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氣不足心氣虛質的癥狀分析和調理方法

氣虛體質的人是人體氣的功能長期低下的一種狀態。常表現為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蒼白,氣短懶言,體倦乏力,常自汗出,動則尤甚,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苔白,脈虛弱。五臟氣虛在臨床上均可見,以心肺脾腎常見,除上述氣虛證常見臨床表現,同時並見心、肺、脾、腎氣虛的相應病變而見不同癥狀。

一、心氣虛證

由發汗、瀉下太過,或勞心過度,心氣耗損或年老臟氣日衰、病後體虛所致。

(一)成因

多因稟賦不足、心氣素虛;年邁體衰、臟氣漸弱;勞倦思慮過度,耗傷心氣;或由久病氣血雙虧,心氣乏源;或因誤汗、過汗、汗出過多,心氣隨之而泄,導致心氣不足。其證屬虛,病位主要在心。日久可影響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極易造成瘀血、痰濁等病理產物的發生。

(二)癥狀

心悸,胸悶,自汗,乏力,水腫,舌質淡,脈虛結代。

(三)癥候分析

心氣不足,鼓動無力,故見心悸氣短,脈細無力或結代,神疲體倦;心氣不足,衛陽不固則自汗出;心氣不足,氣血不得上榮,故面色淡白;心氣虛,中氣不足,胸中氣機不暢,故胸悶不適;心主神明,人的七情六慾都由心所主統,所以氣虛體質者易出現心悸、失眠多夢、頭暈、健忘、精神不振的現象,性格較內向;心為臟,小腸為腑,兩者在五行中都屬火,心與小腸構成臟腑表裡關係,生理上相互關聯,病理上相互影響。心氣虛則氣血推動無力,小腸易腹脹或便秘。本證是以血運遲緩,心神不寧為病機特點。

心悸:是一種自覺心臟跳動的不適感或心慌感,感覺心臟跳動不安,常伴有心慌的表現。心悸是心氣虛的主要表現之一。

自汗:就是在沒有進行勞累活動的時候,沒有因為天熱及穿衣過暖和服用發散藥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的表現,多半是由於氣虛陽虛引起,也是心氣虛的表現之一。

神疲體倦:所謂神疲,就是自覺精神睏倦的表現,體倦就是指肉體上感覺到疲憊,由於心氣虛,則會使心氣不足,鼓動無力,從而引起神疲體倦。

(四)易患疾病

若心氣虛,則推動血液運行的力量減弱,血流不暢;心氣不足,神失潛藏,故神不守舍。所以易患心動過緩、心絞痛、冠心病、失眠、腦中風、心腦供血不足、腦萎縮、老年痴獃等症。

(五)調理方法

1、合理膳食

飲食宜清淡,可進食時令鮮果。亦可食用一些滋補陽氣陰精的血肉有情之品,如瘦肉、魚類、家禽類等。忌食辛辣,因其逼津外泄,慮其更傷心之氣陰;忌食生冷、肥甘,因生冷傷脾陽,肥甘生痰濁,故當禁之。酒易蘊生濕熱,耗氣傷陰,當戒禁。

心氣不足出現的心悸、怔仲等症,易受不安靜環境的影響和精神因素的刺激而使心神不寧,致使心悸、怔仲加重。因此,要注意使用柏子仁、棗仁、茯神、夜交藤、合歡皮等安神寧心之品。

老年人有鬱悶傷感,條達不暢的心理特點。在患有心氣不足所致的厥心痛時,常見到情志抑鬱不暢。其心痛雖不嚴重,但發作頻繁,要引起高度重視。因心痛頻發,進一步發展可形成「真心痛」,此時,因劇痛難忍,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脈微欲絕,極易導致心陽暴脫證的發生,所以在益心通絡的同時,要加用一些疏肝解郁的藥物如鬱金、香附、玫瑰花、綠萼梅、烏葯等,不僅能起到治療效果,同時還有預防作用。

2、心理療法

務必保持情志安定,精神愉快,杜絕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解除疾病所造成的精神負擔。

「厥心痛」、「真心痛」屬心氣虛的人,不宜飯後「百步走」,因飯後血液多集中在消化道以幫助消化食物,而飯後活動則使血液分佈到四肢,造成相對的心臟供血不足而誘發「厥心痛」。勞則氣耗,導致心氣更虛,加重心絡痹阻,不通則痛作,不可不注意。

3、按摩療法

可按摩內關、膻中、三陰交、足三里等穴,每穴3分鐘,心俞每穴4分鐘。每日早晚各一次,20天一療程。

  • 內關:位於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處。

  • 膻中:位於胸部,當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 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 足三里: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的1橫指。

  • 心俞:位於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4、艾灸療法

艾灸可以溫和補氣、溫經通絡。艾灸心經走的經絡,會感覺像是冬日暖陽。

心神不安:艾灸手腕的神門穴。位於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