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憂國憂民情懷在 范氏義莊800年

如今,范仲淹的「憂樂」精神已成為伊川檢察文化的精神內核。他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把國家的發展深植於胸的擔當和情懷十分值得我們檢察幹警學習,「胸中有家國,心中有大局」就是告訴我們要運用打擊、預防、教育等手段來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把維護經濟社會穩定作為最重要的大局。

他的憂民情懷也時刻激勵著我們,讓我們在檢察工作中把人民群眾的心聲和利益放在首位,把國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疾苦牽挂於心,立足檢察職能、找准服務社會發展的切入點,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優質的司法保障。

在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的萬安山下,長眠著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世人稱他為「范文正公」。范仲淹一生胸懷家國天下,其所著的著名文章《岳陽樓記》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現出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偉大的胸襟膽魄,也成為歷代仁人志士用來自勵的經典名句。

Advertisements

范仲淹幼年生活貧苦,十多歲時才在一位親戚資助下上了學。讀書期間,他每天煮兩升粟米,冷卻后切成四塊,早晚各食兩塊,就這樣清苦地過了三年,這也有了他「划粥斷齏」的經典故事。生活的艱苦,仕途的坎坷,讓他時刻把百姓的安樂、國家的強盛牢記於心間。

范仲淹的憂國憂民情懷在他的詩歌作品中也多有體現,如「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旨在呼籲人們不要只沉醉於鱸魚的美味,還要體會捕魚的漁民們付出的艱辛勞作。

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江淮一帶遭受了嚴重的旱災和蝗災,當地百姓民不聊生,身為右司諫官職的范仲淹數次向朝廷寫奏章建議向災區賑災,但朝廷並沒有理睬。他心急如焚地面見了仁宗皇帝並上書「皇宮中數千人半日不吃東西就忍不下去,災民連日挨餓,怎能不去賑災!」仁宗幡然醒悟,派范仲淹安撫災民。同年八月,范仲淹親赴江淮,所到之處皆開倉濟貧,官倉里糧食不夠,他就動員豪門富戶,把多餘的糧食獻出,救濟災民。為教育朝中官員,他帶回了災民充饑的烏昧草,請滿朝文武和后妃貴戚們傳觀,「以戒侈心」。

Advertisements

晚年的范仲淹在蘇州首創了義莊,使大批窮人避免了流離失所、遷徙他鄉的命運。范氏義莊是當時宋朝做得最好的民間慈善組織,開啟了古代慈善的一個新時代,成為各地官紳效仿的對象。後來范氏義莊經歷800餘年的風雨而綿延不絕,成為中國慈善史上存續時間最長的民間慈善組織。

范仲淹其實並非洛陽人,他出生於真定常山高家莊(今河北省正定縣曲陽橋鎮高平村)。那麼,他為何會葬於洛陽?原來,范仲淹是一個大孝子,對母親非常孝順,因為幼年喪父后他的母親不得不改嫁朱姓。后范仲淹受唐代名相姚崇葬母的啟發,將母親遷葬於其老家河南省伊川縣萬安山下,范仲淹死後也葬於此與母親為伴。

(本報通訊員劉立新 李金俠)

運營人員: 盧立志 MZ017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