味上桌百味淡」之說。據文獻記載:我國食蟹的歷史,至少已有2000多年,早在周朝就有人將螃蟹製成「蟹醬」、「醉蟹」食之。螃蟹的吃法很多,歷代書籍就記有不少食蟹的方法,到北宋末年,還出現了食蟹的專著——《蟹譜》。在易牙的《易牙遺意》、袁枚的《隨園食單》和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對螃蟹的食法均有詳細的記載。清代江南才子、戲劇家李漁,是個嗜蟹如命的人,螃蟹上市,每天一到晚上,都要吃螃蟹,從不間斷,他說螃蟹是「終身一日皆不能忘之」之物,家裡人都笑他「以蟹為命」。他還主張螃蟹不宜和其他食物同煮,要單獨蒸食。現在的烹制方法,則就更多了,有清蒸、水煮、醉制、腌制、紅燒等等。最常見的是清蒸和水煮。將活螃蟹洗凈捆緊,放入鍋內隔水蒸,待「滿腹紅膏疑似髓」(蒸、煮熟了的螃蟹)的時候,撈起瀝水,置於盤中,乘熱先食蟹腳,吃蟹腳有個竅門,將兩頭咬開,用嘴一吸,一條完整的蟹腳肉就吸出來了。然後剝殼將蟹身掰成兩半,蘸上預先配置好的姜、醋、小麻油等調料,食后,「脂上沾腥洗尚香」,其味鮮得會讓你直淌口水。由於螃蟹性寒,一般食蟹時除用姜、醋外,還以飲酒來驅寒,故有「持螯飲酒」的說法。酒,最好是飲浙江紹興的加飯酒,度數不高,加溫飲之。南北朝時詩人畢茂世吟曰:「一手持蟹螯,一手提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他那一副超塵出俗、其樂融融的疏狂之態躍然紙上。

Advertisements

詩蟹

「菊花黃,蟹肉壯」。螃蟹的鮮美,是有口皆碑的,千百年來都受到許多文人墨客的青睞,為之唱之,詠之。他們在持蟹舉殤之機,都喜歡吟詩作詞,於是留下了不少吟蟹的詩篇。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台。」不愧是「酒中仙」,持蟹舉觴的醉態維妙維肖;唐朝皮日休在《詠蟹》詩中也寫道:「未游滄海早知名,龍骨還從肉上生。莫道無心畏雷電,海龍王處也橫行」。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丁公默送螃蟹詩》中寫道:「可笑吳中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螃蟹有尖臍團臍之分),蘇學士以詩換蟹,一時傳為佳話;還有宋朝的張耒,蟹肥菊黃時,人在河南做官,卻想起了家鄉江蘇淮南的螃蟹,於是在《寄文剛求蟹》中寫道「遙知漣水蟹,九月已經霜。筐實黃金重,螯肥白玉香。塵埃離故國,詩酒寄他鄉。苦乏西來使,何緣至洛陽」的詩來懷念螃蟹,讚譽螃蟹,索求螃蟹。寫出了蟹的實、黃,白、香,讀後使人饞涎欲滴;明代書畫家徐渭的《題畫蟹》一詩中,把螃蟹描繪得更加形象:「稻熟江村蟹正肥,雙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紙上翻身看,應見團團董卓臍」;《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林黛玉等也寫過螃蟹的詩;就連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也竟以蟹擇居,他在詩中吟道:「不是陽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蘇州」(一說是章太炎夫人湯國梨女士所作)。

「霜降后,蟹殼硬」,正是「把酒持蟹以嘗之」的最好辰光,願君不可錯失良機。一旦「蟹立冬,影無蹤」,又得等到來年秋風起了。 (江西萬載縣宣傳部 王水寶)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