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愛生孩子,以日本江戶時代經驗看,根源在傳統文化和經濟

梁建章在「財新網」撰文稱中國二〇一七年出生人口雪崩,要為孩子減稅和補貼。從數據看,說出生人口雪崩沒有什麼問題,二〇一七年全年出生人口為一七二三萬,比二〇一六年減少了六十三萬。二胎數量還超過了一胎,說明生過的還在生,沒生過的真是一個都不想生。

中國人為什麼不愛生孩子了,為什麼生育意願如此低迷,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都不是,如果往早已進入低慾望社會的鄰國日本看過去,他們的近世史早就已經給出了答案。

大阪夏之戰後,德川家康以絕對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成為天下人,日本回歸統一。有一個對比很有趣,德川幕府建立初期,歸其直轄的領地約為三百萬石,約佔全國土地總量的六分之一,而幕府批給皇室的俸祿地只有一萬石。

對公家尚且如此,對普通百姓的態度可想而知了。德川的統治術中有一鐵則——徵稅要徵得農民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要徵稅就要檢地,要建立直達基層的徵稅體系。

德川幕府的做法是重組村落治理結構,以村落為單位徵收田賦,世襲的村落首腦全權負責,此外還有負監察職責的「五人組」。在這樣嚴密的統治壓力下,村落自發調查土地和人口,不敢隱瞞,因為任何一家以任何形式逃避稅收,都會加重村落中其他門戶的負擔。同時這也賦予基層開墾荒田,發展多種經營的動力。

在城市,受惠於戰國後期城下町的發展,江戶、大阪等大都市的興起,全國統一市場建立、流通業迅速擴張等因素,城市化率迅速提升。城市是人、物、財的彙集,因為城市的發展,原來分散各處的農戶也被捲入了統一的全國市場,成為市場經濟的一部分,因此獲得了資本的支持,雖然稅率高,但生活水品穩步提升,幹活的勁頭更足了。

日本經濟的總體規模因此飛速擴張,到二代將軍徳川秀忠時,日本土地總量達到二千八百萬石,比統一初期多出了一千萬石。經濟上去了,生育率就下去了。德川幕府建立初期時,根據普查,全國人口大約在一千五百萬至一千八百萬之間,到一七二一年增長至二千六百萬,一百年時間,人口幾乎翻倍。

但從一七二一年到一八四六年,德川幕府又主導了十一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數據顯示,全國人口在二千六百萬上下波動,直到一八七二年才略有上升,增長至三千三百萬上一個一百年瘋狂造人的日本人,為什麼下一個一百年就對生育失去了興趣呢

首先是收入提高了。德川幕府的統治是建立在米上。大名的收入按米計算,財政稅收分賬也是按米結算,米不方便運輸,就需要兌換成金銀,所以建立在米和金銀基礎上的全國市場就形成了。原來被排除在市場之外的農村居民,也享受到了市場化帶來的好處,收入水漲船高,物資極大豐富。

一個普通農民到一七九三年,年收入大概可達五塊半小判(金幣),除去日常消費,每年還可以存下來一塊小判。雖然實際稅負達到七公三民,但農民的收入的確是提高了,而且還出現了介於地主和普通農民之間的豪民。收入提高后,生育率自然下降,農戶們自覺減少生育。城市更不用說了,江戶時代的城市化率達到百分之二十,大量商人、手工業者、學徒、浪人、工人聚集在城市中,原有的家庭結構被徹底打破,未婚男女人數激增,這部分人口如果在農村,也許早就結婚生子了。

其次是壽命延長。十八世紀八十年代天明大飢荒年間,和歌山地方糧食連年歉收,男女平均余命也超過了四十歲,可以推測糧食充足的情況下,這個數據會延長,而一些地方,比如一七八二年到一七八七年的西方村,女性平均余命達到了七十五歲。同時期的歐洲,平均余命是三十五至四十歲。

壽命延長意味著結婚年齡可以調節,人們不必儘早結婚,有更沉重的養老責任,同時每一代人持有土地的時間也相應延長。幕府的土地繼承政策是不允許將土地分給數個繼承人,人們必須要考慮,如果不節制生育,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可以養活他們,畢竟幾乎所有的耕地都已經開墾並耕種了。所以他們會自發保證每一代人只有一對夫妻,要麼不生,要麼打發其他孩子進城去學徒,總之,農戶們會自發調節生育。

這和當時中國的人口膨脹形成鮮明對比。當時清朝的情況是城市化率極低,比明朝低得多,大部分農民掙扎在溫飽線上,生活水平很低,大量土地待開墾——圍湖造田、退林還田,多生一個就是多一個勞動力,但生育成本的增加則可忽略不計,反正都是放養。

再次,女性受教育水平飛速上升。當時京都有位醫生叫香月牛山在著作中寫道,在京都的町人階層中已形成這樣一種風氣:「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都應該而且能夠去接受教育,並養成熱愛學習的習慣。」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農村教育也同樣受到歡迎。農村的教育形式是被稱作「兒童組」或「青年組」。「孩子滿 七歲可以進入『兒童組』,滿十五歲可以進入『青年組』。 要內容是道德教育,農業常識與技能的學習,唱歌與跳舞等。

日本學者乙竹岩造推測,幕末時期江戶府內平民子弟的入學率達到百分之八十六;廣岡亮藏推測,京都府北桑田縣等偏遠地區男子的入學率達到百分之五十六,女子的入學率達到百分之十五。這麼高的識字率是讓人驚嘆的,同期的歐洲和中國都遠遠落在後面。

性別平等指數越低,非婚生子率越低,看日本和韓國

男權制文化越牢固的地區,女性受教育水平越高,則生育率越低,這幾乎是一條鐵則,而且是根本抬不起來的持續降低。而男女平等程度較高的地方,生育率之所以不會降到如如今東亞三大直男癌之國那麼低,是因為非婚生子比率非常高,這意味著有更多女性選擇了獨自承擔生育義務,而不是走入家庭。

目前美國的非婚生育率大概在百分之四十左右,歐洲的非婚生育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即便在同一個國家,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生育率也符合性別越不平等、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的鐵則。美國總體生育率在二點一左右,美籍華人只有一點六。

江戶時代的情況,蠻可以和當下對照來看。人口壽命都得到極大延長——進入老齡化社會;收入水平提高,但處在隨時可能滑落的邊緣,大部分青年人收入水平不足以支撐起婚姻和生育責任,他們甚至不知道目前的工作能幹多久;資源——尤其是公共資源瓜分殆盡,多生一個,就得考慮資源不足的問題,自覺抑制生育;女性教育水平大幅度提升,甚至高過男性,比男性更有競爭力,不願意被束縛於婚姻和家庭。

所以如今東北亞三國集體陷入生育困境,中日韓三國人口結構都在持續惡化,其根源,大概恰恰是傳統文化的束縛吧。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