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痹證臨診三要訣二:法宜變「通」

法宜變「通」

此「通」字含「疏通」「通絡」和「變通」兩種意思。疏通、通絡是因為痹證的主要病機是正氣虧虛,外邪侵襲,絡脈閉阻。痹者,閉也,不通之意。故治療時注意務使經絡、氣血暢通。江西名中醫陳崑山教授治痹也強調要「通」,認為通法是治痹證的基本治法。其中祛邪通絡、以補為通是治痹總的治療原則。汪履秋教授也認為類風濕關節炎「由於本病的病理性質屬實,主要病理變化是邪阻絡脈,故治療必須以通絡止痛為其原則,邪氣一去,絡脈舒通,痹痛自可緩解」。

朱良春教授治療痹病,「通」是常法、通法,所有的治療方法都是圍繞「通」,益腎壯督,使正氣充沛,氣血暢通;祛邪是為了邪去絡通。朱老指出:「痹病見關節疼痛、腫脹、重著、屈伸不利,所以視其證象,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是為正治,此間需突出一個『通』字,即疏通經絡氣血之謂。風寒濕痹,祛風、散寒、逐濕,必溫而通之……痹病的病理特點是『閉』,雖然熱邪入侵,亦需致氣血痹阻始能夠發病,風寒濕等邪均能夠阻遏氣血」。故治療痹證「通」法為要,朱老強調熱痹也可佐用熱葯,也是強調了通法,《金匱要略》白虎加桂枝湯,除了治溫瘧高熱、骨節疼痛外,後世多用於治療痹證發熱、關節腫痛;宋代《聖濟總錄》熱痹門五方,或以犀牛角、羚羊角配羌活、桂枝,或以生地黃配附子,或以烏葯、玄參、麥冬配羌活、桂枝;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治療熱痹,也以石膏或羚羊角配桂枝,皆是範例。朱老很好的領悟了前輩的用藥配伍特點,並且加以發揮。臨證除風寒濕痹當用溫經、祛風、散寒、化濕等法通絡外,熱痹也佐用熱葯,以助絡脈通利。常用烏頭、桂枝兩葯,但臨床用量宜小些,同時,注意與其它清利通絡藥物配伍,效果頗佳。

Advertisements

通法中還包括使用蟲類葯搜剔通絡,朱良春教授強調頑痹病機特點為久病入絡,久病必虛,久必及腎,病邪深入經隧骨骱,其邪非草木類藥物易於祛除,必須採用透骨搜絡,滌痰化瘀之品。蟲類葯是朱老治療痹證喜用、常用之品。

「變通」是對痹證方法而言,即治法守方用藥不是一法不變。如周仲瑛教授指出:「臨證不但要審證求機,還要知常達變」。痹證治療是長久的事情,多數頑痹患者,治療時間都比較長,這是因為痹證難治,中藥起效較慢,一般要1-2個月時間。對於痹證三大主證治療,如疼痛、腫脹、僵直拘攣,朱老曾撰文詳細介紹,不再贅述。總體原則,辨證論治,祛邪通絡。長期治療既要抓住「通」法,又要注意變通,變通即隨證變通加減,如果證情變化,如邪郁化熱,當清熱通絡;氣候變化,調攝失宜,復又感受風寒濕邪,則又要祛風散寒化濕;疼痛加重,分清風痛、寒痛、濕痛、熱痛、瘀痛,調整用藥;對於寒熱錯雜證,亦為臨床可見證型,寒熱並用,孰多孰少,視情而定。用藥過久,部分患者,胃脘不適,又當選葯宜柔,或加護胃之葯,如此等等,都是變通之法。朱老指出:「不同疾病存在特定的個性,也就是其自身的病理特點,即使辨證為同一證型,其臨床特徵也不盡相同,治療用藥應當有所差異」。

Advertisements

下期: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痹證臨診三要訣二:注重辨「病」

吳堅,高想,朱金鳳,蔣熙,姜丹,孫珊珊,朱婉華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