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吃紅棗就是浪費,要想營養翻倍,這麼吃才對!

點擊右上角,關注「御醫說」,獲取更多專業的養生知識。

俗話說:「一日吃三棗,郎中不用找。」

大棗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五果」之一,是健脾之果。營養價值豐富,起到飲食調節的作用,自古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歡。

作為傳統美食,大棗成為了家喻戶曉的補血養氣的聖品。特別是女性,經期期間,最喜歡泡一杯熱騰騰的紅棗水來滋補身體,以此緩解生理上的痛苦。而且紅棗甜甜的,作為零食,一口塞一個,不僅健康還低脂,簡直完美!人人都說紅棗好,但是到底好在哪呢?

紅棗的功效

小小一顆紅棗,功效卻很強。中醫的方子里,常常見到它的蹤影,因為紅棗有緩和藥性的功能,能補氣養血,是很好的營養品。

  • 預防哮喘

中醫認為,棗具有調養臟器、滋補氣血的功效,多吃棗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哮喘的作用。

Advertisements

  • 補氣護嗓

紅棗炒黑之後泡茶喝,可以治療胃寒、胃痛。如果再放入桂圓,就是補氣、補血的茶了,適合教師、營業員等使用嗓子頻率高的人服用。

  • 止咳潤肺

唐代古書《必效方》中記載過,將紅棗、銀耳和冰糖一起煮湯,可以止咳潤肺。

  • 補血養氣

紅棗為補養佳品,食療葯膳中常加入紅棗,可以補養身體、滋潤氣血。

  • 安神助眠

女性患躁鬱症、心神不寧等,用紅棗和甘草、小麥同用,可起到養血安神、疏肝解郁的功效。

  • 延年益壽

參棗米飯,藥王孫思邈就極力推薦此方。認為大棗如此使用,能夠補氣養胃,延年益壽。如果體質虛弱、氣血不盛、睡眠質量差等,服用之後,可使人血氣暢通,身輕不倦。

紅棗這樣吃危害大,趕緊住口!

不要認為「食物相剋」只存在於電視當中,現實生活中食物吃不對也會有這樣的副作用,雖然不會殺人於無形當中,但食用方法不當,即使是大棗這麼健康的食物,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Advertisements

注意大棗千萬不要和以下食物同吃!

  • 紅棗+大蔥=消化不良

紅棗和大蔥結合起來容易導致消化不良,再者,中醫認為,蔥是辛辣助火的食物,棗也屬於辛熱之物,兩者同食,使火氣更大。

  • 紅棗+海蟹=容易患寒熱病

海蟹與紅棗相剋,同食容易患熱病,至多間隔兩小時才可以吃,不然會給身體帶來嚴重危害。

  • 紅棗+牛奶=影響蛋白質吸收

吃棗后不要立馬吃高蛋白食品,因為維C會使這兩種食品中的蛋白質凝成塊,不易吸收。

四類人要少吃棗


  • 痰濕偏盛者

這樣的人表現為舌苔厚膩、口甜或口中發膩、食欲不振,平時感覺胃部脹滿,嚴重者會伴有頭暈、噁心、嘔吐及面部浮腫等癥狀,大棗容易助濕,使痰濕停留在體內不易清除,進而加重上述不適。這種體質的人更合適吃薏仁、紅小豆、山藥等食物。

  • 愛上火的人

這類人體質偏熱,經常出現便秘、口臭等上火癥狀,而大棗性寒甘溫,偏於溫補,若大量食用,猶如火上澆油。

  • 感冒初期患者

感冒入侵人體是風邪正盛之時,若此時食用大棗,其粘膩的性質常常會導致邪氣滯留,使體內病邪難以清除。

  • 糖尿病患者

大棗含糖量較高,不適合糖尿病人食用。

紅棗應該怎麼吃

紅棗的食用方法很多,蒸、燉、煨、煮均可。

比如,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及神經衰弱者,用紅棗煮湯代茶飲,能安心守神,增進食慾;失眠者飽受輾轉不眠之苦,若每晚以紅棗煎湯,有助安眠;春秋季節,乍寒乍暖,在紅棗中加幾片桑葉煎湯代茶飲,可預防傷風感冒;夏令炎熱,紅棗與荷葉同煮,可利氣消暑;冬日嚴寒,紅棗湯加生薑紅糖,可祛寒暖胃。

在這裡,我們推薦幾款簡單又美味的吃棗方法,讓大家享受美食的同時又增強了體質!

  • 紅棗豆漿

▲ 豆漿味甘、性平,有健脾養胃、補虛潤燥、清肺化痰、通淋利尿、潤膚美容之功效;紅棗更有補血養顏的作用,這款五穀豆漿具有很好的秋季潤燥養顏的功效。

  • 紅棗蒸米飯

▲ 在米飯里加10粒大棗,不僅米飯更加粘稠,口感好吃十倍,而且具有補氣養胃的功效,能改善體質虛弱、氣血不盛和睡眠質量差,讓普通白米飯都變成養生之物!而這,僅僅需要將10枚大棗就可以做到!

  • 紅棗煮蛋

▲ 將紅棗加桂圓煮紅糖水,待棗和桂圓綿軟時打個雞蛋,繼續用小火煮至蛋熟即可服用。紅棗、桂圓和紅糖都有補血的功效,用此水煮雞蛋既滋補又養顏。

  • 蒸棗

▲ 將棗子蒸熟,不僅能延長保質期,一天吃5枚蒸棗,可以預防哮喘,並能大幅度提精神、增強身體免疫力。

  • 紅棗鵪鶉湯

▲ 這是熱播電視劇《羋月傳》里非常亮眼的一道湯品。將洗凈的紅棗、鵪鶉一起放入鍋中,加水煮沸,撇掉浮沫,加入生薑、蔥、精鹽和花椒,用小火煮爛即可。紅棗鵪鶉湯可以滋陰補腎,改善疲勞、高血壓、動脈硬化症,是冬秋日的大補!

秋冬季是疾病多發季節,大家一定要勞逸結合,注重身體健康。不能只在得空時,才想起來要保重身體,養生這件事是和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只有這樣,才有力量撐起一片天,成為家裡的支柱。

嗨,還想問點啥?御醫在這裡等著你→公眾號:御醫說養身(ID:chaojiyuyishuo)提供專業的養生知識,名醫分享的養生乾貨,每天餵飽你!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