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對身體有害?真相來了

有人說味精是化工產品

吃了對身體有害

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味精可以放心食用!

味精的「前世今生」

味精是商品名,其化學名為「谷氨酸鈉」。1907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池田菊地為搞清楚海帶湯有鮮味的原因,取來幾條幹海帶用清水浸泡過夜,然後將海帶水蒸發至干,最終得到一些白色結晶物,經儀器分析最終確定該白色物質的化學成分為谷氨酸。

谷氨酸本身並無鮮味,隨後池田教授在谷氨酸水溶液里添加了少許食鹽(氯化鈉)后,該溶液立即呈現出強烈的鮮味。隨後日本廠商利用麵筋進行酸水解后同樣得到谷氨酸,最終該產品被推向市場並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麵筋酸水解法提取谷氨酸雖在工藝上是可行的,但此法排放大量廢液,對環境污染極大,故沒有被推廣。現在市場上的味精都是利用「短谷氨酸棒狀桿菌」在澱粉液里發酵而成,不僅產量大而且成本低,故能進行工業化生產。因此,味精並非是化學合成產品而是發酵工業產品。

Advertisements

食品研究人員早已發現:許多天然食品中均含谷氨酸成分,其中包括番茄、海帶、乳酪、蘑菇等食用菌;雞肉、豬牛羊肉以及海鮮食品也都含有谷氨酸。西方研究人員還發現,人乳中也含有一定量的天然谷氨酸。如此可見,谷氨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關係緊密。

「味精有害論」不攻自破

那麼,「味精有害論」又是如何得來的?

追溯到1968年 當時有一名美國醫生在舊金山市一家中餐館吃了一頓飯後,覺得手發抖及面龐發熱,他將此經歷撰寫成文並發表在國際著名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上。作者聲稱,這就是「中華餐館綜合征」,其主要原因是中國廚師在菜肴里添加了大量味精。從此之後,在西方媒體的大肆渲染下,味精成為一種有害食品調味料的代名詞。此後十幾年裡 一些西方國家科研人員利用小白鼠做實驗,在給小白鼠注射了大量味精水溶液后,他們得出 「味精會破壞動物神經細胞」的結論。這一聳人聽聞的「研究結果」在國外醫學雜誌上發表后,進一步強化了西方消費者對味精的恐懼心理。但近年來也有支持正義的西方研究人員站出來反對上述片面的論斷。因為他們利用恆河猴(一種與人類非常接近的靈長目動物)做類似味精注射實驗,卻沒有發現味精有任何不良及有害作用。但西方媒體對這些有關味精的正面實驗結果卻充耳不聞。1995年

Advertisements

1995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出資請該國實驗生理學學會專家協助確定:味精到底是否對人體有害。隨後美國實驗生理學學會招募了71名健康志願受試者參加實驗。這些人口服不同劑量的味精膠囊並逐漸加大劑量(最多為一日3克味精)。實驗一個月後結果顯示:所有志願受試者均未出現任何不良後果(包括手抖、面紅以及對記憶的影響等)。該次味精人體實驗結果發表在2000年出版的《美國實驗生理學雜誌》上,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因此採納了該國實驗生理學學會的專家意見,表示在推薦日劑量(即每人每日服用味精不超過0.55克)情況下,味精對人體是非常安全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國糧農組織也在上世紀90年代發表指導意見說,味精屬於「公認為安全的食品添加劑」。這樣一來,「味精有害論」便不攻自破了。

谷氨酸的益處

實際上谷氨酸(味精的主要組成部分)不但無害,它還對身體有益。如據日本研究人員經臨床試驗確認,谷氨酸對肝昏迷、慢性肝炎、神經衰弱、癲癇症以及胃酸缺乏等症有緩解作用。

此外,谷氨酸還有一定的解毒作用。日本學者解釋,谷氨酸進入人體后可「競爭性地與汞、鎘、鉛等重金屬形成不溶解的絡合物(這是由於鈉分子量較小,故可置換分子量較大的重金屬離子)並最終隨大便一起排出體外」。我國中醫理論認為:昆布(海帶)具有「軟堅散結」、消除體內積毒的作用,很大原因與昆布含一定量的谷氨酸有關。

總而言之,味精是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的。所以,消費者不要以訛傳訛,相信某些西方人士對味精發表的不確之詞。

(來源:中國醫藥報)

運營人員: 魏宇波 MX008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