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總出虛汗,試試這幾味葯!

來源:藥店經理人 特約撰稿:陳建正

冬春季節交替,是人們盜汗的高發期。經過漫長的冬季,儲存在人體內的精氣嚴重不足,身體免疫力下降,就容易出現心煩盜汗、失眠、乏力等現象。

出汗多有生理和病理之分,如天氣炎熱和大運動量時的出汗多屬生理現象。病理原因的出汗多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盜汗,表現為夜間睡眠時不自覺出汗;另一種是自汗,發生在白天,因穿衣厚或炎熱而汗自出,或稍微運動則大汗淋漓。

自汗常發生在身體虛弱或患大病之後,中醫認為是「肺氣不足,衛陽不固」所致。治療應以「補肺益氣,固表養陰」為原則。可選服補中益氣丸,生脈飲以培土生金,益氣斂汗,或嚼服西洋參、人蔘等,也可選生脈散和玉屏風丸加減運用。

盜汗,《黃帝內經》曰"寢汗", 通俗而言,是指人入睡后出汗,睡醒后汗止的情況。《明醫指掌·自汗盜汗心汗證》云:「盜汗者,睡而出,覺而收,如寇盜然,故以名之」。

Advertisements

盜汗多歸於陰虛,如《醫學心悟.自汗盜汗》:「其盜汗症,傷寒邪客少陽則有之,外此悉數陰虛」。又《醫學正傳·汗證》:「盜汗者,寢中而通身如浴,覺來方知,屬陰虛,營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補陽調衛,盜汗宜補陰降火。」

但,盜汗又非全是陰虛,如張景岳《景岳全書·汗證》曾說: 「不得謂盜汗必屬陰虛也」,「盜汗亦多陽虛也」。《丹溪心法》云:「盜汗屬血虛」。

王清任之《醫林改錯》中有謂:「竟有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補充了針對血瘀所致自汗、盜汗的治療方葯。而又有脾胃濕熱、痰熱蘊肺,肝經濕熱等原因。所以,如果辨證不準,很易錯治。

中醫認為,「汗為心液」,若盜汗長期不止,心陰耗傷十分嚴重,應積極治療。

Advertisements

1、表虛不固所致的自汗:

症見自汗惡風、面色蒼白,體虛容易感風邪者。可用玉屏風治療。玉屏風的組成:黃芪15克、炒白朮30克、防風15克。

2、陰虛盜汗:

腎陰虧損,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消渴。可服用六味地黃丸進行治療。

3、陽虛盜汗:

脈陽浮陰弱,腳出冷汗,宜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川桂枝15,生白芍 15,生甘草6,龍骨15,左牡蠣15,生薑15,紅棗4枚。

大力倡導大家學點中醫知識,進行自救。普及中華民族,偉大中醫藥寶庫,發揮中醫藥的特長,遊刃有餘。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