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政策變遷的民意視角

來源:《民主與法制》雜誌 作者:■ 張呂好

持續了三十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迎來重大變革。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以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應對由低生育率引起的人口老齡化危機。「建議」通過後,相關法律法規的修改將隨之啟動,政策細節的正式公布已指日可待。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改變了每個家庭的人員構成和整個國家的人口結構,這種變化仍將持續相當長時間,並且因人口紅利下降、老齡化加速,還將持續影響經濟、社會等領域的發展。

計劃生育政策以舉國之力長期推行,在不少地區甚至伴隨著一系列極端手段的運用,如一票否決制、強制墮胎、非法拆房與拘禁、開除公職等等。基層幹部被刻意推向與許多人為敵的境地,既給執法與被執法雙方帶來痛苦,也給全社會遺留了巨大的衝突隱患。

Advertisements

時移世易,當一項政策深陷阻滯發展、人心抱怨等危機,僅能維持表面的規範意義之後,剩下的就是如何合理地退出歷史舞台。因此,繼起初在農村放寬生育條件后,2013年推出的「單獨二孩」政策儘管只是實驗,卻真正撬動了結封多年的制度堅冰,在此基礎上,開放全面二孩政策只是時間問題,而在2015年年底前即公布人口新政,不僅超出社會的預期,也說明過渡性的改革政策,已不足以解決當前與今後的人口危機。

計劃生育政策的變遷,反映了民間的逐漸反轉、累積,並對公共政策形成了巨大壓力。裹挾著改革開放初期民心凝聚力強、國家意識濃厚、政府形象良好的優勢,計劃生育政策未經嚴格論證,便在一邊倒輿論氛圍下付諸實施,但實施該政策的原理匱乏、機制漏洞、消極後果以及科學性、合法性、公正性等問題,卻在實際推進過程中逐漸呈現。在這一過程中,部分問題得到解決,有些問題則被遮蔽甚至噤聲,缺乏誠實的數據調查和理論推演,這也是計劃生育政策逐漸引發社會質疑、民意發生反彈的重要原因。

Advertisements

生育權關乎基本倫理和公民權利,關乎每位公民的切身利益,然而計生政策的制定過程以及實踐中激進的執行方式卻忽略了個體基本權利的重要意義,也忽略了人口作為一項資源的重要價值,缺失理性、科學基礎的政策制定,久而久之,必將呈現短視、粗暴等諸多負面結果。

從歷史的角度看,計劃生育政策的變遷是一個引導和控制民意、轉而順應民意反彈的過程。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口的快速增長,構成了限制生育權的時代背景,其時,人口膨脹被理解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對立面,由此確立了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地位。但極端的生育權干預方式,固然有效控制了人口總量並收穫了數十年的人口「紅利」,但急劇下降的生育率以及對社會生育意願的改造,卻打破了人口和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使得政策不具有可持續性,最終將導致潛在的負面後果集中爆發。因此,在翻轉的民意和深刻的危機面前,政策變革成為唯一的選項。

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必須要容納民意、理性、科學因素。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具體法律法規的設計亦應體現這一原則,同時,還應以這一原則解決黑戶、超生、搶生、社會撫養費繳納等新人口政策實施前的遺留問題。更重要的是,應當以計生政策的變革為契機,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機制進行深入的反思和改革,保證所有公共政策始終排除利益團體等因素的干擾,行進於尊重民意、程序開放、科學理性、公正公平的軌道上。

運營人員: 唐駿 MX002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