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罐頭的地方,就有地方罐頭

在沂蒙革命老區,流傳著一句俗語「有罐頭的地方,就有地方罐頭」。俗語中所指,就是盛產罐頭而聞名的地方鎮。

地方鎮位於山東平邑縣東陲,北依世界養生長壽之鄉,處沂蒙山區腹地。享有「中國果品加工第一鎮」的盛名,在特色小鎮的遴選中,因「罐頭」而聞名,故被評選為獨具特色的「罐頭小鎮」。

關於地方罐頭的來歷,早已有之。舊時有句民諺,「兩個濟寧州,趕不上一個地方大峪溝」。說的就是地方鎮憑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滋養出天寶山下,以黃梨、山楂、黃桃為主的萬畝果園。

不過,伴隨著碩果累累豐收的同時,往往也帶來滯銷的苦惱,為打破「豐產不豐收」的魔咒,地方鎮人在1986年走上了加工果品做罐頭的道路。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敢闖敢拼的地方人,開起了家庭作坊加工罐頭,90年代起,鎮上的罐頭廠規模已經達到300餘家。不僅罐頭廠眾多,選材的內容也比以往豐富了很多,黃桃、山楂、梨、桔子、甚至是蔬菜都可以做成罐頭。

Advertisements

隨著產能的不斷擴大,地方鎮的罐頭也開始銷往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一天能發3個專列,一個車皮載重60噸,一次發貨100個車皮,那時候平邑的鐵路因為罐頭的興起而變得異常繁忙。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那些天然製作的罐頭行銷大江南北。

地方鎮的罐頭產業,從簡單的作坊起步,逐步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果蔬罐頭加工鎮。面對全球化產業浪潮的衝擊,地方人把眼光放得更加長遠。在此期間,也經歷了一次改革創新的「蛻變」。

鎮里鼓勵罐頭加工企業融資兼并,砍掉落後加工廠,罐頭加工企業由300家減少到110家。積極促成建園區,抓技改,引人才,變過去低檔加工向高端製造轉變的改革。正是因為這種忍痛式的「刮骨療傷」,讓地方鎮的罐頭產業,迎來浴火后的重生。也切實做到了本文題中所言,「有罐頭的地方,就有地方罐頭」。

Advertisements

藉助特色小鎮建設東風,依靠科技創新,地方鎮將罐頭產品做大做強,賣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年盈利上億元。中國罐頭十強企業,僅地方一鎮,就豪據四個席位,名副其實的佔據了罐頭行業的半壁江山。

2016年,地方鎮加工銷售黃桃、山楂、桔子、草莓、雙孢菇、洋黃瓜等各類果蔬罐頭達90萬噸,創產值120億元。

如今,地方鎮的果蔬罐頭已獲國家地理標識認證,不僅行銷經全國各地,而且還通過了嚴格的美國國家檢驗,成為聯合國維和部隊專用水果罐頭,更是依託臨沂的強大物流而走出國門,遠渡重洋,出口歐美、東南亞、澳大利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取得如此豐碩成果的同時,地方人並沒有停下奮進的腳步。而是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在罐頭加工業的帶動下,形成了以果蔬罐頭加工為主,果品生產、印鐵制罐、玻璃製品、彩印包裝、信息中介、物流配載、建築安裝、餐飲服務等相關產業競相發展的罐頭產業集群。

地方鎮立足果蔬罐頭產業集群優勢的基礎上,果斷提出以打造「集約化現代罐頭食品加工園區」為核心,加大投入,著力打造「產業集聚、功能完善、休閑娛樂、旅遊觀光、生態宜居五位一體」的特色小鎮。

在特色小鎮的規劃中,九間棚旅遊區是地方鎮的另一張名片,聞名遐邇的九間棚精神發源地。

說起「九間棚」的來歷,還有一段苦澀的歷史。相傳在清朝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一戶劉姓夫婦逃荒躲難,來到了龍頂山上,發現有個天然石棚可以棲身,便住了下來。

石棚當屋,石板當床,刀耕火種,繁衍生息。後來,人口逐漸增多,便用石塊將石棚隔成九間,取名「九間棚」。從此,祖祖輩輩在這裡一住就是200多年。

上世紀八十年代,上世紀80年代,九間棚人響應「要致富、先修路」的號召,舉全村人之力,歷時5年,在山區腹地修出了一條寬6米、長3500米、大小24道彎的盤山路。

繼而,九間棚人走出大山,投身到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取得豐碩成果。由此,「團結奮鬥,頑強拼搏,堅韌不拔,艱苦創業」的九間棚精神,傳遍神州大地,成為紅色教育基地。

今日的九間棚旅遊區,五萬畝果園連成一片,春華秋實,四季宜人,是一座景色可餐的自然風光寶庫。每年陽春三月,梨花盛開,漫山遍野,鋪雪堆玉,間以桃紅、柳綠、松青,把天寶裝扮得更加絢麗多彩。被中外遊人譽為「中國最大的花園」。

依託九間棚,地方鎮積極挖掘左寶貴英雄事迹及相關文獻文物,打造民族英雄左寶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打造天寶、王崮山流域風景區,挖掘范家台、大聖堂、小聖堂、朝陽洞、趙家莊溶洞等名勝古迹,做大旅遊蛋糕。

地方鎮歷經30多年的拼搏奮進,在政策的指引下,從未停止過向前的腳步。

這個宜居、宜業、宜游的罐頭特色小鎮,正在譜寫著新的篇章。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