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各地傳統美食,你的家鄉吃的什麼?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代詩人杜牧寫下的這首七言絕句《清明》千古傳唱,似乎奠定了清明節「清冷傷情」的情緒基調。

不過,清明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傷,更有萬眾踏青、共享美食的種種歡樂。清明將至,春天的氣息真正濃郁起來,也是許多食材最美的年華,不少極具春色的美食一一登場。所謂「民以食為天」,清明在全國各地一代代地演化成一場——

青糰子—江南

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清明節,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

江南的「麥漿草」,清明而生,過則難覓。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間揪一把「麥漿草」,回家搗爛壓汁,汁拌進晾乾的水磨純糯米粉里,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民間訣竅還要放入一小塊豬油,團好坯入籠蒸熟,出籠時再薄薄刷一層熟菜油在表面。如此,油綠如玉、糯韌綿軟的青糰子便亭亭於眼前。

清明果----浙江

浙江各地清明前戶戶磨糯米粉、采「清明草」或艾葉做清明果。人們採摘葉頂,洗凈搗爛和以糯米粉。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或綿菜汁頓時變得通體碧綠,鮮嫩欲滴。餡兒有豆腐乾和著韭菜的,有熏肥腸拌芥菜末的。有包成糰子的,有做成圓餅的,一個個碧綠剔透,美麗極了。

客家--- 艾粄

上山採摘青草后,回家洗乾淨後放到開水中「燙」去苦澀的味道,然後剁碎,和以糖、糯米粉或者麵粉,製成印子般大小的圓餅蒸熟即成「清明粄」。清明時節雨綿綿,艾果柔柔鄉情牽,只有這青青香香的清明果依然充滿誘惑,依然耐人尋味。

子推饃---山西

相傳,晉文公為感念忠僕介子推,曾寫下:「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下令清明這一天不準動煙火,只能吃冷食冷盤。民間特以「子推饃」為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子推饃,農家人又稱老饃饃,一個重約一斤,裡面包著雞蛋或紅棗,上面捏制有頂子,四周貼面花。做面花是陝北婦女的拿手好戲,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蒸出來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藝術珍品,令人愛不釋手。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特色與習俗,你的家鄉清明吃什麼呢?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