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並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六個方面作出了部署。1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深刻認識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重要性,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煥發新活力邁上新台階。圍繞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重要性、建設路徑等話題,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學者。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係和內在聯繫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受訪學者表示,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一個系統化概念,具有豐富內涵。

Advertisements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盛斌分析說,現代化經濟體系包括許多組成部分,除了產業體系,還包括創新體系、經濟激勵體系、宏觀經濟管理體系和開放體系。從本質上分析,包括三大方面的內容:經濟結構,如三大產業的比重與具體組成;現代經濟運行規則,要形成一套符合現代市場運行規律、和國際相接軌的、開放的經濟運行規則;經濟運行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充分利用創新和人力資本等,使其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在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徐康寧看來,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至少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要有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這一現代產業體系的特徵是創新引領、協同發展。二是要有創新驅動的增長機制,擺脫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勞動等傳統要素的投入,轉向更多地依靠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三是要有生產與消費關係相互促進、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協調一致的經濟結構。四是要有高效、公平、均富的市場環境與制度框架,這有利於我國經濟實現高效、高質量、公平的發展。

Advertisements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芮明傑認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是現代(新型)產業體系,所謂產業體系就是所有產業相互關聯銜接的系統,它既是全社會所有產品投入產出相互關聯的體系,也是所有產品供給流通與消費的一體化體系,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立面向未來又適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國際競爭中實現領先的供給體系與結構,即新型產業體系與結構。

事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

「在當代中國,沒有現代化經濟體系,未來的一切都是空談。」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汪同三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改革開放的關鍵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更加註重在豐富實踐的基礎上把經驗上升到理論層面,相繼提出經濟發展新常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戰略性思想,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績。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偉大戰略任務,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中國經濟發展要由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增長。實現戰略轉變,保證「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如期實現,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汪同三說,「這是我國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實現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是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

「從經濟社會發展層面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途徑。」盛斌談到。

談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性,徐康寧表示,從國際視角來看,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顯著。在當前全球經濟治理存在重大結構性矛盾的背景下,中國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能夠為全球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尤其是能夠對廣大發展中國家順利走向富裕的道路提供寶貴經驗。從國內視角來看,一方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是經濟現代化,而經濟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構建;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已經從高速度增長轉向了高質量發展,而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則充分體現了高質量發展的特徵。

科學把握建設目標和重點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項重要性和艱巨性並存的重大任務目標。受訪學者表示,應科學把握目標和重點,加快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汪同三認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一體建設、一體推進。包括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完善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

要以實體經濟發展為核心。徐康寧表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的核心是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的目的都是為了保障和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他認為,促進實體經濟發展,首先要通過政府宏觀調控這隻「有形的手」和市場機制這隻「無形的手」來配置資源,使更多的資源流向實體經濟。其次要發揮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改善產業層次較低、效率不高、效益水平低下的狀況,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再次,要拓寬實體經濟直接融資渠道,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複次,政府還要為實體經濟企業減負出台新的政策,尤其是減免稅費方面的負擔。最後,要堅持走開放的道路,進一步擴大我國經濟的對外開放程度,促使實體經濟企業通過與世界先進產業相互學習、同台競爭,進一步促進產業升級。

要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芮明傑談到,中國未來的新型產業體系與產業結構必須在稟賦升級、價值鏈升級和空間結構優化三個方面取得協調,以實現由現行產業體系與結構向新型產業體系與結構的轉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體系的發展路徑基本是由「輕」入「重」,未來我國的產業體系應注重創新引領、協同發展,實現產業由「重」入「輕」的轉型——由以化工、金屬冶鍊、大型設備為代表的資金密集的「重資產」行業,向技術密集、知識密集的生產服務經濟與功能性產業相配合的「輕資產」行業發展。

「從經濟發展的整體上講,補短板是非常重要的。」盛斌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做了很多創造性的工作,也留下了很多經驗和教訓。推進 「三去一降一補」,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要目的就在於繼續完善以往做的不夠到位的地方和薄弱環節,突破制度上和改革上仍然存在的瓶頸與壁壘。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在盛斌看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化的、開放的經濟,全面開放是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更高版本的開放,有更高端的要求,要建立陸海聯動、東西互濟的開放格局,開放更多的行業和領域。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2月12日第1393期 記者:王廣祿 吳楠

運營人員: 王躍 MZ015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