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姓」與「氏」有什麼區別?

一、姓的由來

據專家們推測,姓的由來與祖先的圖騰崇拜有關係。在原始蒙眛時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圖騰崇拜物,比如說麥穗、熊、蛇等都曾經是我們祖先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標誌。後來便成了這個部落全體成員的代號,即「姓」。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二、姓的起源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例如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姓」本義即為女子所生子嗣,則同一女子所生子嗣組成的親族也可以稱為「姓」。以表示其同出於一個女性始祖的這種特殊的親屬關係。這是「姓」的另一引申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為了把各個氏族區分開來,「姓」即應運而生了。此種親族組織強調女性始祖,即夫從妻居,子女屬於母族,世系以母方計。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緣、血統、血族關係的種族稱號,簡稱族號。作為族號,它不是個別人或個別家庭的,而是整個氏族部落的稱號。據文獻記載,我們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為了「別婚姻」,「明世系」、「別種族」。

Advertisements

三、氏的來源

遠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為二。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徽示,氏是一個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標誌。姓氏合二為一,是秦漢時才開始的。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會,子女隨母姓,後來隨時間發展到父系社會後,姓則隨父親。隨著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這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處。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也就是說,姓是一個家族的所有後代的共同稱號,而氏則是從姓中衍生出來的分支。比如說秦朝國姓「贏」姓,現如今的廉、徐、江、秦、趙、黃、梁、馬、葛、谷、繆、鍾、費、瞿等姓氏都是從「贏」姓中衍生出來的分支。我姓徐單名一個偉字,要是放在姓氏沒有合併之前那我就是贏姓徐氏。沒有想到居然能夠和秦始皇這麼牛逼的人物有淵源。

Advertisements

四、氏的產生

國家產生以後,不少封國和官職也成了氏的名稱。在古代,封國和官職可能世襲,氏也就隨之可以世襲了。一旦封國和官職失去后,氏就開始演變成家庭的標誌。所以這時只有貴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隸是沒有姓氏的。姓氏大量產生的時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春秋時期。例如:有人以姓為氏、有人以國名為氏、有人以邑名為氏、有人以鄉亭之名為氏、有人以居住地為姓、有人以先人的字為氏有人、以兄弟次第為氏、有人官職為氏、有人以職業為氏等等。因而,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產生了,其數量遠遠超過姓的數量。

五、氏的發展

在這一時期,「姓」是固定不變的,而「氏」卻時常變化。因此往往出現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雖不同,氏卻相同的現象,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這些變化往往反映了貴族的地位和職權的變更。所以,我當時在看電視劇《羋月傳》的時候就會納悶:楚懷王和羋月明明是親兄妹,為毛楚懷王叫熊槐,而她卻叫羋月?後來才知道熊姓出自羋姓,羋姓衍生出熊氏、伍氏、屈氏、藍氏、苗氏、靳氏、景氏、荊氏、鄂氏、紅氏、上官氏等荊楚十八姓。「荊楚十八姓」之後又衍生單姓一百四十三個。

六、姓與氏的區別

對於所有同姓成員來說,其所屬姓是固定的。而氏名來源則多樣化,在這種背景下,父子、兄弟不必同氏,人也可以有幾個氏。姓是統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層次區別,雖有氏為分支,但沒有更小的姓族。而氏卻可以是多層次的。一個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來的若干小氏。

女子不論出嫁與否,皆有固定的姓。但女子出嫁前與父同氏,出嫁后屬夫氏,所以可以夫氏為稱,但亦可以仍以父氏為稱。出嫁女子在夫家亦可稱其名為「夫氏加己姓」。比如說:如果一個姓王的女孩嫁給了一個姓徐的男孩之後,她可以改名叫「徐王XX」也可以仍舊叫她以前的名字。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