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摘評(下)——數據為王

  • 尼採的結論是:戰爭是「生命的學校」,「那些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尼采其人

  • 敘事自我有一把鋒利的剪刀、一支黑色的粗馬克筆,一一審查著我們的體驗。至少有某些令人恐懼不悅的時刻就這樣被刪減或抹去,最後整理出一個有歡樂結尾的故事,歸檔備存。

  • 說實話,體驗自我和敘事自我並非各自獨立,而是緊密交織的。敘事自我也會用到我們的種種體驗,作為重要(但非唯一)的故事素材。反過來,這些故事也會塑造體驗自我的種種感受。舉例來說,在齋戒月禁食、在準備體檢時禁食,或者單純沒錢買東西吃,對於飢餓的感受就會有所差異。敘事自我對飢餓賦予不同的意義,就會讓實際體驗大不相同。

  • 荒謬的是,我們對一個想象故事做出的犧牲越多,就可能越堅持,只為了讓我們的一切犧牲和痛苦有意義。

所謂的「沉沒成本」,誰又能看著撒到地上的牛奶沒有半點痛惜。

  • 活在幻想里是一個遠遠較為輕鬆的選項,唯有這樣,才能讓一切痛苦有了意義。早在幾千年前,神職人員就已經發現了這個原則,許多宗教儀式和訓誡都以此為基礎。如果想讓人相信某些假想實體,比如神或國家,就要讓他們犧牲一些有價值的東西。犧牲令人越痛苦,他們就越會相信犧牲奉獻的對象確實存在。

奧林匹斯眾神

  • 我們的敘事自我寧可在未來繼續痛苦,也不想承認過去的痛苦完全沒有意義。最後,如果我們想把過去的錯誤一筆勾銷,敘事自我就一定得在情節中安排某個轉折,為錯誤注入意義。

人的自我欺騙,有時候僅僅就是為了讓在原本艱難的生活中的自己更加好過,無可厚非。

  • 於是我們知道,「自我」也像國家、神和金錢一樣,都只是虛構的故事。每個人都有一個複雜的系統,會丟下我們大部分的體驗,只精挑細選留下幾樣,再與我們看過的電影、讀過的小說、聽過的演講、做過的白日夢全部混合在一起,編織出一個看似一致連貫的故事,告訴我們自己是誰、來自哪裡、要去哪裡。正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自己該愛誰、該討厭誰、該怎麼對待自己。如果情節需要,這個故事甚至可能讓我們犧牲自己的生命。每個人的故事都有自己的類別:有些人活在悲劇之中,有些人上演著永不完結的宗教戲劇,有些人的日子過得像部動作片,也有不少人過著喜劇人生。但到頭來,一切都是故事。

  • 自由主義推崇自由市場和民主選舉,是因為自由主義相信每個人都獨一無二、各有價值,而且每個人的自由選擇就是權威的本源。但在21世紀,有三項「務實」的發展,可能會讓這種信念成為明日黃花:

    1.人類將會失去在經濟和軍事上的用途,因此經濟和政治制度將不再繼續認同人類有太多價值。

    2.社會系統仍然認為人類整體有其價值,但個人則無價值。

    3.社會系統仍然會認為某些獨特的個人有其價值,但這些人會是一群超人類的精英階層,而不是一般大眾。

  • 在自由主義面臨的三個實際威脅中,我們已經討論了兩個:

    第一,人類將完全不具價值;

    第二,人類整體仍然有價值,但個人將不再具有權威,而是由外部演算法來管理。

    自由主義面臨的第三個威脅在於:有些人仍然會不可或缺,演算法系統也難以了解,而且會形成一個人數極少的特權精英階層,由升級后的人類組成。

世界可能會隨著發展「摺疊」得更加嚴重。

  • 雖然現在大家常常談的是伊斯蘭宗教激進主義和基督教原教旨主義,但從宗教觀點來說,目前全世界最有趣的地方並非「伊斯蘭國」或美國南部的《聖經》帶(BibleBelt,信奉基督教福音派的地區),而是矽谷。在這裡,各個高科技大師正在為我們醞釀全新的宗教,這些宗教信的不是神,而是科技。科技宗教同樣提供過往宗教的一切舊獎勵:快樂,和平,繁榮,甚至是永恆的生命,但方法卻是在生前獲得地球科技的協助,而不是死後接受天堂的幫助。

矽谷(圖片來源於網路)

  • 第一次認知革命的心智改造,讓人類能夠接觸主體間的領域,也就讓智人成了地球的統治者;

    第二次認知革命則可能會讓神人接觸到目前還難以想象的新領域,讓神人成為整個星系的主人。

  • 真正的光譜和聲譜範圍,都比人類能看到和聽到的更為寬泛;同樣,心理狀態的頻譜也可能遠大於普通人的感知。人類肉眼只能看到波長在400納米到700納米之間的光,而在人眼這個小小的視覺範圍之外,還延伸出許多不可見的廣大領域,波長更長的有紅外線、微波、無線電波,更短的則有紫外線、X射線和γ射線等。

    同樣,心理狀態的頻譜可能無限延伸,但科學目前還只研究了其中兩小部分:次規範群體(sub-normative),以及WEIRD(Western,educated, industrialised, rich, anddemocratic,即來自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民主)群體。

基於特定樣本的研究只能反映特定群體的特徵,因此,要說什麼是真理和定論,還為時尚早。

  • 現代人類已經患上「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Out,FOMO),總在擔心自己錯過了什麼;雖然手中的選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但選了之後又很難全心全意對待。

現代人迷茫和恐慌的日常。

  • 數百萬年來,人類曾經是升級版的黑猩猩。而到了未來,人類則可能變成放大版的螞蟻。

進步的行進(圖片來源於網路)

  • 那麼,是什麼東西能夠取代慾望和經驗,成為一切意義和權威的本源?2016年,有一位候選人坐在歷史的接待室,等待面試。這位候選人名叫「信息」。目前最耐人尋味的新興宗教正是「數據主義」(Dataism),它崇拜的既不是神也不是人,而是數據。

  • 2013年1月11日,數據主義出現了第一位殉道者:艾倫·施瓦茨(AaronSwartz)。這位26歲的美國黑客在自家公寓自殺身亡。施瓦茨是個不世出的天才,14歲就協同開發出了關鍵的RSS(簡易信息聚合)通信協議。而他也是信息自由的堅定信徒,曾在2008年發表《游擊隊開放訪問宣言》(GuerillaOpen AccessManifesto),呼籲應讓信息流完全自由、不加限制。施瓦茨在宣言中表示:「無論現在信息儲存在何處,我們都必須獲得這些信息,複製並與全世界分享。我們必須收集沒有版許可權制的內容,並為這些內容建檔。我們必須購入那些未公開的資料庫,將內容公布在網上。我們必須下載科學期刊,上傳到文件共享網路。我們必須為了開放訪問,如游擊隊般奮戰。」

數據主義的殉道者,為了人類新時代的公平而戰。

  • 我們正努力打造出萬物互聯,希望能讓我們健康、快樂,擁有強大的力量。然而,一旦萬物互聯網開始運作,人類就有可能從設計者降級成晶元,再降成數據,最後在數據的洪流中溶解分散,如同滾滾洪流中的一塊泥土。

  • 如果把視野放大到整個生命,其他的問題或發展的重要性,都比不過以下三項彼此息息相關的發展:

    1.科學正逐漸聚合在一個無所不包的教條之中,也就是認為所有生物都是演算法,而生命則是進行數據處理。

    2.智能正與意識脫鉤。

    3.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演算法,可能很快就會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