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孔子說:「把《詩》三百篇背得很熟,讓他處理政務,卻不會辦事;讓他當外交使節,不能獨立地辦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麼用呢?」

儒學主張學以致用。《詩》在孔子看來,本身就是從政的必讀科目,或講,讀了《詩》,就應該通曉政治、外交。讀後不能活學活用,這人也就毫無用處了。孔子講的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過於講究學術的實用價值,也影響了學術的發展,很多學科,特別是哲學,很難下一子融到政治、經濟、文化中去,其本身有本身的發展之道,需要特定的良好的環境來成長。以現在的觀點看,社會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不可能讀書者都去從政;人和人不同,有的人悟性高,學了馬上就能用,有的人就適合作純學術研究,把所學用於社會生活不是他的特長。

Advertisements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當政者本身言行端正,能做出表率模範,不用發號施令,大家自然起身效法,政令將會暢行無阻;如果當政者本身言行不正,雖下命令,大家也不會服從遵守。

當領導的人責任最大,因為他宣布的任何政策法令,都必須自己先遵照執行。如果領導者本身行得正,辦一切事都合規矩,自然能得民眾的擁護,不用下命令,大家也會依照去實行,所以說不令而行。《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中講:「君子欲政之速行也者,莫若以身先之也;欲民之速服也者,莫若以道御之也。」如果領導者想迅速地推行政令,沒有比自己先身體力行更好的辦法了;如果想使民眾很迅速地服從,沒有比以道來教導民眾更好的了,強調的也是領導者身體力行的重要性。

Advertisements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