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帶越長,壽命越短——大肚腩是痰濕體質的標誌

脂人、膏人、肉人,看你是哪種人?

在《黃帝內經》中把肥胖的人分成了三類,分別是脂人、膏人和肉人,其中,脂人一般四肢勻稱,脂肪多,肉很鬆軟,走起路來富有彈性,屬於我們的陽虛體質,肉人一般皮肉緊湊,氣血充盛,肌理緻密,大多數屬於平和體質,而膏人則專指肚子很大的胖人,這種人一般都是痰濕體質。

中醫理論認為,正是由於膏人體內的津液代謝不夠暢通,容易產生痰濕,泛溢肌膚,或停滯體內,從而形成肥胖。

中醫有句話叫「津液不歸正化。」脾主運化,喝進來的水,吃進來的食物,如不能轉化為人體可以利用的津液,就會變成水濕,水濕停聚過多,就形成了飲,飲積聚過多,又受熱邪煎煉,就成了痰,所以,這類人往往是脾出現了問題。

痰濕體質的人應當注意環境調攝,不宜居住在潮濕的環境里,在陰雨季節要注意濕邪的侵襲。飲食調理方面,少食肥甘厚味,酒類也不宜多飲,切勿過飽,多吃蔬菜水果。

化痰利濕的食物有哪些?

本草綱目上記載了一些具有健脾利濕,化痰去痰的食物,如荸薺、白果、扁豆、紅小豆等。

調養寒濕體質的飲食方法很多,這裡就給大家推薦一款簡單易行的玉米紅豆薏米粥。準備薏米40克大米60克,玉米粒兒、紅豆各30克,鹽2克.大米、薏米、紅豆泡發洗凈,玉米粒兒洗凈。鍋置火上,倒入適量的清水,放入大米、薏米、紅豆,以大火煮至開花,加入玉米粒拌勻即可。

玉米紅豆薏米粥,有袪濕排毒的功效,有助調養寒濕痰濕體質。

寒濕體質養生宜重祛痰除濕。

痰濕體質人群多是多吃少動的一類人群,比較容易出現,先貧后富,先苦后甜,先餓后飽成長經歷的企業家、官員、高級知識分子等人群中。痰濕體質的人易患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痰濕體質的人在生活中除了前面提到的飲食之外還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調理。

一、家居環境,多曬太陽

痰濕體質的人,起居養生要注意多曬太陽,陽光能夠散濕氣,振奮陽氣,濕氣重的人,經常泡泡熱水澡,最好是泡得全身發紅、毛孔張開最好,痰濕體質的人,穿衣服要盡量寬鬆一些,這也有利於濕氣的散發。

二、藥物調養,健脾胃去痰濕

痰濕體質者也可以用一些中藥來調理:肺部上焦的痰濕可用白芥子、陳皮;陳皮和党參,白扁豆和在一起是治中焦的痰濕;赤小豆主要是讓濕氣從小便排走。

三、經絡調養,中脘、水分、關元穴

改善痰濕體質的主要穴位有:中脘、水分、關元穴等,最適合用艾條溫灸,一般灸到皮膚髮紅、發燙,每次腹部、背部、下肢穴位各取1個穴位灸。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灸後有口苦咽喉干痛,舌苔發黃,大便乾結,夢多和失眠等癥狀,癥狀明顯的停灸即可。

中脘穴

中脘穴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治療噁心、治療燒心、噯氣、治療慢性肝炎、治療慢性胃炎、胃痛,輔助消化等。

取穴方法: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主治疾病

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反胃,吞酸,納呆,食不化,疳積,膨脹,黃疸,腸鳴,泄利,便秘,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痛,失眠,驚悸,怔忡,臟躁,癲狂,癇證,屍厥,驚風,產後血暈。

人體穴位配伍

配百會穴、足三里穴、神門穴治失眠、臟躁;配膻中穴、天突穴、豐隆穴治哮喘;配梁丘穴、下巨虛穴治急性胃腸炎;配肝俞穴、太沖穴、三陰交穴、公孫穴治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配上脘穴、梁門穴(電針20分鐘)治膽道蛔蟲症;配陽池穴、胞門、子宮穴(針灸並用),治腰痛、痛經、月經不調(子宮不正);配氣海穴、足三里穴、內關穴、百會穴治胃下垂。

水分穴

水分穴,別名:中守穴,中管穴,分水穴。為任脈上的重要穴位之一,主治腹瀉等疾病。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

【主治】水腫,小便不通,腹瀉,腹痛,反胃,吐食。

【配伍】

配天樞、三陰交、足三里,有調和氣血,健運脾胃的作用,主治繞臍痛,腹瀉,納呆。

配氣海,有行氣利水的作用,主治氣滯水腫。

配三陰交、脾俞,有健脾利水的作用,主治脾虛水腫。

配陰交、足三里,有健脾和胃,活血祛瘀,益氣行水的作用,主治鼓脹。

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處,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關元穴臨床上多用於泌尿、生殖系統疾患。

保健方法

溫灸:用扶陽罐每天溫灸3-5分鐘,有強腎壯陽,增加男性性功能的功效,建議長期堅持使用,效果顯著。

按摩:按揉法或震顫法。震顫法是雙手交叉重疊置於關元穴上,稍加壓力,然後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動。操作不分時間地點,隨時可做。注意不可以過度用力,按揉時只要局部有酸脹感即可。

貼膏藥:穴位敷貼法。可以將腰腎膏等貼在關元穴上,用於補腎虛,也可以用其他膏藥敷貼。

穴位配伍

配陰陵泉、帶脈穴治赤白帶下;配子宮穴、三陰交治月經不調、崩漏;配大腸俞、曲池治臍周作痛;配天樞、氣海治腹脹腸鳴、泄瀉。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