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酸性體質,更不存在酸性體質會致癌的說法

人體酸鹼平衡與食物無關

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為3.27%,我看這個結果是虛高的,有科學素養的人有1.27%就不錯了,要不然怎麼解釋保健品商家一個一個賺得盆滿缽滿?

這些年最高明的保健品營銷莫過於推出「酸性體質」概念,在這個偽概念的反覆洗腦下,一些所謂的「排酸」產品和鹼性天然水賣得很好,生生地把一個不存在的事實造成一個健康概念,牛逼。

食物酸鹼性的真相

食物酸鹼不是靠舌頭品嘗的,而是指食物在體內代謝后的結果,血液的酸鹼度是成千上萬種代謝產物綜合平衡的結果,絕不是幾種食物就可以決定的。

一般來說,含有硫、磷等礦物質較多的食物是酸性食物,而含鉀、鈣、鎂等礦物質較多的食物為鹼性食物。簡單地歸納,動物性食品中,除牛奶外,多是酸性食品;植物性食品中,除五穀、雜糧、豆類外,多為鹼性食品;鹽、油、糖、咖啡、茶等,都是中性食品。

Advertisements

體內酸鹼平衡幾乎不受食物影響

人體的酸鹼度嚴格控制在PH7.35-7.45之間,食物的酸鹼對身體內的酸鹼平衡影響非常小。人體血液與體液的酸鹼值只要有一點點改變,就會造成新陳代謝的失調與混亂,人體有三大系統嚴密監測酸鹼值的變化,包括血液的緩衝系統、肺的呼吸功能以及腎的排泄與重吸收作用,例如如果血液中酸多了,呼吸系統就會多呼出二氧化碳,在幾分鐘內將酸鹼值調整好。

食物影響不了人體的酸鹼值,唯一能影響的是尿液,人體代謝產生的很多有機酸通過腎臟排到尿液中,尿液的酸鹼度會受到食物的影響,但是不會影響到體液的酸鹼度。

健康人的酸鹼平衡幾乎不會受到食物酸鹼的影響,除非是腎臟、消化道、肺部等器官發生疾病引起代謝失常。比如呼吸系統出現問題,二氧化碳排出就會有故障,使血液中的碳酸過高;再比如腎臟出現問題,酸性物質無法通過尿液排出,蓄積體內,導致酸中毒。這些是由疾病造成的,而不是所謂的酸性體質,這個因果關係要搞清楚,「大部分的人都是亞健康的酸性體質」的說法是沒有科學道理的。

Advertisements

沒有必要追求食物的酸鹼性

均衡飲食才能吃出健康體質,只要在生活中多注意一些細節,花點心思在日常的一日三餐上,讓品種豐富些,搭配合理些,心情愉快些,在面對一些偽學說時多些智慧的判斷,就能健健康康過日子,沒有必要去刻意追求食物是酸性或是鹼性,均衡的飲食才是健康的。

穀類為主,粗細搭配

在飲食中仍然要以穀類食物為主,每天250~400克,注意粗細搭配,不能只吃大米、饅頭、麵條,還要經常攝入一些粗糧、雜糧。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

蔬菜水果對保護眼睛、心血管健康以及預防各種疾病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強調的是,要鼓勵大家適量吃些薯類,因其含有豐富的澱粉,可以代替一部分主食,而且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

每天吃奶類、大豆或其製品

奶類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含鈣量較高,而且易於人體吸收。豆類也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鈣、維生素B1和煙酸等,尤其是大豆及其製品含有大豆異黃酮,有非常好的保健功效,對一些慢性疾病甚至是腫瘤的預防有一定作用。

常吃適量的魚、禽、蛋和瘦肉

這些食物是優質蛋白、脂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尤其是鐵的吸收利用率高。我國居民食用動物性食物較多,尤其是豬肉消費過高,肥肉、動物內臟和葷油是高脂肪食物,攝入過多引起肥胖,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風險。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入量:魚蝦類50-100克,畜禽肉類50-75克,1個雞蛋,1個雞蛋就可以滿足機體對蛋白質的需要。

減少烹調油用量,吃清淡少鹽食物

不要過多食用油炸、煙熏食物,烹調油每人每天25克,鹽不超過6克(除了炒菜的鹽外,要注意很多隱性鹽,比如加工肉製品、調料品、鹹菜等)。

三餐合理分配,增加運動量

三餐的能量供應比應該是3:4: 3。現代人生活節奏緊張,經常忽略承擔著一天當中最繁重任務的早餐,簡單吃個麵包或是不吃,這都是對健康不利的。早餐不但要吃好還要吃得豐富,早餐應包括穀類、肉或蛋、奶類、蔬菜,如果只有兩類營養不充足。中餐不但要吃飽,還要儘可能吃得豐盛,晚飯則要吃得少吃得清淡,很多人喜歡安排晚上和朋友聚會,大吃一頓然後回家睡覺,引起肥胖,同時睡覺時胃腸道也需要休息,但卻還要消化主人晚餐時的大魚大肉,長此以往引起胃腸道疾病的發生。堅持長期低強度體力活動,如慢跑、快走、打太極拳、游泳、打球、騎自行車等,每天30分鐘就可以,持之以恆的運動能夠讓人感覺精力充沛,預防肥胖等多種疾病的發生。

更多健康、育兒內容,請微信搜索公眾號「蜜糖罐育兒平台」。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