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張愛玲的流言

作者:買超

讀了張愛玲的小說,再讀張愛玲的散文,會發現無數相似的情節與字句。尤其是讀過《小團圓》,再回望《流言》中的篇章,常會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華麗緣》里的那個戲台,變幻流轉的光線間,一群不那麼專業的民間戲子咿咿呀呀的唱腔,何以在張愛玲筆下有一絲幽怨、蒼涼的味道,讀罷《小團圓》就不顯得突兀了。那原本是張愛玲跑去浙東,尋找躲避鄉間的胡蘭成,路途中的見聞。那次見面后,張愛玲和胡蘭成的緣分走到了盡頭。

張愛玲與李香蘭

散文有時候倒不如小說那麼坦率,小說虛實相間,可以隨隨便便用虛構做擋箭牌,遮住真相,散文卻不好意思說是假的。所以《愛》裡面張愛玲開篇就說:「這是真的」,惟恐別人誤當作小說。張愛玲也許想說的是,真實的東西比虛構更殘酷,更飽含人世的蒼涼。但散文里還是粉飾過了,血色不那麼紅,淚痕不那麼重。有些時候,真實的東西是大家都不願看到,不願提及的,寧可用曲筆,用虛構,捏造一個小團圓的結局,搭建一個縹緲微茫的太虛幻境,或者乾脆把夢境當成真實來回述,《羅生門》的故事就是這麼發生的。小說或多或少都有造夢的痕迹在,即便冷靜、現實如張愛玲也如是。母親的故事正是《傾城之戀》的藍本,只是小說的後半部分寫香港陷落,是來自張愛玲的親身經歷。兩者合二為一,還是讓流蘇留住了愛人,一座城市的傾覆成就了一段纏繞迂迴的愛情。

看張愛玲談音樂、談繪畫、談京戲、談跳舞,到底是女性的筆調,細膩、精緻、綿密,一點閑淡又帶著人間煙火氣的趣味,卻又彷彿不經意間,流露出超出平凡女性的透闢。有時讓人覺得矯情,有些自以為是的孤高,有時又不免拍案稱絕,覺得這麼一個女人活得如此明徹清醒,簡直讓人心懷畏懼。

「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一個人生在一個混亂、沒落的家庭,各色人等都有一種頹廢、失衡的狀態,張愛玲的天才也像一棵人為扭曲的樹,蟠曲掙扎,樹瘤橫生,綻出一樹繁花如雪,卻又帶著無法釋懷的凄婉。

假如張愛玲不寫小說,只寫散文,這些散文的格局有些太瑣碎。但若對照張愛玲的小說讀,就拼起了一個完整的張愛玲。也就知道胡蘭成寫得那些東西,有多少是不靠譜的意淫了。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