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為什麼可以治病?

中醫用來治病的藥物是中藥,而中藥大多取自於天然的植物、動物、礦物,其中尤以植物為多,所以在古代,中藥也被稱為「本草」。

相傳,中藥的發現和運用,都來自起源於神農氏,自古民間有「神農嘗百草」 的傳說。

中醫認為,人和萬物都得天地一氣而生,但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人得病就是人體氣機出現了偏盛偏衰的情形,所以要借藥物之偏性來調整人體的盛衰。古人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中醫用藥是草根、樹皮、昆蟲、土石的形、色、氣、味來

劃分其陰陽五行歸屬的。比如,根莖的葯可以鑽頭土地,所以有通里的作用,如白芍;樹枝、樹梢則有生髮之性,如桂枝;樹皮有包裹、收斂的特性,如肉桂,而果核的收斂性質又大於皮類;花兒有宣散鬱結的作用,如月季花、玫瑰花;果實生在高處卻最終要下落,所以有使氣下行的作用。

Advertisements

中藥能治療各種疾病,主要依靠是其所具有的偏性,這個偏性是恢復人體內在平衡、治癒疾病的關鍵所在。中藥的偏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藥物的「氣」,另一個是藥物的「味」。所謂中藥的「氣」,是中藥所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特性,也成為「四性」。如薄荷給人清涼的感覺,它的氣就是涼的;生薑給人溫熱的感覺,它的氣就是溫的。不同的藥物都具有不同的氣,其中寒和涼屬於同一種性質,溫和熱屬於同一種性質,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異而已。

中藥所具有的「四氣」對於疾病的治療具有什麼作用呢?我們知道,人是一種恆溫的動物,正常情況下,人體需要在產熱和散熱之間保持平衡來保持體溫的恆定。當內外界因素擾亂了這種平衡,導致了疾病的發生后,人體的產熱和散熱的平衡也往往遭到破壞,如果產熱多餘散熱,則會出現發熱、功能亢進等癥狀,反之如果散熱多於產熱,則會出現畏寒、功能衰退等癥狀,所以這也意味著疾病可以分為兩大類,熱症和寒症。而中藥的「四氣」就是用來糾正人體在生病狀態下寒熱失衡情況的。寒涼葯可以抑制人體的新陳代謝,減慢器官臟腑的活動和血液循環,所以用來治療熱症;溫熱葯開業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加快臟腑器官的活動和血液循環,所以用來治療寒症。中醫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上說「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說的就是藥物四氣對寒熱症的治療作用。

Advertisements

中藥的「味」,是說味道,也就是味蕾對中藥的感覺,一般地,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種,所以也稱為「五味」。其中某些藥物沒有特殊的味道,中醫稱為「淡味」,由於味道不顯,因而中醫常把淡味並附於甘味。又有些藥物具有澀味,由於澀味與酸常並存而類似,所以中醫又把澀味並附到酸味之中。

中藥所具有的」五味」對於疾病的治療具有什麼作用呢?大家都吃過芥末,知道吃芥末時常常有通鼻竅的感覺,這說明辛味具有開通、發散的作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用到辛味的這一作用,比如平時受點風寒,鼻塞流涕,頭痛惡寒,這是熬上一晚薑湯,趁熱喝下,再蓋上一床被子出一身汗,人就會感覺輕鬆很多,這就是利用了生薑氣溫味辛的特性來發散風寒。同理,中醫發現,酸味具有收斂、澀滯的作用,苦味具有瀉火、燥濕的作用,甘味葯具有補益和緩的作用,鹹味葯具有瀉下、軟堅的作用,淡味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從藥物的味道上來推測和發現藥物的作用,比如酸棗仁、五味子、山茱萸等藥物都具有酸味,所以能起到收斂止汗的功效,而黃芪、黃連、黃柏等藥物都具有苦味,所以能起到清熱燥濕的功效;再比如,茯苓、薏苡仁這些藥物都具有淡味,所以能起到利水滲濕的功效等等。

中藥的自然特性為什麼能對疾病起到明顯的治療作用呢?我們知道,中藥所用的藥物,大多來自天然的動、植物和礦物,這些藥物都是在自然環境下孕育產生的,他們在和自然界的氣候、地理環境等綜合因素對抗、適應的過程中,勢必會在體內形成一種能對抗和適應外界因素的物質,所以在不同的自然因素下形成的藥物,它體內所產生的物質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物質能對人體的內在平衡產生不同的影響,這就構成了中藥變化萬千的作用和功效。如生產在炎熱地帶的植物(如蘆薈、仙人掌),往往會在體內產生具有清涼滋潤特性的物質,用以對抗外界的炎熱和乾旱,這種物質對人體內在平衡的影響就是抑制人體新陳代謝、減緩臟腑的活動,減慢血液循環等,可以治療人體機能亢進而引起的火熱病。如生長在高寒地帶的植物(如雪蓮、人蔘)等,往往會在體內產生具有溫熱特性的物質,用以對抗外界的寒冷,這種物質可以治療人體機能衰退而引起的虛寒病。現在我們知道,這種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完全可以信賴他、肯定它,並在疾病的治療中大膽地使用它。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