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為何要寫《史記》?

文/鄧海春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文、史學家,被後人尊為史聖。他創作了中國第一部記載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紀傳體通史《史記》,司馬遷在少年時期過著耕讀放牧的生活,年幼的司馬遷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下在10歲時就可以讀《尚書》《左傳》等古籍, 20歲那司馬遷從長安出發遊歷各地,還曾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遊, 35歲時漢武帝派他出使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時他了解很多的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年輕司馬遷

其父司馬談學問淵博為太史令,漢武帝元封元年春天,作為參與制定封禪禮儀官員的司馬談卻因病留滯在周南未能參加漢武帝東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奉使西征歸來的司馬遷在趕往泰山參加封禪大典,在洛陽卻見到了命垂旦夕的父親,司馬談對司馬遷說:「我們的祖先在上古虞舜夏禹時就功名顯赫,如今天子繼承漢朝千年一統的大業,到泰山封禪,而我不得從行,這是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後你繼為太史,就可以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了,你千萬不要忘記我要編寫的論著。況且孝,是從侍奉雙親開始的,中間經過事奉君主,最終能夠在社會上立足,揚名於後世,光耀父母,這是孝中最主要的。天下稱頌周公,是說他能夠歌頌周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揚周、召的遣風,使人懂得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劉的功業,以使始祖后稷受到尊崇。周幽王、厲王以後,王道衰落,禮樂損壞,孔子研究、整理舊有的文獻典籍,振興被廢棄了的王道和禮樂。整理《詩》、《書》,著作《春秋》,直到今天,學者們仍以此為法則。從魯哀公獲麟到現在四百多年了,其間由於諸侯兼并混戰,史書丟散、記載中斷。如今漢朝興起,海內統一,賢明的君主,忠義的臣子的事迹,我作為太史而不予評論記載,中斷了國家的歷史文獻,對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記在心裡啊!」司馬遷低下頭流著淚說:「小子雖然不聰敏,但是一定把父親編纂歷史的計劃全部完成,不敢有絲毫的缺漏。公元前104年開始繼承其父對《史記》的編纂。

Advertisements

史記

公元前99年,司馬遷為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李陵辯護,漢武帝大怒被判宮刑,為了完成父親遺願司馬遷忍辱忍受。公元前96年出獄后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司馬遷有一個女兒嫁給楊敞。楊敞在漢昭帝劉弗陵時官至宰相。司馬遷的女兒給楊家生的兩個兒子,小兒子楊惲自幼聰穎好學,楊惲從小便被《史記》中的內容吸引住了,成年之後還經常拿出來讀。在漢宣帝的時候,楊惲被封為平通侯,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馬遷這部巨著正是重見天日的時候,於是上書漢宣帝,把《史記》獻了出來,從此天下人得以共讀這部偉大的史著。

鄧海春 作品

(版權@作家鄧海春 所有 ,如需轉載請聯繫本人。工作聯繫、約稿:[email protected]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