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中醫藥材補氣血

1、黑枸杞

黑枸杞是一種中藥,也是一種食材,還是一種茶,含有豐富的花青素,能起到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補腎益精、預防癌症、生津止渴、改善循環、補血安神、改善睡眠、明目等多種作用。

2、甘草

中醫認為,甘草性平,味甘,功能補脾和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解毒,調和諸葯,適用於脾胃虛弱,脘腹疼痛,咳嗽,心悸,瘡瘍腫毒,中毒等症。

3、黃芪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認為黃芪「益元氣而補三焦」,清代的黃宮綉稱黃芪為「補氣諸葯之最」。黃芪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它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凡是中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

Advertisements

現在醫學更是將其用於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等方面。這也說明,這味補氣血的中藥是一個多面手,什麼病都敢醫治。

4、三七

清代名醫趙學敏在他所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說:「人蔘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稱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貴者」。現代研究發現,三七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與人蔘有相似之處。其人蔘總皂甙含量超過人蔘。三七可擴張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輸出量,減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在心血管病防治方面比人蔘有明顯的優勢。

5、當歸

中醫認為,當歸味甘而厚,甘入脾,厚養血,具有補血的功效。《本草正》記載:「當歸,其味甘而重,故專能補血,其氣輕而辛,故又能行血,補中有動,行中有補,誠血中之氣葯,補血中之聖葯也。」由此可見,當歸的補血效果可見一斑。

Advertisements

6、白朮

中醫認為,白朮性溫,味甘、苦,功能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氣、自汗;脾虛運化失司,水濕停留的痰飲,水腫;妊娠脾虛氣弱,胎氣不安,足腫等症。

7、西洋參

西洋參又叫花旗參,是清補保健之妙品,凡欲用人蔘而不耐人蔘之溫者,皆可用之。西洋參味甘,微苦,功能補氣養陰,清火生津,適用於肺虛勞嗽、久嗽、喘咳、咯血、肺痿失音等症證;以本品1—3克,水煎代茶飲,有潤喉美聲之效,戲曲、歌唱演員常飲,有益於嗓音保健;西洋參亦是體育保健之佳品,可供激烈活動后疲勞乏力,口於而渴,大汗出者服用。

8、人蔘

人蔘是補氣血的中藥。人蔘含氨基酸、多種維生素、糖類、人蔘皂甙、人蔘酸、膽鹼等,具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調營養胃的作用。由於人蔘大補元氣,可常用於呼吸微弱、四肢厥冷,脈微弱,血壓低的休克等症。此外,由於人蔘有補益強壯作用,可抗衰老,適用於久病體虛,心悸怔仲,自汗肢冷,氣短,虛脫,心衰,神經衰弱等症。

9、太子參

中醫認為,太子參性平,味甘、微苦,功能補肺健脾,益氣生津,可用於脾氣虛弱的食少,倦怠小兒清瘦;肺虛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後氣陰兩虧等病症。

10、党參

党參性平、味甘,功能補中益氣,生津養血,常用於氣虛不足的倦怠乏力,氣短心悸,食少便溏,氣津兩傷的口渴;氣血兩虛的萎。黃,頭暈等症,以及病後體弱,營養不良。

關注肥鄉這些事微信公眾賬號

官方網站地址:http://www.feixiangding.com以及今日頭條(肥鄉信息港頭條號)和搜狐(肥鄉信息港頭條號)。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