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法布施

按語:法布施:「略說法有二種:一者、不惱眾生,善心慈愍,是為佛道因緣;二者、觀知諸法真空,是為涅槃道因緣。在大眾中興愍哀心,說此二法,不為名聞利養恭敬,是為清凈佛道法施。」,法布施優勝於財布施,「從法施中能出生財施,及諸聲聞、辟支佛、菩薩及佛。」但法布施並非無要求:「說法者,能以凈心善思,讚歎三寶,開罪福門,示四真諦,教化眾生,令入佛道,是為真凈法施。」但財布施並非不重要:「是二施和合,名之為檀行。」、是二施願求作佛,則能令人得至佛道,何況其餘!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檀波羅蜜法施義第二十

問曰:

云何名法布施?

答曰:

有人言:常以好語,有所利益,是為法施。

複次,有人言:以諸佛語妙善之法,為人演說,是為法施。

Advertisements

複次,有人言:以三種法教人:一、修妒路,二、毗尼,三、阿毗曇,是為法施。

複次,有人言:以四種法藏教人:一、修妒路藏,二、毗尼藏,三、阿毗曇藏,四、雜藏,是為法施。

複次,有人言:略說以二種法教人:一、聲聞法,二、摩訶衍法,是為法施。

問曰:

如提婆達、呵多等,亦以三藏、四藏、聲聞法、摩訶衍法教人,而身入地獄,是事云何?

答曰:

提婆達邪見罪多,呵多妄語罪多,非是為道清凈法施,但求名利恭敬供養。噁心罪故,提婆達生入地獄,呵多死墮惡道。

複次,非但言說名為法施;常以凈心善思以教一切,是名法施。譬如財施,不以善心,不名福德;法施亦爾,不以凈心善思,則非法施。

複次,說法者,能以凈心善思,讚歎三寶,開罪福門,示四真諦,教化眾生,令入佛道,是為真凈法施。

Advertisements

複次,略說法有二種:一者、不惱眾生,善心慈愍,是為佛道因緣;二者、觀知諸法真空,是為涅槃道因緣。在大眾中興愍哀心,說此二法,不為名聞利養恭敬,是為清凈佛道法施。

如說:阿輸伽王一日作八萬佛圖,雖未見道,於佛法中少有信樂,日日請諸比丘入宮供養,日日次第留法師說法。

有一三藏年少法師,聰明端正,次應說法,在王邊坐,口有異香;王甚疑怪,謂為不端,欲以香氣動王宮人,語比丘言:「口中何等?開口看之。」即為開口,了無所有;與水令漱,香氣如故。王問:「大德!新有此香?舊有之耶?」比丘答言:「如此久有,非適今也。」又問:「有此久如?」比丘以偈答言:

「迦葉佛時,  集此香法,  如是久久,

常若新出。」

王言:「大德!略說未解,為我廣演!」答言:「王當一心,善聽我說:我昔於迦葉佛法中,作說法比丘,常在大眾之中,歡喜演說迦葉世尊無量功德、諸法實相、無量法門,殷勤讚歎,教誨一切;自是以來,常有妙香從口中出,世世不絕,恆如今日。」而說此偈:

「草木諸華香,  此香氣超絕,

能悅一切心,  世世常不滅。」

於時國王愧喜交集,白比丘言:「未曾有也!說法功德,大果乃爾!」比丘言:「此名為華,未是果也。」王言:「其果云何?願為演說!」答言:「果,略說有十,王諦聽之!」即為說偈言:

「大名聞端政,  得樂及恭敬,

威光如日月,  為一切所愛,

辯才有大智,  能盡一切結,

苦滅得涅槃,  如是名為十。」

王言:「大德!贊佛功德,云何而得如是果報?」爾時,比丘以偈答曰:

「贊佛諸功德,  令一切普聞,

以此果報故,  而得大名譽。

贊佛實功德,  令一切歡喜,

以此功德故,  世世常端正。

為人說罪福,  令得安樂所,

以此之功德,  受樂常歡豫。

贊佛功德力,  令一切心伏,

以此功德故,  常獲恭敬報。

顯現說法燈,  照悟諸眾生,

以此之功德,  威光如日曜。

種種贊佛德,  能悅於一切,

以此功德故,  常為人所愛。

巧言贊佛德,  無量無窮已,

以此功德故,  辯才不可盡。

贊佛諸妙法,  一切無過者,

以此功德故,  大智慧清凈。

贊佛功德時,  令人煩惱薄,

以此功德故,  結盡諸垢滅。

二種結盡故,  涅槃身已證,

譬如澍大雨,  火盡無餘熱。」

重告王言:「若有未悟,今是問時,當以智箭破汝疑軍。」王白法師:「我心悅悟,無所疑也。大德福人,善能贊佛。」

如是等種種因緣,說法度人,名為法施。

問曰:

財施、法施,何者為勝?

答曰:

如佛所言:「二施之中,法施為勝。」所以者何?

財施果報,在欲界中;法施果報,或在三界,或出三界。複次,口說清凈,深得理中,心亦得之,故出三界

複次,財施有量,法施無量。財施有盡,法施無盡;譬如以薪益火,其明轉多。

複次,財施之報,凈少垢多;法施之報,垢少凈多。

複次,若作大施,必待眾力;法施出心,不待他也。

複次,財施能令四大諸根增長;法施能令無漏根、力、覺、道具足。

複次,財施之法,有佛無佛,世間常有;如法施者,唯有佛世乃當有耳

是故當知法施甚難!云何為難?乃至有相辟支佛不能說法,直行乞食,飛騰變化而以度人。

複次,從法施中能出生財施,及諸聲聞、辟支佛、菩薩及佛。

複次,法施能分別諸法:有漏、無漏法,色法、無色法,有為、無為法,善、不善、無記法,常法、無常法,有法、無法。一切諸法實相清凈,不可破不可壞。如是等法,略說則八萬四千法藏,廣說則無量。如是等種種,皆從法施分別了知。以是故,法施為勝。

是二施和合,名之為檀行。

是二施願求作佛,則能令人得至佛道,何況其餘!

問曰:

四種舍,名為檀。所謂財舍、法舍、無畏舍、煩惱舍。此中何以不說二種舍?

答曰:

無畏舍,與屍羅無別,故不說;有般若故,不說煩惱舍。若不說六波羅蜜,則應具說四舍。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