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學中醫:古代「血」「液」的概念

古代的中醫文獻認為,「血」和「液」是兩種東西。如《靈樞·決氣篇》中說:「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用「血」表示血液。血液的病變稱為「血病」,如《素問·九部九候論》有『「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之說。而「血液」與「營」、「衛」關係密切,《靈樞·邪客篇》中云:「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靈樞·營衛生會篇》又云: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血液的順從賴於骨髓的堅固,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述:「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可見,古代血液的概念指「血」,與「營」、「衛」關係甚為密切。血存於骨,行於脈。後世把各種出血癥候稱之為「血證」,清代唐容川專著《血證論》。直到民國年間,《中國醫學大辭典》中也只列出一條「血」,而沒有「血液」這個名稱。1926年謝利恆引進現代學說,首先認為「血」與「血液」是同一概念、他指出:「血為人體流質之一種,灌注經脈之中,營養身體各部,且能排泄廢物之液體,其色鮮紅或暗赤,比水濃重,有臭氣,味咸,性能凝結,在血管及心臟中者、周流全身,謂之血液循環,由赤血球、白血球及血漿組成」。

Advertisements

(本文為作者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

唐旭東簡介:中醫藥傳承博士后,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博士學位,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合作導師麻柔主任醫師。主要研究放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血小板減少症;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等惡性腫瘤化療的中藥解毒增效治療。

溫馨提示:本人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臨床疾病診治依據。如有需要,請及時諮詢醫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