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腦動靜脈畸形患兒的求醫之路

「還記得孩子被確認為腦動靜脈畸形時的那種驚愕」,李現父親回憶起近4個月以來,漫長而又艱辛的求醫之路。

八月六日早上,剛和爸爸媽媽旅遊回來的李現還沉浸在睡夢中。他同往常一樣輕輕地拍拍兒子熟睡的臉,孩子含糊說了句媽媽左邊太陽穴疼幫我揉揉,媽媽揉過後側著身子又睡了。

「中間又喊了一次起床沒有反應,但有嘔吐出黃色液體,我們以為小孩受涼感冒了,看到他胸部呼吸起伏均勻就沒太在意」,李現家長告訴筆者,直到十點多夫妻倆才反應過來不對勁。

隨即背起孩子去了離家最近的醫院,經過檢查發現腦部出血,值班醫師問過主任后建議他們把孩子轉至南京某大型三甲醫院。這個建議對於當時的李現父母來說,如同抓住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120急救車趕到南京這家醫院時,我們被告知情況嚴重,需要進ICU,那會兒大概是下午三點四十。」李現父親本以為孩子可以馬上接受治療,但到第二天早上,才見著主治醫師,「醫生告訴說科里經過檢查和會診初步意見是保守治療,因為腦袋裡出血會引起水腫,水腫期3天,如果能挺過3天孩子就可以不用開刀」。

Advertisements

作為父母誰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被開一刀,又是在腦袋上,所以他們並沒有意見,沒想到的是7號晚23點40醫生打來電話,說孩子出現危險,需要馬上搶救。

在與醫生、麻醉師談話簽字時,他只感到巨大的悲痛,「腦子都不轉了,痛徹心扉的感覺,還好老婆比我堅強迅速簽字,我們請求醫生盡全力搶救孩子。」

1點15進的手術室,4點40手術結束,李現父親對此記得清清楚楚。然而更讓他們絕望的是小孩從手術室推出來后就直接進了ICU,他們甚至沒有好好看看小孩的臉。

看不到孩子的夫妻倆只能在病房外守著,「孩子他媽媽買了張摺疊椅放走廊上,我就用用人家以前留下來的泡沫板,隨便湊合一下。」李現父親說,ICU外面都是和他們一樣的家長,凌晨的時候隔一會兒就會有保安過來「清理」家屬。

Advertisements

「每次保安過來時,我們都會起身意思一下,等他回去再睡。」李現父親認為這是對保安工作的一種尊重,而且他們也沒有心思合眼。

「已經忘記有多長時間,沒辦法好好睡覺了,焦慮的情緒和這段治療的記憶如影隨形,像是被籠罩在巨大的陰霾下,每每回憶起來都痛苦不堪。20多天的里,那裡面(ICU重症監護室)去了6個孩子。」他們和等候區另一家家屬成為了朋友,互相為對方加油、打氣。

值得慶幸的是李現的病情終於有所好轉,不過腦出血的問題解決了,血管畸形的問題卻被醫生告知沒有辦法手術。

求醫無門的情況下,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李現母親了解到宋冬雷教授。「知道宋冬雷教授是趙本山的主刀醫生后,孩子媽媽當時就打了好幾個電話,宋教授雖然忙,但他還是詳細的解釋了孩子的病情,並且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李現父親說。

他們由此認準了宋教授,並且在李現頭部出血量吸收后,轉到了冬雷腦科。「這邊不需要什麼流程,很快就安排手術了。」李現父親回憶起當天的情景,他看到宋冬雷教授、王威主任一起進了手術室,緊接著蓋延廷主任也來了。

讓夫妻倆印象比較深的是,手術結束后,幾位醫生手術服都還沒來得及換,就去ICU檢查李現的情況了。這是他們此前從來沒有想過的,「因為之前幾乎看不到什麼醫生去ICU的」。

在這裡,他們看到了經常去ICU查看患者的專家,清楚的了解小孩的管床醫生叫什麼,他們甚至把手術室護工給拍給他們的栓塞照片拿出來比劃,「宋教授告訴我,給孩子用的是治癒性栓塞,你看這個栓塞圖,像不像一個坐在那兒釣魚的小老頭。」

李現的手術很順利,醒來后沒過多久就出院去了康復醫院。前兩天來複查時,他已經可以自己走路、吃飯、還會和醫護人員們開開玩笑。

「他以前很內向的,生了這場病後反而變得開朗了」,李現母親在旁邊笑著補充,小孩一整天就沒閑著,「今天蓋主任來查房的時候,他非要和蓋主任合個影。」

李現母親親切地將蓋主任稱之為「蓋爸爸」,她告訴李現,是三位全力救治他的醫生賦予他「新生」,讓他的生命重新煥發了活力。

家長們告訴孩子,要學會感恩。孩子雖然年齡小,但從他對醫護人員的親近,以及各方面的言行舉止中可以看出,他對父母的愛、對醫護人員的感激。

拉著媽媽的手撒嬌、不斷與醫生們合影、熱情的邀請護士姐姐去他家玩......這個剛滿12歲的小男孩,未必不是在用自己的方法報答這些關心他的人。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