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umerLab|購買維生素C時需要考慮什麼?

2015年1月23日,美國權威的產品質量檢測機構ConsumerLab更新了其2014年對市面上的維生素C產品的檢測報告,這次,ConsumerLab發現了什麼問題呢?ConsumerLab又會給消費者帶來怎樣的建議呢?

購買維生素C時需要考慮什麼?ConsumerLab來支招

原創科普|極養視界(微信號 : Jiyang_Health)

編譯|Joey

編審|Fiona Yao

設計|Fay

在ConsumerLab(消費者實驗室)2014年抽查的11款維生素C產品之中,只有8款產品的維生素C實際含量與標籤相符,合格率僅為73%[1]。其中一款品名為Ester C Plus的產品其標籤上的維生素C標示值為530mg,但實際檢測值只有449mg,占其標示量的84.7%。而一款橘子口味的維生素C軟糖和另一款橙子口味的液體維生素C產品中,維生素C的實際含量比其標示量分別高出140.5%和139.6%。

Advertisements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3款產品均未標示出每日服用量,而是僅針對用量提供了開放性建議,比如「每日服用1顆以上」。一旦服用過量,會超過維生素C的每日最高可耐受攝入量。所有抽查到的片劑和囊片產品均可在體內正常崩解並釋放出有效成分。沒有產品被檢測出重金屬污染。

作為消費者,在購買維生素C時需要考慮什麼呢?

維生素C的來源

無論是天然的還是人工合成的維生素C中均含有可被人體吸收的「L」形式的活性抗壞血酸,因此如果僅僅考慮維生素C的功效,即便是來自純天然薔薇果或者西印度櫻桃的維生素C可能也不會給身體帶來任何額外的好處。實際上,某些產品聲稱含有薔薇果,卻未標示該來源的維生素C的具體含量,這些產品中所含有的人工合成維生素C的含量很可能比源於天然薔薇果的維生素C的含量要高許多。

Advertisements

(溫馨提示:成分表可以提示消費者產品中薔薇果的實際含量。成分表需根據成分的實際含量按照降序進行排列。如果薔薇果出現在成分表的最後,那麼表示該產品僅含有少量薔薇果。)

通常來講,薔薇果的0.5%為維生素C,因此從500mg薔薇果中只能獲取2.5mg維生素C。而西印度櫻桃粉的1.5%為維生素C,某些產品中可能含有濃縮的西印度櫻桃萃取物,其維生素C的含量要相對高些(即一份4:1的萃取物中含有的維生素C大約為6%)。

維生素C的形式

Ester-C®(抗壞血酸鈣)是一種非酸性維生素C,抗壞血酸與鈣結合后形成的鈣鹽可能有助於緩解由於服用普通維生素C(L-抗壞血酸)而導致胃酸過多的癥狀。實際上,服用大量維生素C而引起的腹瀉與其酸度無關。另外,Ester-C®的生產商通常聲稱,此類產品比普通維生素C更好吸收,但目前尚沒有可靠證據可以支持這種說法。

抗壞血酸鈉同樣是一種非酸性維生素C。同時含有抗壞血酸鈉和抗壞血酸的產品因其酸度相對較低,通常也被稱為「Buffered Vitamin C」。由於這種維生素C含有鈉,因此需要嚴格控制鈉攝取量(鹽)的人群應該謹慎選擇。

此外,緩釋維生素C產品也可能有助於緩解高劑量維生素C所致消化問題。

有些產品標籤中可見「L-抗壞血酸」字樣,即維生素C的化學名稱。即使某些商標沒有標示「L」也不必擔心,因為「抗壞血酸」也是通常被認可的名稱。雖然人工合成法同時可以獲得「D」形式的非活性抗壞血酸,但由於目前的製造工藝是基於微生物發酵,因此僅會獲得「L-抗壞血酸」。

抗壞血酸棕櫚酸酯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C,因此該種產品通常被製成軟膠囊劑型。一些廠商聲稱其維生素C產品已被「充分還原」。但是,如果正確地製造並儲存,維生素C其實已是完全還原的狀態,消費者因此無需花更多錢購買具有「充分還原」標識的維生素C產品。

脂質體技術將維生素C密封進一磷脂層中,因此稱其為脂質體維生素C。這項技術可以保護有效成分在胃腸道系統中不受破壞,並且幫助提高其在細胞膜的吸收率。目前,應用脂質體技術於維生素C的研究還及其有限。在一項只有2名受試者的研究中,一名受試者攝取5g維生素C,另一名攝取5g脂質體維生素C。試驗結果發現,脂質體維生素C 的吸收率 並不比非脂質體維生素C的高[2]。而當維生素C的攝入量升高到20g和36g時,體內脂質體維生素C的吸收率超過了前期研究中非脂質體維生素C預期的最高吸收率。

不可思議的是,目前仍沒有研究直接將脂質體維生素C與非脂質體維生素C進行比較。該研究特意將維生素C的攝入量定的極高完全是基於一個設想,即這樣高的劑量也許有助於治療癌症,儘管這一設想目前並未得到證實,而且還有可能存在風險。脂質體維生素C的價格比其他種類維生素C的價格要高出很多,前者每500mg售價50分美金左右,而後者只需幾美分。由於目前仍缺乏證據可以證明脂質體維生素C的超群之處,花費高價購買該品似乎並不合算,尤其是在每日攝取量少於5g的情況下。

在一項臨床研究中,研究人員對一個維生素C與脂肪酸相結合的配方進行分析后發現,受試者攝取1g該配方的維生素C4小時后,體內維生素C的吸收率與無脂肪酸存在的抗壞血酸 (1g)和Ester-C®(1g)的相似[3]。

生物類黃酮

部分維生素C補充劑(包括此評估報告中涵蓋的幾種)的成分中包含了不同種類的生物類黃酮物質。這些生物類黃酮也許來自柑橘類水果(比如檸檬)和其它來源(如蕎麥),其中也包括了橙皮苷、槲皮素及蘆丁等化合物。目前確信,生物類黃酮與維生素C之間有協同效應,即生物類黃酮可以提高維生素C的生物利用率。

之所以這樣認為,完全是基於1988年完成的一項小規模臨床研究結果,即柑橘生物類黃酮可以將維生素C的生物利用率提升35%。該研究還同時發現生物類黃酮可以降低體內維生素C的釋放速度,因而延長每次劑量的效果[4]。雖然以上研究結果令人滿意,今後仍需更多的研究來證實該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一些初步研究證明,生物類黃酮可能對於某些疾病具有治療效果,比如痔瘡、靜脈功能不全以及腿部潰瘍。在俄羅斯開展的一項研究將維生素C(如抗壞血酸)與二氫槲皮素(生物類黃酮)進行組合(該評估報告中也有一款產品將這二者組合)。俄羅斯科學家已經確定了該複合產品的超強抗氧化功效和適用範圍,包括缺血性疾病和癌症預防等。可惜的是,還沒有人將該項研究在俄羅斯聯邦之外的地方進行複製,因此目前該組合的真實功效還未得到證實。

雖然科學家們在實驗室內發現生物類黃酮具有抗氧化功效,但其在體內的作用並不一定與實驗室結果一致。柑橘生物類黃酮較為常見的臨床使用量為每日2次,每次500mg。

可是,本評估報告中所列產品的建議攝入量均未達到如此高的劑量。如果產品標籤中提示產品中的生物類黃酮為「複合生物類黃酮」,消費者也許無法證實該複合化合物中到底含有多少生物類黃酮。

【關於ConsumerLab】

ConsumerLab是全美首屈一指的第三方獨立檢測機構,它的宗旨是幫助消費者以及醫療保健的專業人士鑒別最佳質量等級的健康與營養產品。ConsumerLab每年都會針對複合維生素、及其他營養補充劑等產品進行全面調查,並在官網上公布詳細的質檢報告。

【參考文獻】

[1] https://www.consumerlab.com/reviews/vitamin-C_supplement_review/vitaminc/

Published January 24, 2014. Updated January 23, 2015. Accessed February 25, 2015.

[2] Hickey S, Roberts HJ, et al. Pharmacokinetics of oral vitamin C. J Nutr Environ Med. 2008; 17: 169-177

[3] Pancorbo D, Vazquez C, et al. Vitamin C-lipid metabolites: uptake and retention and effect on plasma C-reactive protein and oxidized LDL levels in healthy volunteers. Med Sci Monit. 2008; 14(11): 547-551.

[4] Vinson JA, Bose P. Comparative bioavailability to humans of ascorbic acid alone or in a citrus extract. Am J Clin Nutr. 1988; 48(3):601-604.

………………

以上文章內容是在ConsumerLab提供的質檢報告基礎上進行的編譯報道,欲了解具體的產品檢測結果,請查閱consumerlab.com網站,如因編譯過程導致略微出入,結果以ConsumerLab網站上的正式報告為準。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極養視界》首次發布,如需轉載需事先取得本平台書面授權,並必須標明文章轉載出處;文章版權歸《極養視界》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個人/機構不得擅自刊登或在其他媒體上轉載全部或部分文章內容。

微信公號 | JiYang_Health

主編微信 | editor_nanshealth

投稿應聘 | [email protected]

轉載授權 | [email protected]

編輯部微信|14539558214

©原創文章,轉載請申請授權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