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中國古代版畫的盛期——明代版畫

明代尤其是晚明萬曆、天啟、崇禎三朝,是中國版畫史上的黃金時代。雕版印刷業在宋元基礎上進一步興盛。北京、南京、杭州、建陽等地的書坊長久不衰,徽州、蘇州、湖州則成為新興的出版中心。不同地區的版畫創作逐漸形成各自的風格,主要有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版畫,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版畫,以安徽歙縣為中心的新安版畫,以杭州為中心的武林版畫和以蘇州為中心的蘇松版畫等。

明代版畫的輝煌成就突出表現在小說、戲曲的插圖方面。市民文學的發達,促進了版畫藝術的發展與繁榮。小說、戲曲插圖數量巨大,僅金陵富春堂一家,即組織創作近千幅以上。著名作品如《西廂記》、《琵琶記》、《牡丹亭》、《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都有多種版本、風格各異的插圖傳世。

Advertisements

以《西廂記》一例而言,就既有工緻繁複的起鳳館刻本插圖,又有寫意洒脫的《西廂記考》本插圖;既有古拙質樸的劉龍田刻本插圖,又有新奇巧妙的閔遇五校本插圖;既有突出人物的李卓吾評《西廂記真本》插圖,又有以景帶情的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插圖。其中,陳洪綬繪、項南洲刻的張深之正本《西廂記》插圖,向來最為人所稱道。「窺簡」一幅,畫鶯鶯喜中含羞和紅娘天真爛漫均頗傳神,刀法也很具版刻趣味。

小說《水滸傳》等的插圖,均是上百幅的巨制,內容廣泛,場景生動,可視為晚明風俗世情全面而又真實的寫照。

明代畫譜類版畫集,如《顧氏畫譜》、《詩餘畫譜》、《畫藪》等,都是精繪細刊的佳作。明末還出現「餖版」的彩色套印技術,所謂「餖版」,即將畫稿按顏色與深淺的不同,分刻成許多小塊刻版,然後根據其在畫面上的不同位置,分別多次印刷,最後組成與原稿相同的彩色畫面。胡正言的《十竹齋畫譜》和《十竹齋箋譜》、吳發祥的《蘿軒變古箋譜》都採用了這種新技術,別開生面,大受歡迎。

Advertisements

明代有不少畫家參與了版畫創作,他們與刻工相結合,大大提高了版畫的藝術水平。陳洪綬與丁雲鵬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明代有不少畫家參與了版畫創作,他們與刻工相結合,大大提高了版畫的藝術水平。陳洪綬與丁雲鵬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陳洪綬畫有《九歌圖》、《水滸葉子》、《博古葉子》、《嬌紅記》插圖及張深之正本《西廂記》插圖等。《水滸葉子》和《博古葉子》是兩套酒令牌子畫,前者繪人物,後者繪故實,於刻畫人物精神特質之外,更注入了畫家自身的情感,體現了陳洪綬在繪畫和文學上的深厚修養。

丁雲鵬的作品,著名者如《博古圖錄》、《考古圖》、《方氏墨譜》、《程氏墨苑》、《養正圖解》等。其中《程氏墨苑》中收有他摹繪的四幅西洋宗教版畫,當屬中西版畫藝術較早的一次交流。

除陳、丁二人外,明代著名的版畫作者尚有顧正誼、吳左千、鄭千里、汪耕、蔡沖寰、陸璽、王文衡等。版畫中的刻工,以安徽歙縣的黃氏一族最為著名。明萬曆至清初的黃氏木刻家,據不完全統計,已達四十餘人,其中又以黃鏻、黃應光、黃應瑞、黃一楷、黃一彬及黃子立等流傳作品較多。此外,項南洲、劉次泉、劉素明、陳聘洲、陳震衷、汪忠信、汪成甫、汪士珩、洪國良等,均為明代重要的版畫刻工。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