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安 全 感

提到安全感這個詞,我們大家可能早已習以為常了,但是仔細推敲,卻又令人費解。具體什麼是安全感?不安全感形成的原因有哪些?作為父母,我們怎樣能夠更好的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一、什麼是安全感?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專家怎麼來定義安全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可能出現的對身體和心理的危險和風險的預感。它是一種感覺,一種心理,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自由的感覺。所謂的安全感,就是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它是一種信念,一種相信,只要你信任這個世界,包括信任你自己,你便有了安全感。

馬斯洛認為:具有安全感的人對他人抱有信任,寬容,友好熱情的態度,傾向於樂觀的、滿足的、輕鬆的 平靜的,開朗的、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具有安全的感的人感到被人喜歡,被人接受,從他人處能夠感到溫暖,將世界和人生理解為愜意的,溫暖的,慈善的。 缺乏安全感的人,對他人抱有不信任,嫉妒,敵視的態度,傾向於不滿足,感到孤獨、被遺忘、被拋棄,經常感到威脅、危險和焦慮。感到自己是不被接受的,受冷落的,受歧視的,將人生理解為危險的、黑暗的,敵意的,充滿殘殺的角斗場!表現出強迫性的內省,病態的自責,自我過敏,有負罪和羞怯感,不停息的為更安全而努力,表現各種神經質,逃避幻覺等,甚至有自殺的傾向。

既然缺乏安全感會有這麼多的負面情況,那麼,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哪?

常常聽到一些朋友訴說自己育兒的辛苦。自從孩子出生后,自己就一直堅持親自帶,怕老人帶不好,又怕沒有媽媽帶的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己什麼都為孩子做了,但是孩子卻不領情。在家裡是小老虎,蠻不講理,出門卻變成了小老鼠,不敢與人交流。這些孩子,大多都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缺乏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安全感缺乏,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父母的缺失:父母早逝、離婚或者長期外出,比如留守兒童。有的媽媽雖然在孩子身邊,卻對孩子不管不問,我在醫院裡經常見到這樣的場景,父母帶著孩子輸液,一手抱著孩子,一手拿著手機看,孩子哭了,給孩子嘴裡塞個棒棒糖,然後繼續看。二:父母沒有給到孩子真正的愛,沒有有效陪伴;限制孩子,溺愛孩子。三、父母關係不好,父母經常當著孩子吵架等。

我們知道了安全感缺乏的原因,那麼作為父母怎麼樣才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安全感哪?

首先,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夫妻關係和諧是家庭幸福的定海神針。要想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首先,父母應該加強自身的修養,從自己安全感的養成開始。全然的接納,無條件的信任和尊重孩子。我們一定要非常注意我們的面部表情,孩子看到爸爸媽媽臉的時候,看到的是自己,如果他看到的媽媽是從容的,有能力的、可愛的,她就覺得自己也是這樣,如果他看到媽媽的臉是焦慮的、愁苦的、憤怒的,他同樣會認為自己也是這樣的。這就是鏡子理論,相由心生。

父母即使有矛盾也不要在孩子的面前爭吵,當孩子經常處於父母爭吵的環境中時,孩子會有恐懼、猜測,爸媽是不是因為我不好才吵架的?他們是不是不愛我了?會不會離開我?由於孩子對大人的爭吵無能為力,因此,只能躲在角落裡哭泣,或是獨自生自己的悶氣,孩子會把這種怨氣寄存在心中,長大之後將會有扭曲的價值觀,因此,擁有和諧的夫妻關係,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是至關重要的!

二、把握好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

(一)0到3歲,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根據埃里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零到兩歲的時候,是嬰兒建立基本信任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兒童最孤弱,因而對成人依賴性最大,如果父母能以慈愛和慣常的方式來滿足兒童的需要,他們就會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如果這個階段他們的危機沒有得到解決,母親拒絕他們的需要或以非慣常的方式滿足他們的需要,他們就會膽小、懼怕,形成不安全感。特別是一歲半之前,要滿足孩子所有的需要, 當寶寶的心理需要關愛時,父母如果能夠及時給予,就好似在他的心裡築起一個安樂小窩,使他心靈充滿安定感,身心健康的成長,細心的媽媽要善於識別嬰兒發出的各種需求信號,及時滿足他們的身心需要,擁抱寶寶,與寶寶談話,逗寶寶笑,讓寶寶有真實的被愛的感受和愉快的生活經驗,這種互動能使寶寶順利有效的與外界溝通,產生對母親角色的信任與依賴感,並將這種信任感推及到其他人。

(二)陪伴但不干預孩子的活動。一歲半以後,寶寶的獨立性大大發展,特別希望擺脫大人的限制,自己爬爬走走,好奇心和探索欲比較強烈,這時父母為寶寶提供安全感,但不要過度保護,也就是陪伴但不過分干預,他需要大人時及時參與,不需要時就坐在旁邊干點自己的事情,漸漸的寶寶就能獨自玩耍,只要聽見大人的聲音或者感到大人在旁邊就放心了,這是寶寶的安全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水平提升的表現。陪伴時間的長短不是最重要的,陪伴的質量最重要。家規要提前制定,違反即懲罰,不能根據父母的心情好壞來獎勵或懲罰孩子!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的代價,不僅僅是失去了一個優秀的孩子,而且還可能會造成一個問題的孩子。

(三)縱容孩子的「破壞」行為。一些媽媽在看護孩子的時候會限制孩子的某些行為,甚至使用恐嚇的手段,這是很不利於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比如很多媽媽看見寶寶要去撿石頭,就跟他說:臟,不許拿;看見寶寶要去碰狗,就說:不許碰,會把手咬掉,會得狂犬病……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一些在嬰兒期形成的對某種東西或者現象的恐懼,往往會跟隨自己的一生。 三歲之前的寶寶,世界對他們而言新奇又陌生,一切成年人熟視無睹的現象,在他們眼裡都是奇迹,放手讓孩子自己探索,就是在告訴孩子,周圍的一切都是安全的,對你是接納的,你可以放心的去認識他們,而用限制恐嚇孩子的行為,只會讓孩子覺得周圍的環境處處兇險,這樣的孩子安全感底下,特別黏人,精力都被耗在跟自己的恐懼做鬥爭上了,沒有辦法進行各項開發身體智能的探索。

三、請不要說這些破壞安全感的話

1、」聽話,如果你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這句話,會讓寶寶覺得你的愛是有條件的。

2、「我說不行就不行」,完全不顧及孩子的感受,沒有尊重可言,讓親子關係對立和衝突,破壞孩子的公正性,妨礙孩子民主意識協商能力的發展。

3、「快睡覺,再不睡大灰狼來吃你啦」!這樣嚇大的孩子內心性格膽怯。請用欣賞鼓勵支持的話語代替批評責備懲罰,不要挾寶寶,無論是身體上還是情感上。

四、對孩子說愛的語言,擁抱孩子

父母要學會對孩子說:「媽媽(爸爸)愛你」,多擁抱孩子,要讓孩子一點一滴的感覺到你的無條件的接納和愛,儘可能多的陪在寶寶身邊,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注,多觀察寶寶,學會解讀寶寶給出的信息,並盡量滿足寶寶的需求,給寶寶多一點愛撫、親吻,雖然有的寶寶對媽媽的親昵會有些抗拒,但請相信他的內心也是無比高興的,不管孩子多大,都記得常常親親她,抱抱他。多和寶寶交流,就像她能聽懂你說的任何話一樣,每天都給寶寶說「媽媽愛你」,同時給寶寶一個無限愛意的擁抱,相信這種愛的傳遞勝過任何語言。

五、教育孩子,夫妻一致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夫妻達成一致。夫妻之間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一定要達成共識,更不能讓一方與另一方的意見背道而馳,這樣容易讓孩子無所適從!

六、父母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共情

我們放開了孩子的手,但是永遠不能忽視孩子的內心,孩子不需要你的干涉,但是他渴望你的積極關注。也只有真正讀懂孩子的父母才敢放手,孩子跟父母之間有一種特別的感情,「安全性依戀」的關係,這種感覺會伴隨人的一生。 而父母的關注和親密的愛,是形成孩子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兩個關鍵,當孩子不開心的時候,會感到難過,TA的情緒需要有人看到,不管TA的目的如何,TA首先希望有人關注到TA的情緒,而不是忽視和打擊。這樣能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是被父母關注的,重視的。

所以,當兒子一臉難過的帶著他的玩具找到我說:「媽媽,我的這個飛機翅膀掉啦」 的時候,其實這個時候他只是希望我能響應他的感受。 」你是不是覺得不開心?要不媽媽給你修修。」不管自己再忙,都要重視孩子的問題,因為那是他們眼裡的大事。「好的!」這時候兒子馬上就高興了起來,等著我鼓搗。就算修不好,孩子也不會難過了,因為父母感受到了她的情緒,並且積極的幫助了他,而這樣就足夠了。當孩子在學校不小心弄破了手。老師只是帶他去簡單的包紮了下,回到家裡,孩子低著頭,默默不語。這時候我說:「媽媽知道你疼,我會想辦法給你治好,但是需要你的配合和恢復的時間,你知道白細胞也挺忙的。」當他得到了積極響應,並且知道接下來會怎麼做的時候,孩子的焦慮就會打消,會感到安全。 父母要給孩子的,是心理上的呵護和關注,這樣才能共情、理解並尊重孩子。在孩子的行為上,請記得放手。讓他去感受獨立自主,發展自己的能力和思想。

愛 孩 子

總之。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和諧的家庭,父母溫暖的擁抱,真正的愛,高質量的陪伴,會給到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這份安全感,將伴隨在他以後的生活里,即使墜入谷底,他也有能力自己爬起來!也有勇氣微笑地面對這個世界!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