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海味「八珍」之一,自古就是餐桌座上賓——海參

海參,海參綱的一類棘皮動物統稱,身體呈圓柱形,兩側對稱,體壁肉質,內含細小骨片,海參平時靠著腹面的管足在海底緩慢移動,若是一動不動趴在海底,就像一坨酸黃瓜,故名「海黃瓜」。全世界有1000多種海參,形態多樣,顏色豐富,在各大海域都有它們的身影,有些海參的背面管足退化成圓錐狀肉刺狀的疣足,根據肉刺有無,從外觀上大致可以把它們分為兩大類,一類背面光滑,稱為光參;背上有刺的則稱為刺參。

仿刺參(Apostichopus japonicus),也就是大夥口中的「刺參」,隸屬於刺參科、仿刺參屬,分佈於我國的山東、遼寧一帶的冷水域,其中大連和煙台出產的品質最好!還有一些常見的「刺參」,如花刺參(Stichopus variegatus),綠刺參(S. chloronotus),則是刺參屬的。兩屬區別在於,仿刺參屬骨片為穿孔板,無C形體,刺參屬骨片為桌形體,有C形體。另外還有一種顏色鮮艷刺目,體型巨大的梅花參(Thelenota ananas),在我國南海比較常見,也是可食用的美味~

別看仿刺參多了一個「仿」字,就覺得人家是冒牌貨,它幾乎是市面上最主流的食用海參了,體壁韌厚而軟糯,品質上乘,被譽為「參中之冠」,頗受食客追捧。仿刺參體壁呈褐色透明狀,從外到內可分為4層:表皮層、結締組織層,肌肉層和體腔內皮層,讓人倍感口感脆嫩,餘味糯口的就是肌肉層和結締組織層,含有豐富的肌肉纖維和膠原蛋白。

相比其他一些皮膚光滑的海參,仿刺參背部的4~6行的圓錐狀肉刺,讓人印象深刻,像極了一種古代守城兵器,原木包裹著黑色的鐵皮刺,謂之「滾子」,至今遼東半島的漁民還會把新鮮的仿刺參叫做「滾子肉」。《金瓶梅》中有道菜叫《一龍戲二珠湯》,描述為「一個碗內兩個肉圓子,夾著一條花筋滾子肉」,這裡的花筋滾子肉,指的就是仿刺參的肉刺體壁和內腺管(俗稱海參筋)。要是不小心長得圓胖一點,就像個流星錘咯。

仿刺參腹部長滿了管足,能附著在礁石上,不被水流沖走,靠著肌肉的收縮和管足的協同,它們能在富含碎屑的泥沙沉積物中緩慢移動,大群的仿刺參過境,那陣仗就像是一群海洋角馬大軍,貪婪地翻食著泥沙中的食物。它的口位於腹面前端,有一圈20來個呈樹冠狀伸展開來的觸手,能分泌粘液粘附海水中漂浮的細小有機碎屑,完成攝食動作。

我們用嘴巴鼻子呼吸,仿刺參卻用肛門來呼吸。它們的消化道首尾相連,迂迴曲折,其末端靠近肛門膨大為排泄腔,由此向內突起呈一對分支的樹狀結構,我們謂之「呼吸樹」,通過排泄腔和呼吸樹的收縮和擴張,海水源源不斷地從肛門進入到呼吸樹的管壁進行氣體交換,完成呼吸作用。此外,仿刺參幾無利齒,也無堅殼,如遇到危險如何自保?一言不合就「噴污」唄,把呼吸樹啊,內臟什麼的啊,一起噴射迷惑敵人,想像下你抓海參不成,反而被各種粘糊糊的東西射了一臉.......不過別擔心,仿刺參的再生能力很強,體腔內組織有變形和新建的功能,加上肌細胞的去分化,假以時日,「被掏空」的參體也會「滿血復活」。

以前尋常百姓家想吃刺參並非易事,除了身價被大肆炒作抬高外,它們自身嬌嫩,脾氣古怪,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仿刺參離開海水后,在幾個小時內會緩慢發生化皮現象,也就是「自溶」,等你發覺時已成一灘膠水了。這是由於仿刺參體內的自溶酶在做怪,離水后理化性質一變,溫度一高或者遇到油分,海參自溶酶就會活化,啟動極端的應激反應,溶解掉大部分體壁,真真是「質本潔來還潔去」。漁民們為了保存參體,常加鹽晒乾製成乾貨,防止其自戕造成的損失。

所以想吃新鮮的仿刺參,那你就要北上了,遼寧山東一帶海水溫度低,營養豐富,此等環境下孕育出來的仿刺參自然品質不俗。南方人民想吃「滾子肉」著實不容易,只能高價買干製品發泡,不過現在台灣、福建都克服了這一難題,用低溫海水成功養殖了仿刺參,大規模的養殖產業漸漸使得刺參昂首挺胸,進入了千家萬戶的餐桌上。

不管是干品發泡還是新鮮的,仿刺參好吃全靠你怎麼料理。因其本來並無味道,反之有股腥味,清燉略顯寡淡,燒制又須掌握調味和火候,否則如嚼橡膠。對此清代袁枚深有體會,他在《隨園食單》說過了:「海參無為之物,沙多氣腥,最難討好,然天性濃重,斷不可以清湯煨也。」想要把海參變得美味,無非就是讓其充分入味,而且保持豐腴軟糯的肉身,若非經驗老道的大廚,很難把其燒好。

魯菜的代表作蔥燒海參,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難題,新鮮或者是泡發好的仿刺參開膛破肚,斜切成條,用雞湯過焯備用,再把大蔥切段,只留蔥白,下鍋煸至焦黃即可。此時加入海參,調入料酒醬油快速翻炒,倒入高湯沒過,小火煨制,待湯汁收到一半,即可勾芡起鍋。此菜觀之色澤油亮,聞之蔥香四溢,嘗之海參軟糯,飽滿多汁,入味香濃,鮮美可口,把海參的滋味和口感演繹到巔峰造極,令人拍手叫好。

此外,還有道家常菜,不是那麼考驗個人廚藝,那就是海參小米粥,只需熬一鍋小米粥,加入切好的刺參片,調料起鍋即可。米粥粘稠醇香,海參軟糯豐腴,沒有那麼重口,清爽宜人恰到好處。

中國人民食用仿刺參的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就是餐桌座上賓,被視為海味「八珍」之一。為此還有件趣事,據說在抗戰年代,物質匱乏時,教育家陶行之用師生們吃剩的肉皮做了一道「紅燒海參」,並即興賦詩一首:「肉皮膠質多,比肉更有益,燒得耙耙的,當吃海參席」。和魚翅、燕窩這些華而不實的美食界「奢侈品」一樣,仿刺參的營養成分很平民,其含量最多的是膠原蛋白,和肉皮凍差不多,被各種炒作成靈丹妙藥,這個鍋仿刺參不背的。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