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桂醇治療嬰幼兒血管瘤的療效好嗎?正確認識聚桂醇的優缺點

血管瘤是嬰幼兒常見的先天性良性腫瘤,發病率高,女嬰多發,女:男為3:1。嬰幼兒血管瘤可以發生在身體上任何一個位置,頭面、頸部、四肢、身軀等,甚至內臟也有。有的出生時就顯現,有的出生后不是特別明顯,或只是一個小紅點,彷彿像是起紅疹或被蚊子叮到一樣,幾周內會迅速增大並高出皮膚。此時常是家長最迫切求治的時期。血管瘤的治療方法有很多,其中聚桂醇泡沫硬化劑也是其中一種。

嬰幼兒血管瘤可分為淺表血管瘤、深部血管瘤(組織成分同淺表血管瘤,但位於皮下)和混合型血管瘤(淺表血管瘤和皮下深部血管瘤並存)。其中淺表血管瘤起源於真皮淺層,即過去所稱的草莓狀血管瘤。過去認為絕大部分嬰幼兒血管瘤可自行消退,對其治療是等待和觀察,只有發生潰瘍、壞死、出血及影響功能的患兒才進行治療干預。現在認為還是儘早治療為宜,特別是發病最開始幾天內,由於瘤體不會繼續生長,治療結果將顯著改善。迄今為止,多種方法可用於血管瘤的治療,如糖皮質激素、β受體阻滯劑、咪喹莫特、平陽黴素、激光、冷凍、微波、手術或同位素敷貼等方法。這些方法各有優缺點。1932年有學者首次報告硬化治療了20例血管痣患者,認為硬化治療有效、簡單及費用低。1938年首次綜述了血管瘤的硬化治療。但硬化治療后,多數患者抱怨重度疼痛,並有發生潰瘍和組織壞死。

Advertisements

聚桂醇又名乙氧硬化醇或聚多卡醇,是歐美國家臨床應用最廣泛的硬化藥物,主要應用於靜脈曲張、靜脈畸形、血管瘤、內痔、囊腫性疾病等的硬化治療。最初作為麻醉劑,發現血管內注射高濃度聚桂醇出現血管壁剌激作用。因此從1967年起,聚桂醇就被用作硬化劑主要用於靜脈曲張的治療。聚桂醇具有硬化止血作用靜脈血管旁、血管腔內局部注射聚桂醇后,可直接損傷血管內皮,促進血栓形成,繼而產生炎性病變和組織纖維化,纖維化條索代替病理性血管導致病理性血管永久閉塞,從而達到硬化目的。

與以往液體硬化劑比較,聚桂醇毒性低變態反應率低,不良反應小,安全性明顯提高,並有麻醉效果,注射時疼感低。有臨床研究對56例非隨機血管瘤患兒採用聚桂醇治療,治癒率達71.4%,有效率為85.7%,明顯高於血管瘤自然消退的痊癒率。證明聚桂醇治療能有效抑制血管瘤增生,促進其消退。研究中無1例患兒發生局部壞死、潰破、神經功能障礙、感染和瘢痕形成,證明應用聚桂醇注射治療血管瘤有一定的療效。

Advertisements

作為泡沫硬化劑,在臨床應用中醫生也應警惕泡沫的風險。治療時遵從該藥液說明書上的禁忌證、有關總量與濃度的說明。常規應用聚桂醇總量40ml以內未見嚴重併發症,但超過這個量可出現乾咳、胸悶、一過性缺血性休克和黑矇等不良反應。

其次治療時要考慮血管瘤患兒年齡、類型及部位。因為部分藥液可能流入周圍的動脈循環導致阻塞從而壞死,特別是存在解剖變異或病理性動靜脈瘺時。已有報道1例眉間皮下血管瘤患兒採用聚桂醇硬化治療后,視網膜中央動脈和睫狀后動脈阻塞導致眼無視覺、上瞼下垂及全眼外肌麻痹,1個月後上瞼下垂及眼外肌麻痹緩解,但仍無視覺。因此眶周血管瘤病變不應進行硬化治療。對於瘤體病變成分位於皮下組織層較多的血管瘤,硬化療法常優於其他方法,可多次治療,也可與其他療法聯合。

對於嬰幼兒皮膚血管瘤治療方案的制定,應綜合考慮患者年齡、癥狀及血管瘤類型、生長時期、腫瘤大小、生長部位等因素,及時準確診斷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並適時考慮多種方法綜合治療,以期達到治療疾病、改善外觀、減少併發症的目的。不提倡採取等待的策略,容易對患兒造成危害。

聲明:此文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的血管瘤知識,嚴禁用於商業用途。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能作為實際臨床指導和用藥指導治療依據。如果有相關疾病的患者,請及時就醫。部分內容來源於網路或專業書刊。如果造成侵權請聯繫作者及時處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