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如何提高校本課程《中國畫》的課堂有效性

在中國畫這一特定性的教學活動中,正確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意象」思維,讓學生掌握「寫意」的造型觀,並依此去指導技法,駕馭技法,才能使中國畫教學的目的得以正確貫徹。首先,我們要明白中國畫教學對於提高小學生的素養和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哪些重要性。

一、提高學生的修養和內涵

郭熙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既說明了詩與畫的不同特質,同時又闡釋出詩畫的同一性。近代齊白石說中國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似與不似之間與文學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審美趣味、思想傾向上關係極大。歷代中國畫家都著作了極豐富的畫論,在世界美學、藝術學領域具有重要的價值。中國繪畫史上有「深山藏古寺」「野渡無人舟自橫」「十里蛙聲出山泉」之類的故事,中國畫極具平面性,無法創造再現物象物質性的立體效果。在諸多大家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應推王維,如他的《山居秋暝》詩,不僅點明時間是秋天傍晚,交代地點是空寂的山林,還描繪了明月朗照,清泉漫流,使人彷彿看到彎月透過松枝灑向大地的清光,彷彿聽到泉水在石上流過的潺潺聲,儼然是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中國繪畫的造型往往通過改變客觀事物原有的藝術變形方式,即意象造型,在更高的審美層次上表現藝術家感受的真實和情感的真實,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步提高學生的修養和內涵。

Advertisements

二、培養學生的「意象」思維

作為民族藝術的中國畫,與中國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關係。「意象」思維正是中華民族經過長期思考與實踐所創建的一種了解世界、創造文明的認識觀與方法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大觀。寫意畫以「意象」構成的方式來表現客觀事物,在藝術創作中實現對自然物象的超越而達到一種主體情感的流露,並不是對客觀事物的漠視和否定,而是更加深入地把握客觀事物的本質。它有自己的審美理想和表現形式,是傳統繪畫中的精華,它滲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中國藝術精神。

三、培養學生的「寫意」造型觀

中國畫表現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認識和方法。中國畫家對生活中的實體形象在提煉、概括當中,運用的不是寫實手法,它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實性、典型性;而是形象的概括性和類型性;通過形象的「意似」和神韻,揭示其本質特徵。在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時,注重含蓄,強調的是寄寓性、曲折性和抒情性。那麼,中國繪畫藝術審美意識物化形態的特徵是什麼?簡單說來,就是「寫意」。以「寫意」為宗旨的中國畫在選擇其「達意」的表現形式時,是以重「神」輕「形」為原則的,可以說,寫意畫是中國藝術精神的具體體現,不同的思維方式,造就著不同的藝術表現,不同的藝術表現,又體現了不同的思維觀念。在中國畫筆墨練習教學中,墨色的交融,干、濕、濃、淡、清構成水墨淋漓的情趣世界,使學生在這種筆墨的變化中得到無窮的樂趣,這對學生既是一種美的啟迪、情操的陶冶,也是一種國畫技法訓練。中國畫教學以引導學生的「意象」思維及「寫意」造型為主,並不是不學技法、脫離技法,而是依此指導技法的正確運用。

Advertisements

美術教育家勒溫費爾特說過:「兒童只要被給予充足的時間、幫助,獲得與創造性材料接觸的機會,而不被強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規範,那麼每個兒童都能成為藝術創造的能手」。在教學形式上我是這樣做的:

一、遊戲引入,激發興趣。

皮亞傑認為:「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的加入便發動了儲存在內心的力量。」當學生剛進入課堂,教師進行教學時,由於學生對水墨畫十分地生疏。若以傳統的模式進行教學,機械地臨摹老師的范畫,學生易產生厭煩,從而討論畫畫,使他們失去一次良好的學習機會。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先讓學生聽一則有趣的故事,即:「吳大帝孫權,讓曹不興畫屏風,曹誤落筆為素,因就作蠅,既進,權以生蠅,舉手彈之。」來調動興趣,然後在紙上示範點上一點墨,讓學生想可以畫些什麼?(如蝌蚪、甲蟲等)再進行合理的示範,隨即讓學生來嘗試。這樣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學生也樂意用水墨畫的形式來進行繪畫,從學生的作業中可看到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也讓學生體會到水墨畫的優越所在。

二、用「玩」來訓練繪畫的技法

玩是每一個兒童的天性,他們生性好動,敢於去畫,教師應抓住他們這一特點,巧妙地進行利用,使他們在玩的過程中掌握技能。如:畫「刺蝟」利用破墨的方式進行教學,先用淡墨畫出刺蝟柔軟的身體,再用濃墨畫出堅硬的詞,利用水的張力,以及宣紙的特徵,使畫產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於水份的多少或時間的長短產生了不同的藝術效果。學生對這種效果,表現得非常興奮,而且膽子也大,在這個玩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對畫面產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寫字的遊戲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鍛煉中,側、逆、頓鋒的應用以及色彩知識的掌握。即,讓學生用平時寫字的方法在宣紙上用墨寫上字,可以把字拆開、疊加、拼合等方法進行書寫,寫時也可用各種運筆方法,然後在不同的空間填上顏色。通過訓練學生對各種用筆、色彩間的關係、疏密關係等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很強,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發揮的餘地。

三、故事導入,增長學生的知識

中國畫發展的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名人軼事也多,這對提高學生的知識面,領略國畫藝術的優秀有著很大的作用,如:「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吳道了一日之間繪成嘉陵江300餘里的壁畫,而李思訓幾月足不出戶」的故事、「黃家富貴、徐熙野逸」、「馬一角,夏半邊」、八大山人的「墨點無多淚點多、淚眼中的舊江山」、「哭之、笑之」、齊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讓學生感受中國畫藝術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種不同的表現方法和筆墨的巧妙之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畫畫的影響,讓他們感受到學國畫的樂趣。

四、利用範例,提高學生的表現力。

地質學家李四光說:「觀察是取得知識的重要步驟。」觀察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他們往往看得少,對事物極其生疏,如在畫「小雞」這一課,我對小雞的各個結構分析清楚,然後讓學生感受分析不同情況下小雞的各種神態,再讓學生進行創作,這時學生表現出來的小雞各不相同。也有用各種顏色,如在畫小雞的絨毛時用淡墨,體現出小雞絨毛的柔軟;畫小雞的爪子時用干筆,體現出爪子堅硬的質感,這說明他們是用自己的感受來進行創作。每個學生有著自己的理解,他們能夠用筆墨來體現自己內心的感受,利用各種不同的範例的比較,讓學生選擇自己較滿意的作品,從而傳授些構圖等知識,讓學生較容易地接受繪畫的基本知識。

五、在內容選擇上,力求多樣化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讓學生來臨習梅、蘭、竹、菊等花卉、山水、魚蟲等,一節課是臨習為主,而學生自己主觀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據老師的要求做著機械的練習,嚴重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課堂教學上採用多元化的內容供學生選擇,這樣既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也為學生的自由發揮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如畫「蝦」,先講清蝦的結構,老師進行示範,強調用筆的方法,然後讓學生進行模仿各種蝦的動作表演,再講述有關蝦的有趣的事情,再觀看錄像讓學生對蝦有更深的了解,再讓學生進行創作,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一個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到了知識,也表現了自己的長處,使得每個學生都看到了自己的進步。

總之,小學生的國畫童稚味濃厚,彩墨效果強烈,與其工具勾線填色相雙更為自由舒展,對繪畫語言的應用及表達能力均有進一步的提高,同時加強少兒對祖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接觸、理解、為進行其它形式的教學奠定必要的認知基礎。也將會對兒童知識面的拓寬、想象力的豐富,形象思維的發達、創造能力的增強都有好處。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