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巨輪航行36載,李東生的變與不變

李東生說,只要還在崗位上,他就始終保持如一的勤奮和專註。

財經天下(ID:cjtxzk) 文|杜雯雯

編輯|祝同

在外界眼中,李東生與TCL幾乎可以划等號。

作為TCL創始人之一,李東生他的職業生涯中,迎來無數榮耀與掌聲,也曾遭遇失利后的冷嘲和質疑。

李東生一直在變,帶著企業擁抱互聯網邁向國際化,調整業務線、布局智能製造產業。他也一直沒變,堅守著那一代做實業出身的中國企業家精神和社會責任。

外界附加的榮辱,李東生其實並不那麼在意。這位為了TCL主動放棄副市長一職的60歲企業家曾坦言,他將TCL視作歸宿般的存在。

智能製造時代,四類人才緊缺

一眾商界大佬在12月初的重要行程中,免不了有飛往廣州這一項——為期三天的第十四屆《財富》全球論壇在此地舉辦。

Advertisements

李東生也不例外。論壇組委會邀請他以TCL集團董事長、CEO的身份來談談「21世紀的就業」,講述智能製造時代對人才全面升級的需求。

他向在座的來賓分享TCL在智能製造時代的變化時,提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細節。

TCL旗下的華星光電半導體工廠里,生產車間已實現100%自動化生產。高效率的機器取代了人工,車間一層有十多萬平米,卻看不到幾個人,「理論上講車間里燈都不用開。」

今年11月,華星人工智慧自動缺陷分類系統上線,由AI對生產線上的面板缺陷進行智能判別,僅3天就達到了人類工程師半年訓練的水準。「明年華星還會有生產、設備、製程、可視化等領域的智能化系統上線,我們的目標是把華星打造成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的面板製造工廠。」李東生在《財富》論壇上表達了對華星的自信。

Advertisements

▲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

李東生的發言中,創新、升級、智能化都是高頻詞。不難看出,已經有著30多年歷史的家電巨頭TCL,正在積極擁抱互聯網浪潮下智能時代的各項新變化,將最新的技術與科技引入TCL。

關於智能製造企業中人才升級的變化,李東生認為,需要綜合思維、靈活決策、富有創意的崗位將大量增加,高層次人才需求會持續上升。他概括出四類緊缺的人才類型:研發設計端的產品研發、規劃人才;生產運營端的IT人才;運營端的新型管理人才和裝備維護端從事維修、檢測等智能設備配套工作的高端工業服務人員。

據李東生介紹,目前華星專門設立了智能製造規劃部門,新增系統開發、智能運營、大數據分析、智能物聯網、製程監控等60個崗位編製,預計將來對智能化人才的需求將進一步上升。

會間,有記者來採訪李東生,問他「作為嘉賓多次參加論壇的感悟和變化」。李東生答:「20年來,財富五百強的名單已經有了很大變化,當年上榜的企業現在可能都不在了,當時還沒出現的,現在已經進入五百強。」

這句實在又直戳現實的回答,點出了20年間中國已進入「新商業時代」的劇變。

早在1999年,李東生就獲邀參加在上海舉辦的第五屆《財富》全球論壇,當年的主題是「中國:未來的50年」。

彼時,馬雲的阿里巴巴集團剛剛創立於杭州,拿到第一筆500萬美元的風投;馬化騰的騰訊發布了QQ的前身——OICQ,通信服務、無線尋呼等業務開啟;而距離李彥宏的百度誕生還有一年的時間。

「千億」家電巨頭的轉型變革

彈指間,江湖還在,只是風景不似從前。包括TCL在內的老牌實體企業都在經歷來自互聯網企業和新興產業的衝擊,創新和變革是唯一的出路。

2016年,TCL集團營收達1065億,「千億俱樂部」的光環下,李東生與TCL在工業4.0時代的每一步探索都並不輕鬆。

隨著人工智慧晶元、5G、神經網路演算法、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出現,智能時代的到來已是不可阻擋。在《財富》全球論壇現場,李東生也提到,「TCL只能適應這個時代,進而引領這個時代,而人的『大腦』能否升級,是我們能否跟上時代發展潮流的關鍵。」

傳統家電行業的白熱化競爭已是不爭的事實,互聯網巨頭企業的雄心與版圖擴展也清晰可見,更多的新銳企業也逐漸成熟湧入市場。對TCL來說,什麼都想要不太現實,必須作出取捨。李東生要在混沌大戰中為TCL探索一條更合適的發展之路。

公開信息顯示,TCL近兩年的重點放在了優化結構、逐漸剝離非核心業務,主營業務轉向更盈利的電視、半導體業務,同時大力發展智能及互聯網服務業務。

同時,TCL嘗試在國際化之路上再次出發,制定了「三軍聯動、品牌領先、紮根重點市場」的海外市場策略。

目前來看,TCL的國際化之路初具成效。

2016年集團的千億營收中,海外營收佔比近一半,業務遍及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TCL在全球擁有26個研發機構、10餘家聯合實驗室以及22個製造加工基地,並在8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銷售機構。而去年TCL多媒體全球電視出貨量也超過兩千萬台,穩坐中國彩電行業龍頭位置,位列全球第三。

2017年三季度財報顯示,TCL營業收入實現822.1億元,同比增長5.82%;其中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1億元,同比增長23.9%;凈利潤30.3億元,同比增長48.6%。

這份成績單,在大多數實體企業營收疲軟的背景下很是亮眼,也正是受益於TCL業務重組帶來的利好:TCL半導體顯示行業保持了較高的景氣度,華星光電銷量同比提升,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TCL多媒體業務得到持續改善;金融與投資業務取得較好的經營收益。

毋庸置疑的是,未來TCL集團的企業變革之路將繼續深入,推動各產業切實降低生產成本,優化業務流程,提高經營效率。

以30歲的心態做企業

李東生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大學無線電專業畢業后,便去TCL的前身——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

彼時的TCL,還僅僅是一個紮根在廣東惠州的地方小企業,從事錄音磁帶的生產製造。如今的TCL,已是千億規模的巨型企業,在全球擁有7萬多名員工。十幾年的時間,李東生也從技術員的基層崗位一步步走向了掌舵者的位置。

那個年代的中國企業家,都有著自己鮮明的時代特色。他們吃過創業的苦,也享受過經濟高速發展期帶來的紅利,如今還不可避免地面臨群雄環繞的互聯網高新企業競爭和追趕。

他把自己的姿態放低,嘗試去突破自己的邊界,學英語、開微博、做直播,向雷軍等互聯網企業的掌門人學習請教。

李東生的「鷹派」風格,也滲透到企業的文化中,他帶著高管去戈壁灘徒步、向員工提倡終身學習理念,在TCL總部大廳的南牆上,HID大屏幕電視會播放向員工推薦的本周讀物。

在企業內部,李東生設立TCL大學,構建了「鷹系」、「新任系」和「高潛人才系」三條人才培養體系, 「鷹系培訓計劃」包含面向高層管理者的「雄鷹工程」,面向中層管理者的「精鷹工程」和面向基層經理人的「飛鷹工程」,剛入職大學生則要需要通過「雛鷹工程」的考驗。

智能製造時代,越來越多的機器替代人工崗位后,被替代員工如何找到新的工作角色也是企業亟待思考的問題。

早期,在TCL工廠車間里工作的,很多都是只擁有基本技能的農民工,他們在生產線上只能做簡單的裝配。而這樣的基礎工種,在TCL現在的智能化生產線上基本已經看不到了。「我們不會大面積的裁員,TCL的方法是加強對員工的培訓,讓他們不斷的學習,從簡單的裝配工人變成有專業技能的高級技工。」李東生說。「當然,對一個公司來說,適當的員工流動不可避免。」

在論壇現場,李東生演講中的內容正好回答了此類疑問。他認為,自動化和人工智慧對發展中國家的未來就業形勢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可能會減少部分崗位的就業需求,但是從長遠來看,自動化、智能化設備的廣泛使用不會造成嚴重的失業問題,而且還會衍生出更多的新產業,增加大量就業崗位,促使就業結構和人才需求向更高端升級。

▲第十四屆《財富》全球論壇上的李東生。

在廣州參加論壇時,有提問者好奇李東生的「財富觀」。他答,「你再有錢,就是一天三餐,晚上就睡一個床。我沒有私人飛機,也沒有很多大宅,自己做實業這麼多年,更關注怎麼把企業做好。」

有一次李東生去國外參加一個高規格展會,下了飛機才發現腳上的黑色皮鞋已經開梆裂口,他和隨行的秘書趕緊跑到附近一家鞋店,花了70美金買了一雙新皮鞋,便去往展會現場。

對個人生活沒有太多物質要求的李東生,和夫人魏雪一起做了很多公益。

他們共同發起成立「華萌基金」,資助貧困地區教育事業,以「華萌班」助學模式資助近千名家庭貧困但品學兼優的學生,累計投入教育基金領域資金達7000多萬。同時,TCL公益基金會啟動的「TCL希望工程燭光獎」項目,連續五年投入超過3000萬元,為1400名優秀鄉村教師提供獎金獎勵和能力培訓。

李東生今年正式步入花甲,但只要還在崗位上,他就始終保持如一的勤奮和專註。他把60歲看作30公歲,堅信做企業一定要有年輕的心態,「我就是以30歲的心態繼續努力做事。」

運營人員: 周卉 MZ019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