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蔡姓來源

長沙蔡氏

始祖仲公。傳至用謙公,字德基,原籍燕京,元季從戎,明洪武5年(1372)以武校由金陵宦湘,定籍長沙。

寧鄉蔡氏

始祖劍公,唐僖宗時以軍功官授左散騎常侍,子昭公,唐文宗太和時自河南汝寧府蔡州上蔡縣徙居江西瑞州府高安縣宣德里昌村。昭公重孫郢,仕唐庄宗檢校尚書兼管江西諸鎮,同光2年(924)奉旨領洪都三百餘戶來湖南潭州墾荒,挈家百餘口渡湘江之北至益陽南鄉千石村營里,生六子:彥瑜、彥琮、彥璜、彥玖、彥瑗、彥瑛。璜、玖、瑗、瑛失傳;彥瑜為西宗所祖之大宗,遞傳六派至文倬公為西宗所祖之小宗;彥琮襲父職,始立五派字,即東宗所祖之大宗,至六派祖文儒公續立十五派字,遷居羅裙江,生五子:仲知世居益陽,仲明派衍冀州蘄水,仲行派衍湘潭,仲為派衍攸縣,仲用為溈寧所祖分支之小宗。清乾隆6年(1741)寧鄉蔡氏纂修族譜。堂號濟陽。東宗老派:彥茂可萬延,文仲友忠善,允必知賢才,克孝安邦國,繼立崇希祖,時清達道亨。西宗老派:彥茂可萬延,文明守朝天,鎮中興應得,光孟汝能宣,繼立崇高尚,時方正用通。清乾隆43年(1778)東西宗合續派:盛世敷聲教,名家敬典章,雍和親遜裕,仁厚品行庄,肇益開源遠,承洪衍緒昌,寅恭敦秩序,模範肅冠裳。

湘鄉永豐蔡氏

始祖朝順公之子仕職,生有三子:義臣徙居衡州;某臣徙廣東;開臣葬其父於瀏陽,清康熙10年(1671)奉母朱氏遷居湘鄉縣永豐人壽總季家巷(今屬雙峰縣)。又有林氏舒國公,官探花翰林學士,娶朝順公之女,生有二子:子亦、子輝。子亦之次子孝清,字啟秀,康熙10年(1671)隨舅仕職公及開臣公自閩遷湘鄉之永豐,開臣公視之如己出,啟秀公篤念其恩義,遂奉其祀而以蔡為氏。族譜始修於道光17年(1837),宣統2年(1910)續修。同治3年(1864)建宗祠於人壽總,堂號述德。派次:清琦志百代,興隆錦澤長,慎猷庸敬德,本禮植綱常,嗣緒雄南國,家聲振楚湘,淵源傳自遠,億世祝馨香。自啟秀公傳八世至錦鴻公,生三子:澤廣、澤庶、澤膺。澤膺即蔡和森,字潤寰,號龢仙。

湘潭蔡氏

東蔡派祖繼孟之十五世孫梓、楫,明中葉由吳縣洞庭遷居湘潭。清光緒11年(1885)蘇、湘六修族譜,堂號濟陽。

湘潭鹽埠蔡氏

始遷祖彥瑛公,明永樂時自江西豐城遷居湖南湘潭之鹽埠。子孫有徙衡陽桃林者。清光緒27年(1901)四修族譜,堂號篤親。

醴陵灌沖蔡氏

始遷祖維標公,清乾隆間自廣東梅縣遷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人。

醴陵蔡家棚蔡氏

始遷祖仲德公,清康熙間自福建龍岩遷此。族人分佈於老鴉山、赤竹嶺。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茶陵蔡氏

明萬曆33年(1605)自河南上蔡遷茶陵江口。

茶陵虎踞蔡氏

由攸縣淥田遷此。

攸縣淥田蔡氏

譜稱淥田蔡氏,源流於河南上蔡。宋靖康年間,上蔡人吉公南渡任江西洪州通判,再任潭州通判。十四傳至元末明初朝端公,諱忠,號雪松,卜居於攸縣祿田桑田。因幾經兵寇,舊譜不存,故以朝端為一世祖,至今已傳25代,嗣孫三萬餘人。明萬曆34年(1606)首修族譜,清光緒10年(1884)七修,1942年又八修草譜,未及付梓。2001年九修。明萬曆間建宗祠於桑田黃岡嶺。門聯:湖湘望族,科第世家。譜分上蔡長衡籍,志載三朝科第家。南干山川吳入楚,中州閥閱祖而孫。排行:朝元常琮蔡,國蔡思承而,祖來上蔡,貽謀允臧,言本道德,行由典章,詩書世澤,禮義家常,子孫益振,源遠流長。該族名人蔡思穆,官浙江巡按御史;蔡承甲,明萬曆進士,官廣東惠州知府;蔡福斑,清康熙進士,官內閣中書;蔡會文,紅軍將領,1936年犧牲;蔡人昌,國民革命軍中將;蔡儀,著名美學理論家;蔡章生,海軍工程大學博士生導師。

邵陽蔡氏

始遷祖元七公,元至正26年(1366)自益陽泥潭十八都遷寶慶,定居城北新寧都,今江北、田江渡等地皆其後裔。清咸豐9年(1859)為避戰亂,蔡正陵一家遷居小東路蔣家沖,即今郊區蔣河橋鄉蔡鍔村,其子蔡鍔,倡導反袁護國運動。

邵陽回族蔡氏

始遷祖能公,字澄遠,原籍江南淮安山陽縣,明洪武2年(1369)奉命自南京鎮守寶慶,授指揮僉事,卒葬邵陽縣西門外演武場。生子四人:莫、華、禧、禮。族人分佈於九公橋鎮。

武岡牛市橋蔡氏

始遷祖廣公,明初自江西徙此。

華容南山鼓樓山蔡氏

始祖宋時用之公,字宗野,新昌人,因獻萬言書及詞賦於真宗,受真宗旌表,視為異文,故有旌異堂一說。裔孫暘暉,字璽,北宋末年隨岳家軍平楊幺於洞庭,留鎮岳州,遂家於此。次子龍升,隨父入湘,致仕後於南宋淳熙年間遷居華容南山古樓山。派語:龍鳳萬朝景,添山文玉全,以周長之慶,如南國永升,錫衍東光遠,鑒清秉照垂。

華容勝峰筲箕塌蔡氏

始祖唐代東昌刺史鑢公,自河南遷福建崇安。十四世至梃公,隨祖父元定、父沈遭貶入湘,后至岳州。梃公長子昺,元至元26年(1289)逃兵亂遷居華容白石嶺(今勝峰筲箕塌)。梃公次子昱居岳州河西之黃金鄉。以昺為崇安堂一世。至三世分光、明兩支。明之後裔居南山荊竹山一帶,稱元房;光支分春、新、清三房。後裔聚居勝峰筲箕塌、三封寺、潘家、南山一帶,星居全縣各地。派語:一思金伯文,世應學良遇,永述光在全,源本大開先,勛均錦漢椿,秋重欽涵樹,焯奎銓漳松,耀域鑒藻楚,炤圭。續派:安邦正和傑,瑞章勤耘澤。

湘陰中洲蔡氏

始祖宋時康公,世居江西豐城。十二世榮精公,原居岳州府華容縣板橋,后徙江西,明洪武6年(1373)復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蔡家園遷羅湘之中洲。由榮精公而下九世始分邦舜、邦棟二大支。邦舜居掃帚口,邦棟居城南。1922年纂有支譜,堂號洛陽。、

湖湘文庫--湖南氏族遷徒源流(上下) 湖南圖書館 嶽麓書社 9787807613411

¥158.4 京東
購買

湘陰小江蔡氏

始遷祖邦文公,明嘉靖9年(1530)自江西遷湘陰小江,今屬汨羅。

平江思村蔡氏

始遷祖蘭秀公,清康熙年間自江西龍南遷此。

平江三陽長沖蔡氏

始遷祖可勝公,清康熙年間自河南商城遷此。至1994年,全族人口506人。

常德蔡氏

始遷祖瑀公,明永樂2年(1404)由雲南霍慶遷常德武陵。1912年纂有族譜。

桃源天會山殷家堉蔡氏

始遷祖文甫公,明中葉自江右遷桃源縣城,歷六世至德賢於崇禎間再遷縣北上七里村之殷家堉。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200餘人,分佈於溫泉、天會山、蔡家坡等地。民國6年(1917)建支祠於此。道光初年,合桃源、石門、慈利、臨澧創修族譜。咸豐7年(1857)、光緒32年(1906)、1937年續修。

益陽東宗、西宗蔡氏

始祖郢公,仕後唐為檢校尚書,同光2年(924)奉勅領洪都三百餘戶開墾潭州,遂家益陽,謚文忠,生六子:彥琮、彥璜、彥瑜、彥玖、彥瑗、彥瑛,五世同居,世稱南鄉蔡氏。厥後,璜、玖、瑗、瑛陸續徙蘄、潭、攸、寧等縣,惟琮、瑜二公後裔多居益,琮公後裔稱東宗,瑜公後裔稱西宗。清同治10年(1871)建文忠公祠於益陽十九里泉交河蔡家沖墓前。1948年東、西宗合修聯譜。

益陽回族蔡氏

明中葉自寶慶遷此。

南縣蔡氏

始遷祖華山公,清初由華容縣古樓山遷老油榨(今南縣九都山鄉小荷堰村)。

新化蔡氏

始祖源公,字世漢,號元紀,祖居河南汝寧府新蔡縣,宋建炎間徙杭州。子維孟,字太和,宋孝宗淳熙間官統制參軍,奉詔征討苗蠻,編軍寶慶衛,其子均和,留駐梅山車田。均和傳三世至蘭孫公,五子:溫、良、恭、儉、讓。族譜始修於清嘉慶19年(1814),道光12年(1832)續修,同治8年(1869)三修,1947年四修,1993年五修。又一支,始祖豐周公,族譜始修於清雍正10年(1732),嘉慶20年(1815)續修,同治8年(1869)與元紀公支合修,1992年六修。元紀公裔派語:泰鈞明昭,孫德應志,興永伏祖,朝廷正大。光文洪世澤,錫玉景……。豐周公裔派語:仲軒國正扶,賢敞應卿守,謙祐友儀通,敬宗修文秀。春裔見景遠,英美際……。以下合派:祺昌,立本崇忠孝,隆基啟吉祥,熙和家益慶,寬厚業恆長,道廣才能達,規成理學彰。

漵浦雷鳴溪蔡氏

清順治時由沅陵徙漵浦雷鳴溪。

漵浦木溪橋蔡氏

清順治時由沅陵徙漵浦木溪橋。

漵浦石岩湖蔡氏

清順治時由沅陵徙漵浦石岩湖。

漵浦湖鐺溪蔡氏

始遷祖士茂公,清康熙時由沅陵徙漵,居湖鐺溪。

湖湘文庫--湖南氏族遷徒源流(上下) 湖南圖書館 嶽麓書社 9787807613411

¥158.4 京東
購買

漵浦曹溪蔡氏

始遷祖全公,原籍沅陵,后徙漵浦曹溪。

漵浦水田溪蔡氏

始遷祖月錦公,原籍沅陵,后徙漵浦水田溪。

漵浦山腳村蔡氏

始遷祖正懿公,原籍沅陵,清乾隆時徙漵浦山腳村。

漵浦岩門洞蔡氏

始遷祖國珠公,原籍沅陵,清乾隆時徙漵,居岩門洞。

漵浦水洋坪蔡氏

始遷祖明魁公,原籍沅陵,明末徙漵,居水洋坪。

宜章黃沙鄉堡城蔡氏

始遷祖吉公,字泰常,原籍浙江新昌,宋高宗南渡時伴駕遷湘,開基於茶陵縣。明永樂6年(1408)榮公,諱奕昌,字朝宗,任茶陵衛指揮,奉調鎮守宜章西莽二山,又開基於黃沙堡城。至1949年,已傳19代,族人約2000餘人。

新晃楓樹屯村回族蔡氏

清康熙26年(1687),回民蔡忠山、勝頂為謀生計,自寶慶(邵陽)南路九拱橋,以行醫、石工手藝為生來晃縣方家屯鄉楓樹屯村犀角洞落戶。派行:思宋體宏運日開時正寅昌宇臨世澤克裕泳希巡沅遠照祖德茂盛維松柏詩書貴有餘才攜幫國。

麻陽惹都四甲興隆田蔡氏

始祖元本公,原籍河南上蔡縣,首遷邵陵北江。一世學齊公,遷居寶慶府邵陽縣隆回三都花橋,十五世安輯於清末民初徙居麻陽縣惹都四甲西晃山桐木坪興隆田。族人分佈大橋江、堯市、文昌閣等處。字派:元福文仲仕政,廷榮朝學尚國,永世安邦俊德,澤明左治賢良。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