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眼中的健康人格是什麼樣?

在榮格看來,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在追求個體化過程中實現自性的人。榮格所說的個體化,是指人尋求生命意義時的探索過程和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人既要成為獨一無二的他自己,又要將自身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衝突進行整合,從而最終成為一個獨立、整合與自性(self)實現的個體。實現個體化者的標誌是具有高度的自我認識、自我認可和自我整合,同時也能夠認可並容忍他人,有共情能力(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不僅僅是名人,所有做成了最好的自己的普通人,都是實現了個體化的人。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1870-1937)阿德勒理論中。核心部分之一是他的社會興趣理論。社會興趣或者社會感是指對社會懷有積極的看法,並對增進社會福利懷有強烈的興趣,相信自己能與他人友好合作以共同增進社會利益,並能與大家一同造福社會。社會興趣的核心特質包括:對人關懷、忠實、誠信、善良和負責。社會興趣是一種理念,合作則是貫徹這種理念的具體行動。生活的意義在於合作與奉獻。在阿德勒研究大量臨床個案的過程中,他發現,很多心理疾病患者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過度關注自己,僅僅把追求個人的優越感當作成功的目標,對他人缺乏理解力,缺乏對他人的關注和關心,明顯缺乏社會感和合作的精神與能力。在他看來,一個人要擺脫心理疾病獲得心理健康,需要做的是在人際關係中承擔自己的責任,學會與他人合作並共享。一個人的社會感和他的心理健康研究水有著極為重要的關係。一個有社會興趣的人會相應發展出合作、共享、利他、責任、關懷和寬容等多種優良人格特點。

出生於德國的著名心理學家、完形療法的創始人帕爾斯認為,追求整合或完整是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而人實現整合以成為健康人格的方法就是:集中關注當前,覺察和體驗當前(自己的身體感受),同時實現自立,並對當前負起責來,這樣人就能自動自發地實現真實的自我。健康的人生活在眼前、當下,即此時此地。健康的人的注意中心、意識和滿足感全部依賴於他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存在。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為過去的事件傷感或快樂,也不為對未來的幻想或可能發生的問題而迷惑、焦慮。他們確信人享有的唯一現實就是此時此刻(the here and now),他們真實地生活和體驗當前,並只被此時此地的情景所吸引。帕爾斯在臨床治療中發現,有心理障礙的人的最大特點是有兩種不健全的性格:追溯性性格和預期性性格,要麼生活在回憶中,要麼生活在對未來的幻想中,唯獨對現實缺乏關注和投入,使得他們無法應付當前的問題。

埃里克森是在學術上最著名的貢獻就是他的心理社會發展8階段論。這個理論有三大突出的實踐價值,一是從出生到死亡動態發展的人格觀;二是強調社會(包括家庭)在兒童人格發展中的重要性;三是建立自我同一性是健康人格的核心。自我同一性是人在尋求自我的發展中,對自我的確認和有關自我發展的一些重要問題,如理想、職業等的思考和選擇,確立一個既符合社會也符合自我理想的人。它是回答這樣的問題:「我想要使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必須用什麼工作?」。埃里克森認為,積極同一性「體驗為一種心理社會的安寧之感,一種自知有何去何從之感。」具備積極的同一性,意味著個體在人格發展中走向了一種健康成熟的狀態,具備了連續性和一致性,意味著他不再感到迷失與彷徨,表明他能自我肯定並已具有自主定向的能力。

弗洛依德認為人格結構包括本我、超我和自我。本我是人格中原始的非理性的衝動和本能,構成了基本的心理能量——力比多。超我是人格中的良知部分,是社會道德的代表。自我是人格中理智而又現實的部分,主要功能是用現實可以接受的方式滿足本我。本我沒有得到適當控制,會導致衝動任性,缺乏自律自控;超我過強會導致苛求自己和別人,過分自罪自責,產生強迫症等神經症。因此,一個具有擁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自我發育比較成熟、自我對本我和超我具有較強調控能力的人,因而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也是塑造青少年甚至成人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徑。中國心理學家楊眉歸納了弗洛依德所認為的健康人格者的基本特徵:一是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內心衝突)、二是接納自己(不把能量用於自我壓抑,接納並容忍自己的不完美,把能量用到成長而不是過度壓抑上)、三是對自身的能量做建設性分配(分配一部分能量用於自我壓抑,一部分愛世界與身邊的人,一部分用於工作甚至創造,使能量升華為造福社會的成果。)

弗蘭克的意義治療觀屬於存在——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學派。在弗蘭克的意義治療觀中,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能通過自由意志賦予生命意義、尋求生活意義的人。弗蘭克所謂的尋求生活意義(search for ultimate meaning),是指超出自我中心,達到超越自我,使自我全神貫注於追尋和實現生命的意義與目的上。「意義」具有多重功能,它可以向我們提供價值感、幸福感和行為的動機,弗蘭克認為人最關心的是了解生命的意義,如果某種生活有意義,人甚至會為它受苦。而意義的喪失等於心身疾病的危險因素、因此意義感不僅具有重要的成長功能,還具有十分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不僅如此,它還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提供了無限的創造力和能量。所有使這個世界美好的精神與物質產品都出自於尋求意義的意志,同時也是人類尋求意義的證明。

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大師卡爾·羅傑斯理論中的健康人格直譯是「充分起作用的人,又譯「功能完備的人(the fully-functioning person)」。這樣的人格具有的特點包括:不迴避、不僵化,對一切經驗持開放態度;自由選擇並承擔責任的存在主義的生活;對自身機體日益增長的信任;具有內心的自由感、具有創造力。羅傑斯認為「充分起作用」的健康人格是一種理想狀態。是一種方向和過程。這意味著我們永遠處於成長之中,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為了個人的成長而做出符合進化方向的、新的、更好的選擇。只要我們自覺地以開放的態度看待自己與世界,體驗存在的每一瞬間,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覺和直覺,努力行使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創造力,那我們就是在走向發展與成長。

馬斯洛研究了49名他認為是心理健康榜樣的著名人物,結果發現,這些被認為心理健康水平真正優秀、人格真正健全的自我實現者具有以下十三個優秀的品質:(l)良好的現實知覺。他們對周圍社會的知覺是客觀的,能夠如實地看待社會,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慾望和需要看待周圍社會。(2)接納自然、他人與自己。自我實現者能夠接受別人、自身及自然的不足和缺憾,而不會為這些缺憾所困擾。他們能按照事物的自然規律接受這些不足,對人性的所有方面都沒有排斥情緒。他們對自己的不足和失敗也不會感到羞恥或內疚。(3) 自發、坦率、真實。心理健康者完全不存在裝假的情況。他們的行為自然、坦誠,沒有隱藏或偽裝自己情緒、情感的企圖,除非這些情感的表現會傷害別人。一般來說,他們都有足夠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足以使他們去真實地表現自己。(4)以自身以外的問題為中心。他們每個人都有其所專註的某種引人人勝的工作,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保證。他們熱愛自己的工作,工作對他們來說並非真正的勞苦,更多的是從事工作所帶來的快樂。(5) 有獨處和自立需要。心理健康者不依賴於別人來求得安全感和滿足,他們首先依賴自己。(6)功能發揮自主。心理健康者在社會環境和物理環境中,有自主地發揮功能的需要和能力。他們的滿足是來自自身的內部,是來自自己的智慧和潛能。(7)常新的愉快體驗。心理健康者對每一件事的體驗都是愉快的,他們不會因為體驗的重複而煩惱。(8)有神秘或頂峰的體驗。頂峰體驗可使人們體驗到強烈的醉心、狂喜和敬畏的情緒。心理健康者能從中體驗到強烈的力量、自信和決斷的意識。此時,沒有他們不能做的事,沒有他們達不到的目的。(9)有社會興趣。(10)人際關係深刻。自我實現者可以對他人有更強烈、更深刻的友誼和更崇高的愛,他們能夠像關心自己一樣關心他人的成長與發展。(11)有民主的性格結構。心理健康者完全沒有偏見。對他們來說,社會階層、教育水平、宗教、種族或膚色都毫不重要。(12)有創造性。自我實現者都有獨創、發明和革新的特點。(13)抗拒遵從。具有自主特徵的人是自我定向的。雖然他們並不有意識地輕視社會習俗和規範,但仍能夠走自己的路,能夠抗拒遵從他人觀念、行為和價值觀的壓力。關於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核心內容,馬斯洛在《存在心理學探索》(1968)一書中概括為兩方面:(1)承認並表述了內部核心或自我的實現,即那些天賦能力、潛能、「完善的機能」 、人類和個人實質有效性的現實化;(2)極少出現不健康、神經症、精神病、人類和個人基本能力的縮減或喪失。「真實的自我」則是人格的核心。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