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院科普——舌尖上的幽門螺桿菌

參賽感言

科普於我,曾經和未來

尋找熱點問題,撰寫科普文章,製作演講幻燈......當走下講台,坐到診室,當聽到自己脫口而出的、與以往不同的答案......不禁會回首這忙碌充實的一個月帶來了什麼,是的,一個轉變已然發生:科普,不只是一個任務,而是一個使命。

曾經以為,科普只在《健康之路》、《養生堂》,只在《健康北京》、《健康報》上......關注后才發現科普存在於生活中的角角落落。隨著網路和微信的普及,科普變成了隨手可看,隨時可聽的信息。通過生動的講解,很多問題通過科普宣傳就能解決,醫生做科普已經是大勢所趨。

曾經以為,宣講科普很容易。參賽后發現:沒那麼簡單。首先,標題要醒目,其次,導語一定引人入勝,第三,內容要深入簡出,讓一個外行聽得懂,掌握的住。演講過程更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要講的重點突出,引人入勝,有張有弛,節奏緊湊。科普路,漫漫其修遠......

Advertisements

曾經以為,醫生只要嚴謹、負責。通過科普,我看到了同樣重要的特質:情懷。一個有情懷的醫生,會在目前的醫療環境下緩和矛盾,平息對方的焦躁情緒,更能柔軟內心,讓我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看到希望,看到正能量。

曾經以為,科普很遠;現在知道,就在身邊!科普天地廣闊輝煌,迎接大家的有詩和遠方。

消化科 索寶軍(北醫三院第一屆青年健康科普演講比賽二等獎獲得者)


前一段時間,《舌尖上的中國》異常火爆,網路上流行用舌尖體造句,我也給大家來一段:

在觥籌交錯之間,在餐具碰撞產生的美妙交響中,在筷子與食物的默契配合下,熱情靈活的幽門螺桿菌以南北美食為跳板,做著一次又一次的華麗轉身,隨著濃郁鮮香的食物進入唇齒之間。

通過這段話,我想大家對本文的主角——幽門螺桿菌,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它是一個吃進去的細菌

Advertisements

所以我把它稱為-舌尖上的幽門螺桿菌


不是說環境中存在著數以億萬計的細菌嗎?這個細菌有什麼特殊?

它呀,還真有點特殊。其最大的一個特殊性,就是發現它的研究者,兩名澳大利亞科學家,獲得了200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據此您肯定能推斷出,幽門螺桿菌一定是對人體健康影響非常大的細菌。

幽門螺桿菌有什麼危害呢?

1、感染率高

首先它的感染率非常高,如果說有什麼致病菌的感染率排第一,那就非他莫屬了,全世界有超過百分之50的感染有幽門螺桿菌。

2、可能引發胃癌

其次,它存在於胃黏膜及口腔中,可以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把幽門螺桿菌列為第一類致癌因子,並明確是胃癌的危險因素。

而由於飲食習慣、居住條件等因素,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發病率高於西方發達國家。

幽門螺桿菌是怎麼傳播的呢?

我國的感染率在60%左右,看到這裡,大家有點緊張了,那幽門螺桿菌是怎麼傳播的呢?

大家已經知道,它是「吃進去的」。

幽門螺桿菌生命力極其頑強,傳染性也極強,可以通過手、不幹凈的食物、餐具等途徑傳染,正是「病從口入」。

除此之外,我們還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有明顯的家庭內聚集現象,所以,主要的傳染源可能來自於家庭成員,如配偶、父母、兄弟姐妹等。也就是說,長期、密切接觸是感染幽門螺桿菌的重要渠道

感染一定會得胃病或胃癌嗎?

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一定會得胃病甚至胃癌嗎?前面說過,我國成人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高60%左右,而胃病患者卻並沒有那麼多。這說明,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並不一定都得胃病。

因為疾病的發生髮展還與其他多種因素相關,如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特別是遺傳因素。但是,如果您有長期胃部不適,或有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史,或者有胃癌家族史,那您就屬於我們所說的「高危人群」,就要引起重視了。

如何檢測幽門螺桿菌呢?

看到這裡,肯定有不少人都在想,我得去查查,對嗎?

那如何檢測幽門螺桿菌呢?

非常簡單,因為幽門螺桿菌能夠產生大量尿素酶,根據這個特點,我們給予患者口服特殊標記的尿素,它進入胃內和尿素酶發生化學反應,其產物最終通過肺內的氣體排出,我們通過檢測它的濃度來判斷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呼氣試驗」,這種方法非常安全,沒有任何創傷,只需吹口氣,就能診斷幽門螺桿菌感染及感染程度,並且1-2個工作日您就能拿到檢驗報告。

感染幽門螺桿菌怎麼辦呢?

不用擔心,目前針對幽門螺桿菌,國際上已有非常成熟的治療方案,您只需要去找醫生,通過規範、合理的口服抗生素治療,絕大多數幽門螺桿菌是可以被徹底根除的

根除后還會複發嗎?

答案是:很遺憾,會。

在我國,由於傳統的飲食習慣,也就是共餐的習慣,再次感染新的幽門螺桿菌很常見,所以注意飲食衛生極其重要。

這裡有兩個建議:

第一,家庭成員應同時檢測和治療幽門螺桿菌,避免再次互相傳染;

第二,實行分餐制,餐桌上擺上幾雙公用筷,幾把公用勺,便能成功阻斷幽門螺桿菌在餐桌上的「橫行」!

最後,針對今天的內容我編了一首打油詩,送給大家:

高危人群請注意,

檢查只需吹口氣,

殺菌要去找醫生,

生活方式來改進!

(編輯:張鈺)

運營人員: 馮玉鵬 MZ014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