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血管病5大誤區

誤區1:冠心病和高血壓 是老年人才得的病

不少年輕人認為,冠心病和高血壓是老年人才會得的病,與自己關係不大,但事實上,就高血壓而言,盡在我國6~18歲的中小學生中,高血壓的發病率就已經達到8%左右,當然這其中部分是繼發於其他疾病而出現的高血壓,但是對於有高血壓家庭族史的年輕人,還是應該定期測量血壓,尤其是30歲以後,以便及早發現,及時治療,並且糾正誘發血壓增高的飲酒、口味過咸等不良習慣。

其實,冠心病就是心臟血管的動脈硬化了,這種過程其實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當然,由於遺傳、飲食、生活習慣以及外界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不同人發病年齡也不一樣,有些人甚至一生也不出現明顯癥狀。血管只有狹窄到一定程度,或是合併急性血栓形成時才會有明顯的癥狀。

Advertisements

誤區2:心絞痛能扛就扛,盡量不吃藥

很多冠心病患者,平時患心絞痛時,總是先忍著,盡量不吃藥,以為葯如果經常吃,以後可能就沒效了,其實不然。

一方面,心絞痛急救用藥最常用的是硝酸甘油,這類藥物只有長期吃且每天吃的頻率又很頻的時候才可能產生耐藥性,每天偶爾吃一次,甚至一天吃上三四次也不會形成耐藥性。另一方面,心絞痛發作時,冠狀動脈痙攣,心肌缺血,及早的給葯治療,可以儘快緩解冠狀動脈痙攣,改善心肌缺血,減輕心肌缺血損傷程度,甚至可以減少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如果發作心絞痛且含服硝酸甘油,半小時后癥狀仍沒有緩解,更要高度警惕是否發生了急性心肌梗死,應及早去醫院救治,以最大限度減少心肌壞死。

誤區3:急性心肌機梗死寧可保守治療卻不願手術

Advertisements

冠心病介入治療至今已有20多年歷史,它的出現為冠心病提供了藥物治療外又一有效的治療方法。出了適用於藥物治療無效或效果差的患者外,對急性心肌梗死治療效果更佳,血管再通機會明顯優於藥物治療,急性期的死亡率由原來的30%下降到5%以內,並且明顯減少了併發症的發生。

然而,有些冠心病患者對新技術、新療法了解太少,覺得手術有風險,在緊急時刻仍不願意選擇最佳急診介入手術,造成救治良機錯失甚至危及生命。有資料表明,僅有30%的急性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患者在病發后6小時內接受了緊急介入手術,高達7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由於種種原因選擇了藥物保守治療,效果很不理想。

因此,冠心病患者要改變這種認識上的誤區,懷疑心肌梗死時要儘早就醫,在有做介入治療條件的醫院,如經濟條件許可,採用急診介入手術治療方法無疑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誤區4:高血壓沒有癥狀,就不用治療

一般來說,大約有50%的早期高血壓病人可以完全沒有任何癥狀,這種高血壓其實潛在的危險更大!因為,有癥狀的人,會及時就診,調整治療方案,從而有助於病情的控制;而沒癥狀的人,只是由於個體差異,對高血壓不敏感,因而忽視了治療,但高血壓造成的危害在持續著,結果很多人直到出現心衰、腦出血等嚴重併發症后才去治療,悔之晚矣。

所以只要診斷患有高血壓,都應該進行認真的治療。還有很多高血壓患者服用藥總是斷斷續續,以為血壓高了才吃藥,結果血壓反覆波動,心腦血管事件有增無減。造成用藥中斷的因素很多,其中關鍵的一個因素是對高血壓病長期治療認識不足,誤以為血壓一旦降了下來便可以停葯了,擔心用藥時間過長引起不良反應。這種誤區極為有害,應當消除。要知道,高血壓病目前尚不能治癒,是由於藥物的作用血壓才將至正常,一旦停葯,血壓會很快恢復至原來的水平。因此,高血壓病患者一般需要終身用藥。

誤區5:血壓低於140/90毫米汞柱就可以了

一般我們都以為血壓將至140/90毫米汞柱就足夠了。其實這種認識是個誤區,據國外的最新研究資料顯示,55歲時正常血壓者在以後生命過程中90%發生高血壓。血壓和心血管疾病事件之間的關係是連續性的,獨立於其他危險因素。年齡40~70歲的個體血壓從115/75至185/115毫米汞柱的整個範圍,收縮壓每增加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每增加10毫米汞柱,心血管疾病危險倍增。血壓越高,未來發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腦卒中和腎臟疾病的危險就大。

因此,目前主張血壓在理想範圍內越低越好,當然病人應可以耐受,沒有其他任何不適表現,盡量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對合併糖尿病、腎臟疾病時,血壓水平低於130/80毫米汞柱以下,這樣有助於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危險,延緩腎功能惡化。


推薦閱讀:

如果身體有這12個「信號」說明你的心臟出問題了

Advertisements

你可能會喜歡