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蘭宜忌」介殼蟲防治及其他

蘭花蟲害中危害最大的是介殼蟲、蟎類紅蜘蛛、薊馬,由於其身體微小不太顯眼,一般要待到危害產生時才能發現,其繁殖速度快,喜群聚危害。其次是蚜蟲、蛞蝓、蚯蚓、螞蟻、線蟲、蚱蜢、蝗蟲等。

蟲害發生時可使蘭花葉片致殘,在蟲口量過多時可迅速地使蘭花植株消亡,同時還會傳播病毒。蘭花蟲害發生一般可以通過目測即可發現,只要選對葯,用對劑量一般都能有效地控制。考慮篇幅限制故就危害較重的蟲害在此篇文章中簡要列出。

一、介殼蟲危害防治

據資料介紹,介殼蟲類在我國共有14科204屬,約800種。

介殼蟲,又稱蘭虱。常見的有蘭蚧、條斑粉蚧、褐圓蚧、白輪介殼蟲等。是一種刺吸式口器的害蟲。雌成蟲介殼長形,腹部向兩側突出,黃色;雄蟲介殼細長形,長約1毫米,白色,有深縱背、殼點淡黃褐色,伸出介殼一端。卵淡黃色,橢圓形,長約0.1毫米。初孵若蟲卵圓形,黃褐色。該蟲一年發生2至3代,以受精雌成蟲在蘭葉上越冬。翌年5月,產卵於雌成蟲介殼內,初孵若蟲爬出雌蟲介殼,經短期爬行后,固著於蘭花葉片主脈、葉緣等處吸汁為害,並逐漸形成介殼。8月出現第二代若蟲,9、10月間發育成熟,羽化交尾。

介殼若蟲

介殼若蟲

介殼若蟲

主要危害蘭葉、甲殼、假鱗莖。若蟲期似白粉狀,在葉背和假球莖上孳生,成蟲似盾牌一樣的介質呈棕色吸附在葉片的正反面,成蟲不吸食。繁殖很快。若蟲危害蘭花植株,它利用針狀口器吸食蘭葉和莖部的養分,使葉面呈現淡黃色痕迹。主要寄生於蘭花葉上,葉背多於葉面,發生數量多時,在葉柄上和假鱗莖基部葉鞘上也有寄生。危害時分泌出大量的病菌。莖葉變成霉褐色,引起各種病症,光合作用受阻,使蘭花長勢減弱。該蟲在發生初期數量少時,為害隱蔽不易發現。群集密度大,蘭花葉片出現淡黃小斑及黃斑,后逐漸擴大,以致整片葉枯黃,失綠而脫落,甚至全株死亡。是蘭花的重要害蟲之一。

介殼蟲危害的葉片

介殼蟲危害的葉片

介殼蟲危害的葉片

失去生命的介殼成蟲殘留狀物質

在量少時最簡單有效的辦法是用毛刷、軟牙刷、牙籤等輕輕刷除或逐個挑除。在幼蟲孵化期,用低毒高效農藥噴殺,如生物製劑5.1%阿維甲氰可濕性粉劑速盡兌水2000-3000倍液,花康1號等,按說明7-10天噴霧1次。噴霧時,注意葉片正反兩面、葉甲、莖、盆面均應噴濕。整個栽培環境都要噴到如場地和蘭架及蘭盆外部。棚室類栽培環境建議施藥后關閉對外通風口1-2小時,同時開啟內置循環風扇使藥效得到熏蒸內吸殺滅效果。

速盡

蘭花栽培環境通風是抑制介殼蟲發生的關鍵。

二、紅蜘蛛危害防治

紅蜘蛛又稱葉蟎。它主要以成蟎、幼蟎、若蟎群集於葉背,其體小,紅褐色或橘黃色。以銳利的口針,吸取中片葉片中的營養,並引起植株水分等代謝平衡失調,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發育。危害嚴重時葉片易折。

紅蜘蛛的成蟲體色差異較大,有桔紅色、銹紅色等。雌成蟲近圓形,體兩側有黑色斑塊;雄成蟲體細長,前端近圓形,後方較尖,有4對足。紅蜘蛛的幼蟲初孵時無色,近圓形,有3對足。脫變1次成為若蟎后,微紅色圓形,體側出現斑塊,有4對足。普通紅蜘蛛是以雌成蟲、若蟲寄主蘭花甲殼和葉柄處、植料中越冬。第2年春天3-4月份開始活動。1年可發生20多代。5-10月天氣旱、氣溫較高時,蟲口密度迅速增加。紅蜘蛛在溫度較高和乾燥的環境中,蟲體繁殖迅速。

紅蜘蛛若蟲

紅蜘蛛若蟲

紅蜘蛛若蟲

紅蜘蛛躲藏在葉片的焦尖處不容易被發現

修剪時將有灰白斑點的葉片摘除燒掉。藥劑防治可選用生物製劑5.1%阿維甲氰可濕性粉劑速盡兌水2000-3000倍液、20%三氯殺蟎醇乳油1000-1500倍液、73%克蟎特乳油2000-3000倍液等,每隔10-15天噴1次,連噴2-3次,即可取得較好效果。

保持環境通風,使環境濕度在40%以上可抑制紅蜘蛛繁殖。

三、薊馬危害防治

危害蘭花較重的是稻薊馬。成蟲:體長1-1.3毫米,雌性比雄性大些。體色初羽化為褐色,l-2天後轉成深褐色至黑色。頭部近方形,觸角七節呈鞭狀,第5節至第七節與體色同,其他各節為黃褐色。複眼黑色,兩複眼間有3個單眼,呈三角形排列;前胸背板發達,后緣有鬃4根,翅2對緊貼體背,前翅較后翅大,纓毛細長,翅脈明顯,上脈鬃7根不連續,端鬃3根,腹部錐形10節,雌的第8節至第9節腹節有鋸齒狀產卵。卵長約0.2毫米,微黃色,半透明,孵化后前眼部現紅點。

稻薊馬一年四季皆可危害,成蟲存活期為12-105天,平均60.2天。在生殖時,雌蟲產卵時把產卵器插入蘭花葉表皮下,散產於脈間的葉肉內,每晝夜產卵7-13粒。雌蟲有明顯的趨綠性,有60%的卵產於葉片上,用放大鏡可以看到有針點大小的白點,如見葉片上有微小突出,是孵化的前期,到晚上7-9時即孵化出若蟲,3-5分鐘離開卵殼,在葉上爬行取食,若蟲以2齡食量最大,3齡后停止取食而成前蛹期,4齡為蛹期,在氣溫20.8℃時,歷期2-11天,即破蛹變為成蟲。薊馬是以成蟲越冬,在零下15℃至零下20℃低溫可存活數天。

稻薊馬白描圖

稻薊馬成蟲

稻薊馬危害蘭花花朵癥狀

危害癥狀是以成蟲和一二齡老蟲用口器刮破蘭花嫩葉、嫩甲殼、花蕾的表皮從內層吸取汁液,使被害處出現白色小斑點。盛發期大量成蟲、若蟲集中嫩葉葉尖、甲尖、花苞尖吸食汁液,使嫩葉等卷葉枯黃而死。蘭葉長大后,集中甲殼為害,使甲殼枯死。出花蕾時轉入花梗葉甲為害,被害狀與幼苗期相同。開花後轉入花瓣內為害,致使花朵呈銹色狀早衰早落,香味大減,甚至有些花箭未開花即枯死。

成蟲白天多隱藏在蘭花縱卷的葉尖內,早晨、傍晚、陰天爬出來在葉上活動,爬行迅速,能飛,能隨氣流擴散飛入其他蘭株上繼續為害。

防治方法用藥可參考介殼蟲防治。在開放式栽培環境下要定期噴葯,預防薊馬外源侵入危害。在引進種苗一定要做到清洗消毒到位。

三、葉蟬

葉蟬學名:Cicadellidae,同翅目葉蟬科昆蟲的通稱。因多為害植物葉片而得名。全世界共有1萬多種,中國已發現1000多種。

成蟲:體長4.6-4.8毫米,外形似蟬。黃綠色或黃白色,可行走,跳躍。頭部寬於前胸背板,復、眼大而斜置;喙甚長端部膨大而扁平,雄蟲呈紅色而雌蟲呈黑褐色。小盾片大,呈三角形,基部赭黃色而端部乳白色,兩基側角區各有一黑色三角形斑紋,基部中央亦有一呈三角形或似方形的黑色斑紋,此斑紋的端部具2條約呈「八」字形的黑線紋,線紋外側上方有一呈乳白色長形的斑塊,其上具一似腎形小黑斑,小盾片端部乳白色,兩側各有一小黑點。前翅端前室3個,身體的腹面及足均為赭色。雄成蟲陽莖側突外緣無小剛毛。

卵:乳白色,長橢圓形,兩頭較細,頂端稍平,一側平直,長1.0毫米,最寬處0.3毫米,頂部具一白色棉絮狀毛束。

若蟲:共五齡,第5齡體長5.1-5.4毫米,頭寬1.6毫米,前胸背板寬1.4毫米;前胸背面具淡黃色縱中線,線的兩側各具一個淡黃色小點,中胸背面具呈倒「八」字的淡黃色線紋,翅芽達腹部第3節;第1腹節背面中央具橫置的半圓形黑褐色斑,第2腹節背面中央具一橫置的長方形黑褐色斑,第3、4腹節背面中央黃白色,兩側黑褐色,第5腹節背面前部黃白色,其餘黑褐色,足的腿節、脛節中部及爪為黑褐色,其餘為黃白色。常密生短細毛。

該科昆蟲均以植物為食,很多種是農林業的重要害蟲,如大青葉蟬、黑尾葉蟬、白翅葉蟬、小綠葉蟬、菱紋葉蟬等。有些種類還傳播植物病毒病,如蘭花病毒病、稻普通矮縮病、桑萎縮病、小麥紅矮病等。通常以成蟲或卵越冬。在溫暖地區,冬季可見到各個蟲期,而無真正的冬眠過程。越冬卵也產在寄主組織內。成蟲蟄伏於蘭花葉叢間、植料縫隙里,氣溫升高便活動。成蟲和若蟲均刺吸葉片汁液。葉片被害后出現淡白點,而後點連成片,直至全葉蒼白枯死。也有的造成枯焦斑點和斑塊,使葉片提前脫落。成、若蟲均善走能跳,成蟲且可飛動離遷。若蟲取食傾向於原位不動,成蟲性活躍,大多具有趨光習性。

噴施5.1%阿維,甲氰可濕性粉劑3000-3500倍、2.5%的溴氰菊酯可濕性粉劑2000倍,或90%敵百蟲原液800倍,或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

葉蟬成蟲

四、蚜蟲危害防治

蚜蟲主要為害嫩葉、芽、花蕾等幼嫩器官,以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組織,吸收大量液汁養分,以致引起植物體營養不良。

蚜蟲一般1年中發生20至30代。它們常寄生於蘭花植株上,完成交配后產卵,在葉柄及甲殼縫隙內越冬,在溫室中全年可孤雌生殖。以成蟲、若蟲危害蘭花的葉、芽及花苞等幼嫩器官,吸取大量液汁養分,致使植株營養不良。其排泄物為蜜露,會招致黴菌孳生,並誘發黑腐病和傳染蘭花病毒等。

蚜蟲若蟲

蚜蟲成蟲

在蚜蟲為害季節,用生物製劑5.1%阿維甲氰可濕性粉劑速盡兌水2000-3000倍液、20%殺滅菊酯2000倍液,洗衣粉150倍液或20%殺滅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等噴殺,每隔7-10天噴洒1次,連續3-4次即可。

在引進種苗一定要做到清洗消毒到位。栽培環境通風口可用密網封閉,防止長翅膀的成年蚜蟲侵入。

五、蛞蝓、蚯蚓危害防治

1、蛞蝓又名蜒蚰、俗稱鼻涕蟲。

成蟲體伸直時體長30-60mm,體寬4-6mm;內殼長4mm,寬2.3mm。長梭型,柔軟、光滑而無外殼,體表暗黑色、暗灰色、黃白色或灰紅色。觸角2對,暗黑色,下邊一對短,約1mm稱前觸角,有感覺作用;上邊一對長約4mm稱后觸角,端部具眼。口腔內有角質齒舌。體背前端具外套膜,為體長的1/3,邊緣捲起,其內有退化的貝殼,上有明顯的同心圓線,即生長線。同心圓線中心在外套膜後端偏右。呼吸孔在體右側前方,其上有細小的色線環繞。粘液無色。在右觸角後方約2mm處為生殖孔。

卵橢圓形,韌而富有彈性,直徑2-2.5mm,白色透明可見卵核,近孵化時色變深。幼蟲初孵幼蟲體長2-2.5mm,淡褐色;體形同成體。

蛞蝓

以成蟲體或幼體在作物根部濕土下越冬。5、7月大量活動為害,入夏氣溫升高,活動減弱,秋季氣候涼爽后,又活動為害。5、7月產卵,卵期16-17天,從孵化至成熟約55天。產卵期可長達160天。蛞蝓雌雄同體,異體受精,亦可同體受精繁殖。卵產於濕度大有隱蔽的縫隙中,每隔1-2天產一次,約1-32粒,每處產卵10粒左右,平均產卵量為400餘粒。蛞蝓怕光,強光下2-3小時即死亡,因此均夜間活動,從傍晚開始出動,晚上10-11時達高峰,清晨之前又陸續潛入隱蔽處。耐飢力強,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條件下能不吃不動。陰暗潮濕的環境易於大發生,當氣溫11.5-18.5℃,土壤含水量為20-30%時,對其生長發育最為有利。

院落式蘭棚或大田蘭棚多有蛞蝓出現,喜食蘭花的幼嫩組織如葉芽、花芽。花苞一旦被其碰過那白色粘狀分泌物就會污染其上,嚴重影響開放。被污染的幼嫩葉片生長將受影響。

晚上可以開燈捕捉,亦可誘殺。可用生石灰在水源邊、蘭室四周撒成封鎖帶;或撒施8%滅蝸靈或撒施用6%密達與細土拌成的毒土。

2、蝸牛

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濕、疏鬆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晝伏夜出,最怕陽光直射,對環境反應敏感,最適環境:溫度16-30℃(23-30℃時,生長發育最快);空氣濕度60-90%;土壤濕度40%左右;pH為5-7。當溫度低於15℃高於33℃時休眠,低於5℃或高於40℃,則可能被凍死或熱死。喜鑽入疏鬆的腐殖土中棲息、產卵、調節體內濕度和吸取部分養料,時間可長達12小時之久。雜食性和偏食性並存。喜潮濕怕水淹。在潮濕的夜間,蝸牛的食慾活躍,但水淹可使蝸牛窒息。

自食生存性。小蝸牛一孵出,就會爬動和取食,不要母體照顧。當受到敵害侵擾時,它的頭和足便縮回殼內,並分泌出粘液將殼口封住;當外殼損害致殘時,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質修復肉體和外殼。具有很強的忍耐性。蝸牛具有驚人的生存能力,對冷、熱、飢餓、乾旱有很強的忍耐性。溫度在25-28℃之間,生長發育和繁殖旺盛。

蝸牛覓食範圍非常廣泛。在蘭花上的危害癥狀和蛞蝓一樣,防治方法一樣。

3、不明軟體蟲

不明軟體蟲體形與大青蟲一樣大小,頭上有兩對眼睛,全身呈棕色,軟體節節分明,尾部上首有一根尾刺上翹。不明軟體蟲與蛞蝓、蝸牛生活習性,危害癥狀近似,防治方法雷同故略。

蝸牛

蝸牛

軟體蟲

使用未經高溫消毒的山泥種植蘭花時有蚯蚓危害發生,蚯蚓在疏鬆山泥的同時也使蘭根生長不適,另外蚯蚓在無食源的情況下會食味甘的蘭根,造成蘭花植株生長不良。蚯蚓所排出的糞便呈鹼性易板結則不利於蘭根生長。在翻盆時發現植料內生有蚯蚓活動,植料中必有種卵在內建議不用。

小面積栽培在浸盆驅逐效果差的時候可選用3%呋喃丹撒於盆面上,當每次澆水時呋喃丹則分解出有機磷,蚯蚓很快就被徹底葯殺。呋喃丹屬於高毒有機磷農藥,殘留期長可在植料內殘留幾年,除非在高溫季節不易翻盆換植料,否則慎用。

六、螞蟻、線蟲危害防治

蘭根帶微甘味,易招螞蟻。院落式蘭棚或大田蘭棚易發生蟻害。使用未經高溫消毒的山泥種植蘭花時有螞蟻危害發生。小面積種植的可選擇浸盆法來驅除螞蟻。使用「滅蟻清」撒在螞蟻經常出入的地方。螞蟻碰到就會去吃,但不會馬上死,吃了葯的螞蟻,回到蟻窩時,會相互傳染兵蟻和蟻后。一兩天後,整個螞蟻家族就覆滅。

螞蟻

線蟲又稱蠕蟲,大多寄生生活,其中不少也寄生於蘭花葉片、芽、花、根等部位。喜潮濕環境,常在高溫多雨季節為害,在土壤中或植株上越冬。己知為害花卉的線蟲有數十種,如危害蘭花的有劍形線蟲和根結線蟲、瑞氏滑刃線蟲等。

線蟲寄生於葉片,會使蘭花葉片出現黃色或褐色斑塊,引起壞死、枯萎,從而使整個蘭花植株生長緩慢,發育不良。寄生於花芽,使其乾枯或不能成蕾。寄生於根部,使根出現串珠狀結節或小瘤,瘤中白色圓形粒狀物就是雌雄線蟲蟲體和它們的卵。此病最終會引起地上部分生長不良,葉形變小,葉色發黃,葉數減少,植株矮小衰弱,嚴重時會全株死亡。

防治線蟲首先要清除病原,清除並燒毀病株。植料用殺線蟲專用藥「沃爾沃」處理植料或根施能有效地消滅線蟲。

線蟲

線蟲

七、蚱蜢、蝗蟲、螽斯危害防治

1、 蚱蜢

蚱蜢屬於直翅目中蝗蟲目,特徵:通常為綠色、 褐色或黑色,頭大,觸角短;前胸背板堅硬,像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兩側,中、后胸癒合不能活動。腳發達,尤其後腿的肌肉犟勁有力,外骨骼堅硬,使它成為跳躍專家,脛骨還有尖銳的鋸刺,是有效的防衛武器,產卵器沒有明顯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別。食性:喜歡吃肥厚的葉子,如甘薯、空心菜等。

蚱蜢若蟲

交尾后的雌蚱蜢把產卵管插入10cm深的土中,再產下約50粒的卵。產卵時,雌蟲會分泌白色的物質形成圓筒形栓狀物,然後再把卵粒產下。在24℃左右,蚱蜢的卵約21天即可孵化。 孵化的若蟲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時其外形和成蟲很像,只是沒有翅,體色較淡。若蟲在最初的一、二齡長得更像成蟲 但頭部和身體不成比例。到了三齡長出翅芽,這是四齡翅芽已很明顯了。五齡時若蟲已將老熟再取食數日就會爬到植物上,身體懸垂而下,靜待一段時間,成蟲即羽化而出。

形態及生活習性:蚱蜢的成蟲及幼蟲均能以其發達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莖、葉。成蟲的後腳腿節具有一列相當於彈器的乳頭狀突起,前翅徑脈基部有相當於弦器的粗脈,二者摩擦時,振動翅的震區便可發出聲音,這就是它們的發音器。蚱蜢的聽器也很特別,位於腹部第一節的側方。

蚱蜢成蟲

2、 蝗蟲

蝗科(Acrididae)昆蟲。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棲息在各種場所,在熱帶森林低洼地、半乾旱區和草原最多。頭部觸角、觸鬚、腹部的尾須以及腿上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觸覺。味覺器在口內,觸角上有嗅覺器。第一腹節的兩側或前足脛節的基部有鼓膜司聽覺。複眼司視覺,單眼感光。草食性,少數種是作物的重要害蟲。後足腿節粗壯,適於跳躍。雄蟲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後足腿節的音銼摩擦前翅的隆起脈而發音。有的種類飛行時也能發音。有的棲所特異,如南美的Marellia remipes在漂浮植物上度過大半生,能游泳,產卵於水生植物上。蝗蟲一般大型,某些種類(如南美的巴西排點褐蝗〔Tropidacris latriellei〕)長度超過11公分。天敵有鳥、蛙和蛇。

蝗蟲若蟲

特徵:通常為綠色、褐色或黑色,頭大,觸角短;前胸背板堅硬,像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兩側,中、后胸癒合不能活動。腳發達,尤其後腿的肌肉強勁有力,外骨骼堅硬,使它成為跳躍專家,脛骨還有尖銳的鋸刺,是有效的防衛武器,產卵器沒有明顯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別。蝗蟲的頭部除有觸角外,還有一對複眼,這是主要的視覺器官。同時,還有3個單眼,僅能夠感光。頭部下方有一個口器,是蝗蟲的取食器官。蝗蟲的口器是由上唇(1片)、上顎(1對)、舌(1片)、下顎(1對)、下唇(1片)組成的。它的上顎很堅硬,適於咀嚼,因此這種口器叫做咀嚼式口器。在蝗蟲腹部第一節的兩側,有一對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蟲的聽覺器官。在左右兩側排列得很整齊的一行小孔,就是氣門。從中胸到腹部第8節,每一個體節都有一對氣門,共有10對。每個氣門都向內連通著氣管。在蝗蟲體內有粗細不等的縱橫相連的氣管,氣管一再分支,最後由微細的分支與各細胞發生聯繫,進行呼吸作用。因此,氣門是氣體出入蝗蟲身體的門戶。

花蝗蟲成蟲

花蝗蟲成蟲

花蝗蟲成蟲

褐色蝗蟲成蟲

褐色蝗蟲成蟲

食性:喜歡吃肥厚的葉子,如甘薯、空心菜等。

蝗蟲的發育過程比較複雜。它的一生是從受精卵開始的。剛由卵孵出的幼蟲沒有翅,能夠跳躍,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蟲。若蟲逐漸長大,當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長大時,就脫掉原來的外骨胳,這叫蛻皮。若蟲一生要蛻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蛻皮,是1齡,以後每蛻皮一次,增加1齡。3齡以後,翅芽顯著。5齡以後,變成能飛的成蟲。可見,蝗蟲的個體發育過程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像這樣的發育過程,叫做不完全變態。昆蟲由受精卵發育到成蟲,並且能夠產生後代的整個個體發育史,稱為一個世代。蝗蟲在我國有的地區一年能夠發生夏蝗和秋蝗兩代,因此有兩個世代。

在24℃左右,蝗蟲的卵約21天即可孵化。孵化的若蟲自土中匍匐而出,此時其外形和成蟲很像,只是沒有翅,體色較淡。幼蟲在最初的一、二齡長得更像成蟲,但頭部和身體不成比例。到了三齡長出翅芽,這是四齡翅芽已很明顯了。五齡時若蟲已將老熟再取食數日就會爬到植物上,身體懸垂而下,靜待一段時間,成蟲即羽化而出。

形態及生活習性:蝗蟲的成蟲及幼蟲均能以其發達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莖、葉。蝗蟲善飛善跳,頭部的一對觸角是嗅覺和觸覺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對帶齒的發達大顎,能咬斷植物的莖葉。它後足強大,跳躍時主要依靠後足。蝗蟲飛翔時,后翅起主要作用,靜止時前翅覆蓋在後翅上保護作用。雌蟲的腹部末端有堅強的「產卵器」,能插入土中產卵,蝗蟲產卵場所大都是濕潤的河岸、湖濱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個卵成一塊。從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蟲叫「蝻」,需蛻5次皮才能發育為成蟲。雨過天晴,可促使蟲卵大量孵化。蝗蟲還具有驚人的飛翔能力,可連續飛行1-3天。蝗蟲飛過時,群蝗振翅的聲音響得驚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風呼嘯。

成蟲的後腳腿節具有一列相當於彈器的乳頭狀突起,前翅徑脈基部有相當於弦器的粗脈,二者摩擦時,振動翅的震區便可發出聲音,這就是它們的發音器。蝗蟲的聽器也很特別,位於腹部第一節的側方。

3、 螽斯

螽斯科(Tettigoniidae) 昆蟲。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中的1科。蟈蟈學名螽斯。個子較大,外形和蝗蟲相像,身體草綠色或褐色,觸角細長。雄蟲的前翅互相摩擦,能發出「括括括」的聲音,清脆響亮。食性雜;螽斯的外表粗看很像蝗蟲,看稍仔細便可以發覺,它們的身甲遠不比蝗蟲那樣堅硬,更重要的是,它們有著細如絲,長過其自身的觸角。而蝗蟲類的觸角又粗又短,螽斯的叫聲具有金屬的感覺,比蟋蟀的更響亮、尖銳而更加刺耳。有的可以傳一兩百米遠,螽斯的個頭與鳴聲也不盡相同,體型亦有差異,有瘦長的紡織娘,也有短胖的蟈蟈。體軀縱扁或近圓柱狀。觸角30節以上,絲狀,比體長。翅的變異較大,發達、縮短或消失。在有翅種類中,雄性發音器位於左前翅之臀域,常略呈圓形,周圍以彎曲而發達的翅脈,中橫貫粗脈作為音源;右前翅基部為光滑而透明的鼓膜,當二翅相互摩擦時而共鳴發音。前足脛節基部兩側具有開口式或閉口式的聽器。後足腿節十分發達。跗節4節。產卵器十分發達,呈劍狀或鐮刀狀。

螽斯世界已知約1萬多種,中國現在僅知200多種,估計約有500種以上,其中紡織娘為人所熟知。分佈幾乎遍及世界各地,但多數種類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螽斯綠色成蟲

螽斯綠色成蟲

螽斯褐色成蟲

螽斯啃食葉片創口

主要棲息於叢林、草間,亦有少數種類棲息於穴內、樹洞及石下等環境中。多數種類產卵於植物莖幹內、裂縫中或莖葉的表面上,亦有少數種類產卵於土中。食性複雜:有植食性、肉食性和雜食性等多種類型。植食性種類多對農林牧業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肉食性種類除在柞蠶區內可對養蠶業造成一定的危害外,而在其他地區則可作為害蟲的天敵加以利用。螽斯屬於漸變態,一個世代經歷卵、若蟲和成蟲三個蟲態,多數種類以卵越冬。

蚱蜢、蝗蟲、螽斯一般都在蘭花大田或大棚栽培環境危害,藥劑防治應掌握蝗蟲在3齡以前。用萬靈殺1000-1500倍液。速盡3000-3500倍液進行噴霧。75%馬拉硫磷乳油噴霧,每畝用75克。45%馬拉硫磷乳油噴霧,每畝用75-100克。20%敵馬合劑,每畝用100克或1.5%林丹粉劑,每畝用1.5~2千克噴粉。

七、蟲害綜合預防宜忌

蘭花蟲害防治一般選用廣譜性葯一葯多殺既節省工時又經濟。像紅蜘蛛、蛞蝓、蚯蚓、螞蟻非專用藥不可治的,只能專門用藥。蚱蜢、蝗蟲、螽斯小面積受害可以捕殺,大面積受害可以通過綜合防治有效殺滅故不單獨列出。

宜:

1、宜植料消毒清蟲源。

2、宜種苗消毒絕後患。

3、宜綜合防治。

4、宜使用高效生物藥劑防治。

4、宜搞好栽培環境衛生,減少蟲害發生。

忌:

1、 忌栽培環境悶濕、乾燥。

2、 忌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進行防治。

作者:淡淡

本文系原創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盜用,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