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蓯蓉全世界有20種,中國有6種,其中管花肉蓯蓉效果更強

chaceae)植物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Y.C.Ma)的帶鱗片的乾燥肉質莖,又名蓯蓉、大芸、金筍、地精[1]。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其後古典《本草經疏》、《本草匯言》、《月華子本草》等多有記載。李時珍曰:「此物補而不峻,故有從容之兮」。肉蓯蓉味甘、咸,性溫,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的功能,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使用歷史,現代藥理學表明,肉蓯蓉除作為傳統的補腎壯陽中藥外,更兼具有抗衰老、增強記憶、提高免疫力等多種功能。

肉蓯蓉之父屠鵬飛

1 肉蓯蓉生物學特性及其資源概況

肉蓯蓉是一種多年生寄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從10~ 160cm不等,其寄主有護沙植物梭梭、鹽爪爪屬植物、檉柳科植物、珍珠材及禾本科植物芨芨菜等。當寄主根毛接觸到肉蓯蓉種子時,便從種孔進入,釋放特定化學激素,誘導種子萌發,萌發的種子將吸收器深入寄主根部,吸收營養和水分,逐漸形成根狀莖,根狀莖上產生不定芽,形成新的肉質莖,肉質莖大部分的時間在土中生長,只在5月前後才將穗狀花序伸出地面,開花結實,從出土到種子成熟大約一個月左右,種子成熟后,散落於流沙中,地上莖枯爛,植株死亡,完成一個發育期。肉蓯蓉主產於中亞、西亞及我國的內蒙古、新疆、陝西、甘肅、寧夏、青海一帶的荒漠中,適於在陽光充足、雨量少、乾旱、積溫高、晝夜溫差大的條件下生長,具一定抗寒和抗旱性。其原植物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屬的寄生植物,全世界約有二十種,我國有六種及一變種:肉蓯蓉、鹽生肉蓯蓉、管花肉蓯蓉、沙蓯蓉、蘭州肉蓯蓉、迷肉蓯蓉、六個種及一變種白花鹽蓯蓉。肉蓯蓉又名荒漠肉蓯蓉、梭梭大芸,是藥典收錄肉蓯蓉正品,植株體形較大,質量較好。近年來由於大量採挖,資源遭受嚴重破壞,因此我國不少地區也將本屬其它植物(鹽生肉蓯蓉、管花肉蓯蓉、沙蓯蓉、蘭州肉蓯蓉等)入葯使用。因此如何評價肉蓯蓉的質量和藥用價值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管花肉蓯蓉主要分佈在新疆,其作為肉蓯蓉的代用品已列入新疆地方標準,而鹽生肉蓯蓉在新疆、寧夏、內蒙均具有一定的蘊藏量,就其補腎壯陽作用而言,都可以代替肉蓯蓉入葯,另外內蒙也將沙蓯蓉作為肉蓯蓉的替代品。

管花肉蓯蓉

2 化學成分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外對肉蓯蓉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日本起步較早,隨著分離提取和檢測技術的飛速發展,已分離出多種類型的物質,主要可分為苯乙醇苷類、環烯醚萜類、木脂素類、多糖、生物鹼等。苯乙醇總苷是肉蓯蓉中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壯陽、抗氧化、增強記憶力等多種功能。對這一成分的研究也比較深入。目前共分離得到22個苯乙醇苷類成分,包括一個單糖苷,十四個雙糖苷和七個三糖苷。小林弘美先後從我國產鹽生肉蓯蓉中分離出了肉蓯蓉苷A、B、C、D及麥角甾苷等[7]。堵年生首次從荒漠肉蓯蓉中分離出海膽苷、肉蓯蓉苷A、麥角甾苷和2'-乙醯麥角甾苷[8],肉蓯蓉苷B、C、H也於1994年從本屬植物中分離。其後,屠鵬飛等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肉蓯蓉生葯和商品藥材中的苯乙醇苷類成分進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測定了松果菊苷和麥角甾苷含量。宋志宏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從管花肉蓯蓉中分離出2'-乙醯麥角甾苷、紅景天苷、crenatoside等七個苯乙醇苷類化合物,其中cre-natoside為首次從本屬植物分離得到。松果菊苷和麥角甾苷是肉蓯蓉中苯乙醇總苷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分別為0.10~0.53%、0.06~0.46%。肉蓯蓉中還含有環烯醚萜類、木脂素類、生物鹼、單萜苷、多糖多種有效成分。雷麗等從鹽生肉蓯蓉中分離得到了7個化合物:β-谷甾醇、香草酸、丁二醯亞胺、丁二酸(琥珀酸)、胡蘿蔔苷、2,5-二氧-4-咪唑烷基-氨基甲酸和半乳糖醇,其中香草酸和丁二醯亞胺為肉蓯蓉屬中首次分得。而研究表明荒漠肉蓯蓉提取物中還含有蓯蓉素、梓醇、丁香苷、甜菜鹼等成分。此外,還有一些關於肉蓯蓉的揮發性成分、氨基酸、無機微量元素的報道。

荒漠肉蓯蓉

3 藥理作用研究

據統計,肉蓯蓉在歷代增力配方中出現率居第一位,在滋補配方中僅次於人參居第二位,但要推動我國的這一傳統中藥進入國際市場,就必須在傳統中藥配方的基礎上開發出成分和療效確切的中藥新產品,這就需要對其藥理作用及其有效成分進行深入研究,這一領域吸引了研究者們的廣泛注意,其藥理作用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3.1 性功能和神經系統的影響肉蓯蓉對人體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和控制中心———下丘腦的老化有調整作用,改善陽虛動物的營養、體重、耐力和抗寒力等。對陽虛患者具有明顯的強壯作用和治療作用。其苯乙醇苷類化合物有治療因腎陽虛而導致的性功能障礙和健忘症[34,35]。陳亞瓊的研究表明肉蓯蓉作用與雌激素相似。其水溶液能顯著提高陽虛動物體重,延長持續運動時間,使耐凍時間、細胞SOD活力和血紅蛋白的含量一定度上恢復正常。宗桂珍[36]對肉蓯蓉和管花肉蓯蓉的藥理作用作了研究,其水煎液醇溶部分皆能顯著提高去勢大鼠精囊前列腺重量。而何偉的研究結果也表明麥角甾苷和甜菜鹼顯示了雄性激素樣作用。管花肉蓯蓉中不含甜菜鹼,但麥角甾苷含量比肉蓯蓉中要高,顯示了更強的壯陽作用。綜上所述,甜菜鹼具備一定的雄性激素樣作用,而苯乙醇苷類才是肉蓯蓉增強性功能的主要活性成分。

春季荒漠肉蓯蓉

3.2 免疫作用

肉蓯蓉屬於一種能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或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名貴中藥[38]。研究表明,肉蓯蓉水提取物可以顯著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可使被強的松抑制低下的非特異免疫功能恢復到一定水平[39]。宗桂珍[36]也報道肉蓯蓉可加強小鼠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多糖在其提取物中含量較高,其免疫作用應與之有關。而曾群力的研究[38]也證實了從肉蓯蓉中提取的多糖具有調節小鼠淋巴細胞免疫功能。因此肉蓯蓉多糖應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重要成分。另一方面,腎陽虛將導致免疫功能的低下和紊亂,因此補腎壯陽的作用與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有密切關係,具有補腎壯陽作用的苯乙醇苷類成分實際上也有助於提高機體免疫力,這也從側面反應了中藥中有效成分協同作用的治病機理。

管花肉蓯蓉

3.3 抗衰老和抗氧化作用

肉蓯蓉提取物能提高機體自由基清除酶SOD活性,從而減少自由基對機體的損傷,故有延緩衰老作用[40]。活性氧自由基是氧分子在體內代謝過程中反應生成的,若自由基產生量超過機體抗氧化體系的調節範圍,體內自由基將大量積累,從而造成組織細胞膜發生脂質過氧化反應,引起脂質、酶、蛋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損傷,因此自由基反應與衰老、癌變、炎症、輻射組織缺血有密切關係。王曉雯[42]指出肉蓯蓉總苷有清除體外自由基和對OH引起損傷的DNA損傷的保護作用,並推測其清除自由基作用可能是其抗衰老、抗輻射損傷與保護心肌缺血的機制之一。進一步研究表明,苯乙醇苷總苷對小鼠組織有抗氧化作用,對小鼠急性腦缺氧和小鼠心肌損害有一定的保護作用,這與其對SOD的保護作用和脂質抗氧化作用有關[43,44]。與此同時,研究者們就苯乙醇總苷中單一成分的抗氧化作用也作了大量研究。作為一種抗氧化劑,麥角甾苷通過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從而抑制D-Gal/Lps誘導產生的肝衰亡,而麥角甾苷對MPP+誘導產生的小腦神經衰弱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6],新疆肉蓯蓉苷B亦具有類似功效,能減輕MPP+誘導所產生的胞內活性氧自由基積累,從而保護過氧化引起的DNA損傷[47]。苯乙醇總苷物質分子內含有多個酚羥基,能結合體內自由基,從而避免自由基在體內的大量積累,保護機體免受過氧化損傷,是抗衰老和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另外,肉蓯蓉多糖和D-甘露醇也顯示了類似作用[48],但對於其抗衰老的機理尚不清楚。

管花肉蓯蓉

3.4 通便作用

荒漠肉蓯蓉和管花肉蓯蓉均具有通便潤燥和溫補腎陽的作用。肉蓯蓉的水提液能顯著提高小鼠小腸推進度,縮短小鼠排便時間,同時能明顯抑制大腸水分吸收,分析其活性成分為無機鹽類和親水性膠質類多糖。

3.5肉蓯蓉總苷有促進記憶,改善化學藥物所造成的記憶損害作用。苯乙醇總苷作為肉蓯蓉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還具有鎮痛、消炎作用[52,53]。另外還有肉蓯蓉苷類化合物鎮靜作用的2372005 Vol.17 No.2成喜雨等:肉蓯蓉研究進展 報道[54]。多糖除了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衰老作用外,在創傷癒合中亦有重要作用,能明顯促進成纖維細胞的生長[55]。

4 資源開發和利用

肉蓯蓉作為一味補益良藥,應用廣泛。內蒙古阿拉善蓯蓉集團開發出了滋陰補陽、潤腸通便、增強人體免疫功能、調節內分泌、延緩衰老的系列蓯蓉酒、蓯蓉養生液。日本將肉蓯蓉苷作為性機能障礙和健忘症的改善劑或治療劑,在美國松果菊苷也被製成保健品,用於提高機體免疫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肉蓯蓉藥材、製劑的需求量不斷增大。而大規模的破壞性開採使我國天然肉蓯蓉資源日趨枯竭。據報道,我國每年消耗肉蓯蓉約1500噸,而我國自己的產量不足1000噸(內蒙300噸,新疆400~500噸左右)。通過人工種植建立起肉蓯蓉及其寄主植物產業化栽培基地,在解決了資源短缺問題的同時實現了西部荒漠地區的環境治理;另一方面,組織培養為肉蓯蓉及其代謝產物的規模化生產帶來了希望。

管花肉蓯蓉

肉蓯蓉人工種植的基本技術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寄主選擇:利用自然植被的肉蓯蓉寄主資源生產肉蓯蓉投入少,節約時間,但存在產量低而不穩定,大面積生產難以控制灌溉和管理的缺點。另一途徑就是人工大面積種植紅柳、梭梭等寄主,再進行接種。吉木薩爾林木良種試驗站經過多年試驗開發出了六種寄主植物,其中雙效作用寄主一號是肉蓯蓉和優良牧草兼用型的新寄主,可獲肉蓯蓉以及每畝800公斤牧草產量的雙效收入,對促進畜牧業,解決林牧矛盾有著不可估量的潛力。

2、接種:自然狀態下,肉蓯蓉種子成熟后通過沙埋,接觸到寄主根,開始生長發育,這一過程接種率很低。因此,提高接種成功率是人工種植中一個重要環節。一種新的接種紙技術使原肉蓯蓉自然接種成功率從5~9/10000提高到1~ 35%,為肉蓯蓉的規模化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畝產鮮重穩定在80-120kg。而接種時種植深度對肉蓯蓉生長也有很大影響,種植淺出土快、個體小、數量多;種植深出土慢、個體大、數量少、產量低、生產周期長,所以從經濟角度來看,種植深度不宜太深,以期獲得穩定的產量。

3、田間管理:肉蓯蓉萌發后在地下生活,而沙漠中風大,容易使寄主根裸露,因此要及時培土。另外,生長過程中還應及時澆水、除草、防蟲。肉蓯蓉、管花肉蓯蓉及寄主梭梭、檉柳是國家三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人工栽培肉蓯蓉無論就解決葯源緊缺,還是保護珍稀瀕危植物,環境治理,其意義都是十分巨大的。而人工種植也存在一些缺陷:(1)播種和採收過程中將破壞肉蓯蓉寄主根基土層,從而影響其生長和土壤、水分動態平衡;(2)種子人工處理萌發的技術不成熟,離不開野生肉蓯蓉的原有天然生態環境;(3)環境影響大,質量和產量不穩定;(4)人工種植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工作,經費投入和產出比較大。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